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天下之忧 为未来耕耘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永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特聘专家。早年从事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后致力于绿色化工、等离子体化工等方向的研究,成功开发出应用于化工过程的热等离子发生器和反应器,并推广至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应用。先后在Progmss of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催化学报》等国内外专业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自19世纪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备受各国工业生产青睐,开采及消费量一路飙高。时至今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仍高居不下。化石能源的大量采用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和气候生态变化也悄然而至。
  借助自然的馈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运而生,然而这些能源总是以电能的形式获取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电能不能提供化学工业所需原料,不足以驱动、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需要具有化石能源特色的资源。”在指出化石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印永祥還强调“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已经引起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远超出生态安全标准”。此情此景,究竟该如何化解能源危机,拯救地球生态环境于水火之中?印永祥选择了利用热等离子技术这种独特方法转化二氧化碳,将可再生物理能源转化为化学能,走上“类化石”物质的研究之路。
  碳中性的能源结构
  能源是保障生物生存及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对于能源的使用发展历史,印永祥表示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草木能源,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人类文明时代开启以前,地球生物皆是被动享用太阳能源。火种的发现使人类进入初级文明,开启了主动使用木头、野草燃烧取暖、做功的时代。随着社会和人类的不断进步,工业革命把化石能源引领到历史舞台,蒸汽机轰响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并驾齐驱。当面对化石能源危机和二氧化碳导致的气候生态变化时,人们又转而寻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虽然在清洁性、长久性方面更胜一筹,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只能提供能量,不能提供化学工业原料,难以大规模储存,而且其生产具有极强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印永祥解释道,“例如太阳能、风能分布对地域和季节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只能以电的形式获取,需要大规模储存与输送到终端用户。即便未来社会可以实现完全靠电能驱动,现今基于使用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基础设施也将遭受巨大的变革,由此带来的变革成本则是无法估计的。”
  化石能源是依靠自然的力量、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而形成。在阳光的作用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最终转化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基于对化石能源构成、来源的认识,科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人工介入的方式,以电能为代价,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类石化能源产品。“将电能转化为化学物质为未来社会提供方便运输、储存和使用的原燃料,是未来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提前布局、应对石油、天然气日益枯竭的战略问题。”正是受到该思路的启发,印永祥决定投身到一场能量转化的战役当中。
  针对化石能源危机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现状,印永祥选择了在近期内以二氧化碳、煤炭、天然气和水为原料;远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制备碳烃物质的研究方向,以期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类化石”燃料人工合成。“从科学原理上讲,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用电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通过电解水制氢气,进而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可以合成现今人们习以为常的各种化学品和燃料。”印永祥表示,加以可再生能源电能或物理能源驱动,过程将呈现二氧化碳和水一碳烃燃料一碳烃燃料燃烧后重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形成碳中性的能源消费结构。
  力促转化难题的解决
  运用独特方法的碳循环能够真正达到零碳增加,从理论层面和应用价值而言,不仅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带来的液体燃料匮缺问题,而且可以永久性地提供人类发展必须的有机化工原料。然而长久以来,电解水制备氢气的工艺虽已基本成熟,但如何将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一氧化碳的难题仍横亘在科研人员面前。
  “当前,国际上转化二氧化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点:工程上可行与经济上可行。如果技术能够实现转化但却不足以推广放大,不能满足成千上万吨的生产,它也就丧失了价值。同样,工程上可以实现,但经济代价过于庞大也是不可取的。”在印永祥看来,工程化和经济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转化过程中的电能消耗等层面。通俗地讲,眼下亟待解决的是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一氧化碳。
