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契丹小字与汉字
契丹小字是10世纪初为记录契丹语而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的最小读写单位原字的字形与汉字基本相同,但契丹原字一般一至八个原字以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表示一种意义。有的学者从契丹小字和汉字字形上的渊源关系出发,曾拟测过若干契丹原字的读音。后来的研究证明,一小部分原字的拟音也与形近汉字有一定的联系。其实,汉字和契丹小字不仅在字形上有所关联,而且在字音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契丹小字不是为了记录汉语而创制的,而契丹小字文献中却以拼音的形式存在着许多汉语官职名、地名、人名等借用成分。这些汉语借词,对契丹小字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靠的解读线索。
契丹小字研究取得的进展中,汉语借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上世纪70年代契丹文研究小组攻克契丹小字时,就是从契丹语中的汉语借词打开突破口,对它进行了种种探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们首先假设相关汉字碑刻中的一些汉语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会被借入到契丹语,然后进一步假设契丹语中被借用的那些专用名词的读音和汉语中的原来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再进一步推断出拼写这些汉语专用名词的对音契丹字。最后根据汉字的古音,为拼写汉语借词的每个对音原字构拟了音值。例如,汉文《郎君行记》载人名“黄应期”,契丹文研究小组推测这个专用名词应以音译的形式借入契丹语,并推断契丹文《郎君行记》中的、可能分别表示“黄”、“应”、“期”。于是,根据这三个汉字古音,拟测读[?uɑ ],读[i ],读[x/k‘],读[i]。这些拟音在解读其他契丹字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如上述字,也用来拼写 “皇帝”中“皇”,“皇太后”的“皇”等,这进一步证明了对音于“黄”的正确性。这个研究方法虽然是从假设开始的,但有效地避免了解读结论的任意性,而且也能对释读结论提供检验标准。在契丹小字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也摸索出了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如:(1)依据元音和谐率来拟测契丹原字的读音;(2)凭借契丹语亲属语言的语法规律来推测契丹原字的读音;(3)参考交替使用的原字来相互印证有关原字的读音;(4)参照分写式原字的读音来拼读相应的契丹字读音;(5)利用《辽史·国语解》等史料中的契丹语言材料来拟定原字的读音;(6)依照契丹原字的字源来探索契丹原字的读音;(7)对比契丹大字或女真文的音义来推断契丹小字原字的读音;(8)根据“元音附加法”来进一步判明原字读音等。因而,契丹小字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契丹小字的400多个原字的一半以上已被拟音,1000多条词语的语义被判明,众多附加成分已被释读,甚至还能够了解不少句子的基本意义。以上这些释读成果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小字读音研究方面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汉语言文字,尤其是汉语音韵,如果没有汉语音韵的协助,复原契丹原字的读音不知何等艰难。然而,在汉语音韵的利用方面,到目前为止契丹文研究界一般参照汉字的“中原音韵”来构拟契丹原字的读音。如契丹文研究小组在“契丹小字原字音值构拟表第一”①中虽然列举了对音汉字的“切音系统”、“宋代音拟音”、“中原音韵”等不同时期的读音,但给具体契丹原字拟音时,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音韵”。据笔者观察,契丹小字原字的拟音,完全凭借《中原音韵》是不可靠的。下面我们围绕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入声韵尾,讨论这个问题。
二、契丹小字中汉语入声韵尾的痕迹
大家知道,中古汉语所谓的入声实际上由p,t,k三个闭塞音作为韵尾的音节构成。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契丹小字文献中确实存在这三个韵尾。
(一)-p韵尾的痕迹
契丹小字《萧特每·阔哥驸马之第二夫人韩氏墓志铭》第34行有:。刘凤翥先生将这些字释作“掩闭臘月二十四”②。前二字常见于其他资料,释作“掩闭”,应能成立。因此,第三字是第四字(月)的定语是很明显的。刘凤翥先生释作“臘月”是有道理的。末二字表示“二十四”,学界早已释出。组成契丹字的三个原字的读音分别为:读[l]或[lɑ],读[ɑ],字读[pu]。对的读音需要做一些说明:
王弘力先生将释读为toboji“挞不也”,释读为 obog~ ubug“阻卜”,“术不姑”,《辽史》多见此名。 为“阻卜”之宾格。③
