延迟复位的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9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超过24 h复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1例超过24 h复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为1.7~15.5岁,平均9.1岁。骨折根据Delbet分型:Ⅱ型27例,Ⅲ型18例,Ⅳ型6例。根据最终复位方式不同分为2组:闭合复位组(18例)和切开复位组(33例)。记录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根据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

5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6.7个月(17~61个月)随访。闭合复位组和切开复位组分别有6例(33.3%)、29例(87.9%)患者骨折获得解剖复位。除闭合复位组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外,其余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0.9周(9~13周)。闭合复位组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27.8%,5/18)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患者(15.2%,5/33);末次随访时根据Ratliff标准评定疗效:闭合复位组患者优良率(66.7%,12/18)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患者(84.8%,28/3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3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切开复位组无一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

结论

对于超过24 h接受复位的儿童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佳,原因可能与切开复位的骨折复位质量更好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RA合并颈椎失稳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96例RA患者进行颈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收集,通过t检验、χ2检验及非对称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RA合并颈椎失稳的发生率为13.2%(39/296),颈椎失稳最常见的症状是颈痛[66.7%(26/39)], 12.8%(5/39)出现脊髓损伤。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外周关节骨破坏[OR=3.479,9
目的探讨病理学类型为Ⅳ型及Ⅴ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辅助性T细胞(Th)17、白细胞介素(IL)-17及-6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Ⅳ型LN患者36例,Ⅴ型24例,共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Ⅳ型LN亚组(n=36)和Ⅴ型LN亚组(n=24)。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选择同期本院招募的5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n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与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特征。其体外培养细胞扩殖率高、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在体外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性。这些特性均使得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活性逐步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表明,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结合标准治
目的探讨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目前使用的输血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输血信息系统开发、设计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金盾输血信息系统统计的1 051例输血患者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逐项计分法,对所有输血患者输血信息系统相关资料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并于2014年1月1~7日,选择本院20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输血流程隐患和关键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钙离子载体A23187快速诱导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9月20日,无菌条件下分别于9例健康男性志愿者肘静脉采集血液10~20 mL,作为实验材料。志愿者纳入标准:采血当天无发热、无感染,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取生长状态良好的PBMC(浓度为1.0×106/mL),以1 mL/孔接种于24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为可能治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方法。然而,MDS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难以耐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AC-HSCT)。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SCT)具有低毒、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MDS的治疗。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联合烷化剂,但各种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差异较大。RIC
恶性横纹肌样瘤是好发于婴幼儿的少见类型肿瘤,依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肾横纹肌样瘤(MRTK)、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EERT)3类。染色体22q上的抑癌基因SMARCB1缺失或突变被认为是该肿瘤发生机制的重要环节。该病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横纹肌样细胞,细胞质内含嗜酸性包涵体,再结合特征性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横纹肌样瘤是一
目的探讨铁缺乏及贫血与上皮性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并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的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对顺铂耐药与否,将其分别纳入顺铂耐药组(n=33,对顺铂治疗耐药)与顺铂敏感组(n=38,对顺铂治疗敏感)。顺铂耐药组与顺铂敏感组患者的纳入标准: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符合《妇产科学》(7版)有关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标
微粒是真核细胞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直径约为0.1~1.0 μm的双层脂质膜囊泡,来源于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体内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TF主要以在微粒上表达的形式存在,这种微粒称为组织因子阳性微粒(TF+MPs)。TF+MPs具有较高的促凝活性,其表达水平可在血栓性疾病和相关凝血性疾病中升高。因此,测定TF+MPs可能作为血栓性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骨髓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糖皮质激素作为ITP的一线治疗药物,可使80%~90%ITP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控制,但仍有20%~30%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或发生耐药。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DC)成熟、减少髓样DC数量和使髓样DC功能失调而抑制其介导的效应T细胞(Teff)功能,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