  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印永祥了解到,二氧化碳在温度高于3000开尔文的情况下通过热裂解可实现高于70%的理论转化率,而热等离子体技术完全可以满足该高温要求。剩下的问题便在于裂解气流出等离子体发生器时,该如何避免逆反应的发生,以获得高效的实际转化率。通过动力学模拟,印永祥及其团队获得了一大批理论数据,并由此开展了热等离子体裂解二氧化碳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要想达到二氧化碳的高转化率,以及制备过程中高度的能量效率,关键之处在于快速急冷裂解气或快速消耗裂解气中的自由氧。为此,印永祥率团队成员利用超音速气动物理急冷、焦炭化学急冷等技术,分别与热等离子体联用开展实验验证。“我们分别设计了以拉法尔喷管进行物理急冷、焦炭为化学急冷剂作用于热等离子体二氧化碳裂解气的实验。多次重复实验,最终实现了二氧化碳转化率提升至95%,过程能量效率提高到81%的实验结果。”印永祥自豪地说道。
  在谈到相关技术原理时,印永祥指出:“采用电弧放电的热等离子体很容易将二氧化碳裂解为一氧化碳、氧原子和氧气,其中的氧原子和氧气与碳发生部分氧化会生成新的一氧化碳。部分氧化产生的热量又被用来促进剩余的二氧化碳与焦炭反应,继续生成一氧化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过程中的一氧化碳收率和电能效率。”   从数据对比而论,印永祥课题组获得的二氧化碳转化率及能量效率,较之国际同类研究有着鲜明的优势。“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研究中的二氧化碳转化率几乎达到100%。以转化的二氧化碳计,一氧化碳的收率则为200%,过程能量效率也达到81%,这是远优于目前世界同类研究所得结果的。”用数字说话,印永祥对热等离子体高效转化二氧化碳表现出十足的信心。一系列实验结果获国际同行赞誉,相关技术也被认为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始终如一地聚焦能源问题
  对于能源技术的探索似乎贯穿了印永祥的科研生涯,而等离子体研究自然是其中的重头戏。1928年,美国科学家欧文·朗缪尔和汤克斯首次将“等离子体”引入物理学。作为一种由自由电子和带电离子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形态,等离子体常被视为物质的第四态,广泛存在于宇宙之中。它是物质的高能态形式,因此成为了材料,能源、信息、化工等科學研究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在能源研究的范畴内,受控核聚变之于国家战略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出生于1955年,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印永祥从上山下乡的浪潮中走了出来。“1977年,国家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由于我在下乡期间及工人阶段一直坚持学习,阅读了许多数理化书籍和哲学著作,所以以初中毕业的身份顺利地考上了四川师范学院(现今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印永祥回忆道。他表示,自己最初本是抱着日后教书育人的信念开展学习,然而时至1982年,受国家“两弹一星”的影响,考取了当时国家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基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正式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结缘。
  “那时候,感觉核研究是一件崇高、神秘的事情。而我的专业就是围绕氢弹的反应原理——氢氘反应展开,希望通过受控核反应使能量的放出缓慢进行,使得反应不再具备危险性。”在那段时间里,印永祥积极投入到核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最新物理研究中,参研和主持的项目分别获得原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
  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多国削减受控核聚变研究经费。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为适应国家规划布局,印永祥从受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理论研究转型,向更侧重于工业应用的等离子体化工、绿色化工等方面靠拢。“我们研究工作的最大特色在于用等离子体为反应体系提供活化能。”入职四川大学,从事等离子体化工研究多年,印永祥率课题组先后:Progress of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Catalysis Today、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促进等离子体与能源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同时,印永祥还长期兼顾与环境领域相关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研究。“光伏太阳能发电需要多晶硅材料,而制备多晶硅是一个高污染的化学过程,最终形成的高聚氯化物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印永祥所在课题组成功开发了综合利用多晶硅生产过程的高聚物技术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为我国全面达成多晶硅制造绿色化、安全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受控核聚变研究到等离子体化工、绿色化工,在印永祥看来,科学研究均具有一种普遍的规律,即需要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锲而不舍的坚持。“研究本身实际上就是在探寻不同的未知。作为一个职业科技工作者,总会遇到困难并想办法克服。”正是因为明确,积极的心理认知,印永祥并未感觉到工作带来的沉重压力,反而十分享受挑战的过程。他表示,坚实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工作者的素质,敏锐的洞察力使其思想永葆活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成功的保证。
  在接下来的规划中,印永祥仍会以等离子体高效转化二氧化碳技术研究为重点,会进一步统筹其全寿命周期降低成本,尽快开发相关工程化应用装置。作为一名传道解惑者,他对青年人的培养寄予殷切希望,表示会将自身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青年学者和学生。与此同时,他也期望看到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多元化地开阔视野,静下心来苦练“内功”和锲而不舍地坚持自我。“既然选择将科学研究作为一项职业,从业者就必须要对时间有敬畏之心,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即使未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也势必为后来的攀登者留下脚印。”