即实先生说,当是“田庄”之义。《辽史》人名多有“挞不也”,“挞不衍”。《萧仲恭墓志》“挞不也”书作,“挞不衍”书作。故知亦是“挞不也”。《金史国语·解》谓“挞不也,耘田者”。然较以满洲语,则不以耘田为答不也。看来答不也不是女真语,而是契丹语。④后来其他学者也提出字读[pu]的意见,因此,[pu]这个读音是能够落实的。
根据组成的三个原字的发音,为可以构拟[lɑp]的读音。“臘月”的“臘”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lap4⑤,中古音lɑp4,近代音la4⑥。
契丹字的读音[lɑp]恰好与“臘”中古音lɑp4吻合,而与近代音la4还差一个p韵尾。这种现象说明契丹小字中的可能对音于汉语中古音入声韵尾-p。
此外,“蠟燭”的“蠟”在蒙古语中曰[lɑ ] 或[lɑb],后者可能是更古老的说法。“蠟”不同时期读音:上古音lap4,中古音lɑp4,近代音la4,和“臘月”的“臘”语音变化过程完全相同。可以推测,“蠟”借入蒙古语的时候汉字“蠟”的读音为lɑp4,因此蒙古人把它读作[lɑb],后来“蠟”的入声韵尾消失,变为la4,蒙古人便把“蠟”读作[lɑ?蘼]。蒙古语中“蠟”的有无p韵尾两种读音恰好说明了“蠟”的语音变化过程,而且为契丹语中“臘月”的“臘”读lɑp4提供了佐证。
(二)-t韵尾的痕迹
契丹小字《耶律迪烈》第4行有,过去将其第二原字误认为,后由包联群博士指出第二原字应为⑦,刘浦江教授在有关父子连名制的文章中对包氏的更正表示赞同,认为其正确的写法是。并且说这对“烈”的正确译音增添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迪烈的烈,《广韵》作良薛切,是以t音收尾的入声字,故用以对译带有尾辅音t的 一词,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⑧。“烈”的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liǐat4,中古音liǐ?藓t4,近代音li?藓4。据过去研究,原字读[dol],原字
读[t]或[t ],读[dolt]。如果以“烈”的近代音li?藓4为拟音依据,就很难与[dolt]这个读音相吻合,依据“烈”的中古音liǐ t4,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契丹小字《耶律永宁郎君墓志》第22行的 ,有的学者译作“迪烈德太师”,其实,就是的分写形式,根据“烈”的中古音liǐ?藓t4,亦可将译作“迪烈”。虽然“迪烈”不是汉语借词,但也可以看到表示入声韵尾-t的痕迹。
契丹小字中表示“耶律”,前人已释出。高路加先生根据契丹姓氏耶律的不同的汉译,并且依据这些汉译的中古音以及这一名称的来源等情况,说明的读音应为yi-lɑ-u-t,意义为“胜利”。“”是契丹小字中的一种复数附加成分,其音值为[t]。⑨高文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如表示“崇古德”,表示“东京”[t?蘅ru ki?耷]。其中的第一原字可能是的异体。 的读音yi-lɑ-u-t的收尾辅音-t,恰好与“律”之中古音入声韵尾相合。如“律”的上古音:liǐ?藜wt4,中古音:liǐuět4,近代音:liu4。的收尾辅音-t,不与“律”的近代音liu4对应。说明契丹语中保留着汉语入声韵尾,收尾原字即表示入声韵尾-t。
(三)-k韵尾的痕迹
入声韵尾-k的痕迹集中表现在等三原字读音及用法上。契丹文研究小组将的读音构拟为ɑi,其理由是表示“开国伯”,“伯”的近代音是pai。对的拟音也是ɑi,其理由是契丹文以表示“哀册文”的“册”,“册”的近代音是t?拶‘ai。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个拟音有商榷的余地。“册”和“伯”的不同时期的读音如下:
伯上古音peak4,中古音p 4,近代音pai3
册上古音 hek4, 中古音 k4,近代音t hai3
那么和的读音可否根据“伯”和“册”的中古音,拟测为k,这种可能是有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想从原字的读音谈起。契丹字表示“度使”之义。有的资料中记作,说明和的读音相近。过去研究者们一般都认为的第二原字是,这可能是因为受到“度”的近代音tu干扰所导致的误解。我们与各种资料反复核对后,得知表示“度”的契丹字的第二原字为,并非。汉字“度”的语音变化有两种。
(1)上古音:da3中古音:du3近代音:tu4
(2)上古音:dak4中古音:dɑk4
近代音:t 2或tɑu2
“度”的中古音有du3和dɑk4两种,契丹字的读音可能与后一种语音形式对应。因此,可能包含k辅音,和的读音也都包含k辅音。
关于字的读音,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依据。前面已提出,契丹字表示“阻卜”,由王弘力先生释读⑩。的领格形式是,见于契丹小字资料,说明就是“阻卜”的词根形式。汉字“阻卜”二字音变过程如下:
阻上古音?誦ǐa2,中古音? ǐo2,近代音t? u3卜上古音p?蘅k4,中古音puk4,近代音pu3
拼读“阻卜”二字的中古音则成[?誦ǐopuk],近代音为[t?拶upu]。据过去研究,读[?誦i],[pu]拼读则成[?誦ipu],得出“阻卜”的近代音[t?拶upu]相近的读音。假设的读音k,接于“阻卜”的近代音[t?拶upu]后,恰好得出“阻卜”的中古音[?誦ǐopuk]相近的读音。可以证明的读音构拟为k或ku不误,说明王弘力先生的释读结论是正确的。
《耶律仁先墓志》第27行有: 前人释作“叔父皇太叔子楚国王涅鲁古”,这于史有证,能够成立。表示“涅鲁古”也能进一步证明读ku的可靠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各家对读ku没有太大的争议。如:即实先生对的拟音是[k‘ɑn]{11},清格尔泰先生读作ɡ或ɡu{12},刘凤翥先生的拟音是[ku]{13}。
