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授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而情感教育则渗透于所有的教学方式之中。它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又是教好、学好化学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中学生的独特性,从情感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地位和课堂上如何进行情感教学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感;认知活动;心理素质;和谐;兴趣;哲学美;科学美
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其实就是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一种很好的诠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一、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化学中情感教育主要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涵盖两个方面: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搞好化学教学。
1.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情感态度”一条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可见,情感教育本身是中学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2.情感是师生高效教与学的关键。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相互信任,而信任就是一个感情问题。有化学教育专家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爱,即发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二、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和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听课的情绪。因此,教学过程就必须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情景。例如:在讲授CH4的产生和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村庄,有一头牛好几天都不吃东西,可它的肚子总是鼓鼓的,主人为了搞清原因,请人把牛的嘴巴撬开,点燃一支火把想看个究竟,谁知当火把刚靠近牛的嘴巴时,就从牛嘴里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此时学生表现出惊异的神情,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探究CH4的产生和性质。这个导课,既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下面讲授新课起到了铺垫作用。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用动画展示原子是如何得失电子又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在介绍环境保护知识时展示酸雨对森林造成危害的照片。这些多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创设了学习化学的情景,学生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踏上学习探索化学科学的道路。③通过实验或问题创设学习化学的情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是创设学习化学情景的最有效的手段。如对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介绍,采用两个演示实验:当学生触摸到镁条与硫酸反应的试管烫手的外壁,而粉末状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使小烧杯和玻璃片间的水结冰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
2.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情感。①抓住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很明显的年龄特点:“成人感”约束他们变得“稳重”,上课举手发言少,讨论不积极;对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更高。所以,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化学中的哲理和方法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上课少用提问式,多用暗示式启发。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情感。成绩好的学生兴趣浓,能力强,乐学、善学,易骄傲,多提问他们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学困生常会有自暴自弃的思想,但自尊心又使他们不甘人下,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痛苦,就适时的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答对时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3.挖掘活用教材,深化学习化学的情感。学生在实验、讨论、思索中的成功能极大地激发其兴趣。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设计课堂教学的情感“景观”,将教材相关知识与我们生活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美育因子,进行美感教育。化学科学美是一种和谐、简洁的内在美。元素周期表中预言和事实的惊人一致、广泛存在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完美地阐释了化学的规律美;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对称、原子化学中裂变与聚变展示了化学独特的和谐美;化学家们对真理的执着,更是感染培养美的情操的好教材。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塑造学生的灵魂,就需要研究、提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丁海嵘.浅谈高中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培养原则[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0).
[3]冯函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J].柳州师专学报,2004(02).
[4]朱小蔓.情感教育伦纲.人民出版社,2008-06.
【关键词】情感;认知活动;心理素质;和谐;兴趣;哲学美;科学美
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其实就是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一种很好的诠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
一、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化学中情感教育主要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涵盖两个方面: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如何利用情感因素搞好化学教学。
1.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情感态度”一条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可见,情感教育本身是中学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之一。
2.情感是师生高效教与学的关键。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相互信任,而信任就是一个感情问题。有化学教育专家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爱,即发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高效课堂的标志。
二、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每一个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和发展的,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听课的情绪。因此,教学过程就必须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①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情景。例如:在讲授CH4的产生和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村庄,有一头牛好几天都不吃东西,可它的肚子总是鼓鼓的,主人为了搞清原因,请人把牛的嘴巴撬开,点燃一支火把想看个究竟,谁知当火把刚靠近牛的嘴巴时,就从牛嘴里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此时学生表现出惊异的神情,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师生共同探究CH4的产生和性质。这个导课,既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为下面讲授新课起到了铺垫作用。②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用动画展示原子是如何得失电子又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在介绍环境保护知识时展示酸雨对森林造成危害的照片。这些多媒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创设了学习化学的情景,学生由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踏上学习探索化学科学的道路。③通过实验或问题创设学习化学的情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精心设计实验活动是创设学习化学情景的最有效的手段。如对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介绍,采用两个演示实验:当学生触摸到镁条与硫酸反应的试管烫手的外壁,而粉末状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使小烧杯和玻璃片间的水结冰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
2.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情感。①抓住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很明显的年龄特点:“成人感”约束他们变得“稳重”,上课举手发言少,讨论不积极;对知识的系统性要求更高。所以,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化学中的哲理和方法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上课少用提问式,多用暗示式启发。②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情感。成绩好的学生兴趣浓,能力强,乐学、善学,易骄傲,多提问他们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学困生常会有自暴自弃的思想,但自尊心又使他们不甘人下,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痛苦,就适时的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答对时一定要及时的给予肯定的评价,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3.挖掘活用教材,深化学习化学的情感。学生在实验、讨论、思索中的成功能极大地激发其兴趣。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设计课堂教学的情感“景观”,将教材相关知识与我们生活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美育因子,进行美感教育。化学科学美是一种和谐、简洁的内在美。元素周期表中预言和事实的惊人一致、广泛存在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完美地阐释了化学的规律美;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对称、原子化学中裂变与聚变展示了化学独特的和谐美;化学家们对真理的执着,更是感染培养美的情操的好教材。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课堂、塑造学生的灵魂,就需要研究、提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和处理事物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丁海嵘.浅谈高中化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培养原则[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0).
[3]冯函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J].柳州师专学报,2004(02).
[4]朱小蔓.情感教育伦纲.人民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