其他文献
4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10年来,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4万件增长至135.6万件,居世界第三位。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从235.3万件增长至1492万件。著作权年登记量从15.9万件增长至274.8万件。我国知识产权的质量也稳步提高,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
2020年将是曾庆存的丰收年。  这一年,作为大科学装置总项目的创导者,以及地球系统模式研制的总负责人之一,他参与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将完成建设。虽然他不愿在其中担任正式头衔,但这却并不妨碍他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一件喜事是在如期到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曾庆存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气象学界的高度认可。  与天博弈六十余载,曾庆存见
对于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郏东耀来说,即使一直埋头于基础与实践的结合,先进检测技术和智能测控技术依然有无数的神秘等待他在未来去挖掘。“仅仅我所研究的就包括多光谱成像检测技术、智能视觉识别理论与方法、智慧检测网络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面向轨道交通领域的特种检测与评价方法等多个层面。”郏东耀表示。从热点中探索特色  从小就对各种电子设备极其感兴趣的郏东耀,对“电子”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愫,这也是促使他
优秀的“造”凝聚了对物之“性”的充分思考和对人之“工”的合理运用。而一个真正的“造物者”必定对生活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和爱意,他们总是脑洞无限、锐意突破,满满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他们有自己的小宇宙,更能为人类建造出大世界。这是作为一名造物者的光荣和使命。从土木工程专业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再到生产建设工程专业的结构抗震减震方向,袁辉辉的“造物世界”似乎更大更广,而他的责任也似乎更重。  结缘造
2018年2月1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姚铮被美国导航学会授予2017年“早期成就奖”,以表彰他在卫星导航信号设计和多路复用方面取得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设计的重要推动作用。  早期成就奖是美国导航学会针对35岁以下青年学者在国际导航领域设立的最高奖,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一名对世界导航科学和技术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学者作为获奖人。该奖于1997年设立,至今共有22位获奖者,
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Hard Rock Tunnel Boring Machine-TBM)是机、电、液、光一体化的高技术大型工厂化隧道施工作业系统,具有掘进速度快、安全性高、利于环保、综合效益高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工程应用迅猛增长。然而,我国TBM技术和人才储备相对滞后,掌握TBM施工技术的企业还比较少,还未能完全实现TBM自主设计制造。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杜立杰18年来一直坚持TBM理论研究与
2015年11月2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架C919飞机正式下线。作为第一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客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商用干线飞机。C919飞机标准航程型设计航程为4075公里,增大航程型设计航程為5555公里,可满足航空公司对不同航线的运营需求。标准航程型飞机最大起飞重量72500公斤,最大设计经济寿命为90000飞行小时/60000飞行循环/30个日历年,其基本型全经济级布局
由陈必寿董事长于1993年创办的上海三思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LED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国内LED显示屏和LED照明产品制造规模最大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公司拥有一支由高中级研发人员组成的400多人研发团队,承接国家863计划、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等重大课题9项,已取得LED领域关键应用技术14项,申请了270项国际国内技术发明专利。公司每年
2020年1月,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工作会上,集团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将“2019年度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这一“百万大奖”颁给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以奖励其为把中国石化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公司做出的重大贡献。  事实上,近几年,宗保宁频频收获奖励和荣誉,包括2005年度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和首届全国创新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杨永峰研究员主持研发的高分辨的小动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原型成像系统,实现小鼠脑成像达到国际领先的0.55mm的平均分辨率,相关成果发表于《核医学杂志》。小动物PET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新药物的研发、新治疗方法的研究和疗效的早期评估以及基础生物学研究像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追踪等。该系统由16个高分辨率双端读出相互作用深度测量探测器组成,探测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