前面已提到,和有交替使用的现象,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和也有交替使用的现象。“哀册”在《道宗哀册》、《宣懿哀册》中记作,而在《太叔祖哀册》中记为,字迹清晰,说明和的读音相近。还有《耶律迪烈墓志》19行的 ,根据有关汉文记载,得知表示“钱帛”之意。汉字“帛”的上古音为beak4,中古音为b?調k4,近代音为pai2。“帛”的中古音之韵尾k恰好与 对应。以上这些情况说明,用来标记入声韵尾k的原字。
另外,从契丹原字读音也可以看出入声韵尾k的痕迹。《博州防御使墓志》第23行有: 表示“博州之”之义。“博”字的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puak4,中古音pak4,近代音pɑu3。若以“博”的近代音为拟音依据,
读ɑu或ɑ,若以中古音为依据,则读ak或ku。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实际,刘凤翥先生将《耶律弘用墓志》第1行的释作“六院褭古直郎君之”,这有道理,符合有关史实。显然,表示“褭古直”,因此,对应于“褭”,对应于“古”,对应于“直”。“古”的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ka2,中古音ku2,近代音ku3。“古”的中古音和近代音都与ku的读音接近。这个读音既能适合读“博”,也能适合读“褭古直”。因此,也是用来标记入声韵尾的原字。
三、余论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契丹小字中原字用来拼写入声韵尾-p,原字用来拼写入声韵尾-t,原字 是用来拼写入声韵尾-k的事实。说明契丹小字文献中确实保存着汉语入声韵尾-p、-t、-k的痕迹。大家知道,迄今发现的契丹小字文献中,凿刻年代最早的是《耶律宗教墓志》,刻于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八月十二日,最晚的是《博州防御使墓志》,刻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十二月二十五日或其后。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至1170年汉语中仍存在着入声韵尾,或者说契丹人使用的汉语借词中仍存在着-p,-t,-k等入声韵尾。
《中原音韵》里是否存在入声,这个问题争论已久,至今还没有满意的回答。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中原音韵》中入声韵尾-p,-t,-k已消失,《韵会》、《蒙古字韵》的入声,也已不带-p,-t,-k韵尾,一律承阴声韵,并有如ai,iai,uai,au,i?藓u这样的“两折音”。
在十一、十二世纪契丹人使用的汉语借词中仍然存在入声韵尾-p,-t,-k,这对《中原音韵》入声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据有关资料,我国从1955年开始,对全国汉语方言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北方话区域有很大一个地区还保存入声。即东起河北省西部,包括张家口、石家庄、邯郸三个地区,西至陕西省的榆林、绥德、延安三个地区,南至河南省新乡地区,北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平地泉、河套两个地区。在这些地区内,绝大多数地方的方言都有入声,山西省除西北角广灵县及晋南运城一带外,全有入声。连成了一个辽阔的入声方言片{14}。据有关史料,这些地区是契丹人的活动区域或与契丹人产生密切联系的地区,因此十一、十二世纪契丹小字文献中出现入声韵尾不足为怪。
契丹小字文献中-p,-t,-k等入声韵尾的存在,对我们契丹小字的拟音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过去我们主要以《中原音韵》为依据,构拟契丹原字的读音。现在看来,不能忽视《广韵》等韵书所反映出来的中古音。大家知道,汉语中古音系一般指以《切韵》为代表的语音系统。《切韵》为隋朝陆法言所作,成书于隋仁寿二年(601年),原本已佚,只剩若干唐写本残卷,所以目前人们研究中古音系,皆以现存最古的韵书《广韵》为据。《广韵》是宋代陈彭年、丘雍等人奉了皇帝的命令,根据前代韵书重行修订的。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广韵》是根据《唐韵》而作的,《唐韵》又是根据《切韵》作的。
汉语近代音,通常拿《中原音韵》这部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代表。《中原音韵》是元周德清根据当时的戏剧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作品的用韵字编辑而成。初稿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刊行在1333年后。《广韵》的成书至《中原音韵》的刊行跨越了300多年。而目前发现的契丹小字文献的凿刻年代恰好处于《广韵》成书之后,《中原音韵》问世之前。故根据汉语借词构拟契丹小字音值时,我们应采取二者兼顾的办法。如: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第2行有,即实先生认为这是表示人名“迪辇岩木”,后来其他研究人员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但是的读音难以同“岩木”读音相吻合。如果利用“元音附加法”并根据中古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岩”、“木”的读音变化过程如下:
