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命关怀的思想对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ingfeng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尊重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注重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孟子的学说里,对生命的关怀超越了时代和阶级。儒家的文化讲求和谐和发展,孟子的学说尊重人的生命,注重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这对当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指导,孟子的生命关怀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目的。
  关键词: 孟子生命关怀 大学生精神家园 启示
  儒家的学说建立在生命和谐的基础上,体现了整体的“生命精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重视人的思想,他的学说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虽然在很多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具有历史局限性,但对人的关怀却超越历史。我们在看待孟子关怀生命的内容的时候不应仅仅把它认为是对统治阶级执政提出的要求,不要用过于政治化的眼光将其定义为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手段。孟子对生命的关怀具有普世性,即使在今天也具有积极持久的生命力,这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精神家园以人生意义、理想信念、精神信仰为核心要素的价值观念体系”[1]。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物质条件和背景相对较好,对于他们来说,精神家园的建设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发展、政治立场的坚定和人生理想的树立。我们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发现,对生命的关怀和发展是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基本指导理论。
  一、孟子生命关怀思想的内容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人民放在首位,他最关注的是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同时提出君要与天下人民同乐同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对人民的艰苦生活有充分了解:“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把人民的生活状态提到了王道之始的高度上,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对民生的关怀不仅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还将其具体化、制度化。孟子还提出了五项措施:对人才“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对商人“市,廛而不征”;对旅客“市,讥而不征”;对农民“耕者,助而不税”;对百姓“廛,无夫里之布”。他还提出了“井田制”的主张。“方里而井,井九百里,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是孟子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无论这个政策最终有没有实行,孟子提出这个建议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君主更多地考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让他们的劳动得到相应的报酬。
  社会制度的健全与否,弱者生活水平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对弱者的关怀也是孟子在关注民生的问题中所没有忽视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要资源。古代的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紧张,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进行农业劳作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就需要别人给予其生活资料才能够生存下去,即是弱者。老年人就是这么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如果连老年人都能吃饱穿暖,那么社会的整体便是和谐安定的了。孟子甚至把弱者生活水平的高低作为君王能否取得统治权的条件。
  (二)孟子对人的生命的高度尊重
  孟子曾经引用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他认为俑的形状和人是相似的,以俑代替人陪葬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对形似人的俑尚且如此,可见孟子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而从孟子对人与动物二者权衡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以人为主的思想。“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帅兽而食人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并非对动物的生命不关怀,只是更加重视人的生命,以人为主。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如果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不能保障,却“厩有肥马”、“狗彘食人食”,这是社会秩序的紊乱和社会制度的颠覆。
  (三)孟子对精神世界的关注
  孟子尊重人的尊严,重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他提出要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使人们明白忠、孝、悌、义的道理。“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希望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必然关系及相关的各种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自身价值。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对于人性的观点是深入的,一个人只有在保障衣食的情况下才能遵守社会的法纪道德并具有基本的伦理观念。民以食为天,连自己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或是长期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世界的丰富。孟子提出的“有恒产”,实际上也是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境界设立的一个基础条件。
  二、对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启示
  (一)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是以人为主的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及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基础。工业文明带来了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但同时我们看到这些发展所带来的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冲击。中国的国情是特殊的,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道德文化也随之变化。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特点的生命关怀的人文氛围,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势在必行。孟子所提倡的对生命的关怀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的特点。我们要不断丰富现代社会对生命关怀的新意义,赋予其新的内涵。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精神层次和政治素养。当前,各高校已全面覆盖、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相关理论课,并力求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提升此类课程的吸引力,希望在课堂主阵地为大学生筑起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   (二)传统的“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启示
  孟子的生命关怀理论是普世的。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一定要有最根本的价值选择。孟子非常注重教育的作用,他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仁”的精神为核心的。他提出,“仁”是一种美德,人与人之间有仁爱的存在,天下就会平安和谐。基于道义上的责任感,会形成一种相互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和合精神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将孟子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德行的高要求运用在执政和行政上,用自身的道德感化人民,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水平,这不仅对我们现在实行以德治国的方略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生命关怀思想中的“仁爱”、“和谐”对当代大学生构建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有指导意义,它可以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另外,珍爱生命是人的本性,它既可以凭借本能的自私、贪婪等消极形式表现出来,又能够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表现为宽容、仁慈、自强不息等积极生命态度。关注生命的发展和精神层次的提高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从根本上为提升全民精神境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三)传统政治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相结合
  “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是孟子当时提出的最主要的政治措施,是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井田制”从土地分配上实行了公平的制度。虽然在一个社会里,公平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实现分配的公平,保障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完善,示范公平可以从其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中得到衡量。古代社会对贫困老弱者的扶助思想在现代社会应当得到延续。社会民主或是社会正义,着眼点应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孟子将眼光落实于整体社会成员,并考虑到“鳏寡孤独”这四类人的生活,是可贵之处。
  孟子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人民利益的统治和执政都没有合法性,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民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含义,即由人民主动参与到国家生活中来,对政治的参与程度较高,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拥有合法的权利。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对政治的高度参与是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政治参与,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3]。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紧密的,如果在政治方面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就势必会影响到经济的利益。经济状况是人民生活的重要衡量因素。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猛发展。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各种挑战和冲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滥用,……使个体价值意义的迷失成了一个带有全球性意义的普遍问题,作为时代的承载者——大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背景,并在此之上建立起适合的精神家园”[4]。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竞争以效率为主,优胜劣汰的效应打破了“平均主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不可避免的代价。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由体制改革引起的代价本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但由于弱势群体的脆弱性,他们付出的代价更大。社会对弱势者的帮助是弱势群体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安全网,也是社会安定和谐的稳定剂。大学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良真诚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着眼于整体社会的民主和正义被根植于他们的价值观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行为,也是一种政治价值观的取向。这种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和生存智慧,现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孟子的思想是儒家“和谐”思想的典型体现,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弘扬传统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部分更应该去其糟粕。而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转化过程,既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之处,又要在吸取精华时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积极转化。儒家的文化讲求和谐,孟子的思想深切关注生命的发展和精神层次的提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有基本的理论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堂.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路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第34卷(2).
  [2]十七大报告.
  [3]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静.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略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6(3).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改革精神和职业教育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系统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
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特点及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并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困境和原因,对如何探索培养国际化应用人
基于广州地铁A2、A3型电客车充电机带负载能力异常的问题,介绍列车充电机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原理,分析故障充电机带负载能力异常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正确操作,谨慎驾驶。使用中应注意不高速穿越障碍物,不在重负荷下急转弯;在低洼不平的路面上要低速行驶,尽量避免紧急刹车;在负重爬坡或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时,不能使行走系统严重打
提出了基于设备全综合效率OEE设置关键链项目缓冲时间的方法,首先对影响OEE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根据OEE来计算各个工序的安全时间,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根方差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