“岩”的近代音和“木”的中古音合起来,应为iammuk。的读音据过去研究,可拼读为[momuk],根据“元音附加法”前面加一个i元音,则成[imomuk],与“岩木”的古音iammuk接近。
可以从语音的角度证明读“岩木”的正确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840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契丹文释读与契丹语语法研究”(06CMZ006);内蒙古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释读契丹文探索契丹语语法”。
注释
①清格尔泰、刘凤翥等《契丹小字研究》81—10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②刘凤翥《契丹小字〈萧特每·阔哥驸马第二夫人韩氏墓志铭〉考释》,《金啓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191—197页,京都: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
③王弘力《契丹小字墓志研究》,《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④即实《契丹小字解读拾零》(上),《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4期
{5}音标后的数字表示声调。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声调及标志为平声1,上声2,去声3,入声4。近代音的声调及标志为阴平1,阳平2,上声3,去声4。
{6}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463页,中华书局,1999
{7}包联群《〈南瞻部洲大辽国故迪烈王墓志文〉的补充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8}刘浦江、康鹏《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文史》2005年第3期(下转第64页)
{9}高路加《契丹姓氏耶律音义新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10}王弘力《契丹小字墓志研究》,《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11}即实《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程》,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12}清格尔泰《契丹小字释读问题》,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字研究所,2002
{13}刘凤翥《遍访契丹文话拓碑》,华艺出版社,2005
{14}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5}吴英喆《契丹小字拼读方法探索》,《蒙古学集刊》2006年第3期
(通讯地址:010021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契丹小字是10世纪初为记录契丹语而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的最小读写单位原字的字形与汉字基本相同,但契丹原字一般一至八个原字以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表示一种意义。有的学者从契丹小字和汉字字形上的渊源关系出发,曾拟测过若干契丹原字的读音。后来的研究证明,一小部分原字的拟音也与形近汉字有一定的联系。其实,汉字和契丹小字不仅在字形上有所关联,而且在字音方面也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契丹小字不是为了记录汉语而创制的,而契丹小字文献中却以拼音的形式存在着许多汉语官职名、地名、人名等借用成分。这些汉语借词,对契丹小字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靠的解读线索。
契丹小字研究取得的进展中,汉语借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上世纪70年代契丹文研究小组攻克契丹小字时,就是从契丹语中的汉语借词打开突破口,对它进行了种种探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们首先假设相关汉字碑刻中的一些汉语人名、地名、官名等专用名词会被借入到契丹语,然后进一步假设契丹语中被借用的那些专用名词的读音和汉语中的原来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再进一步推断出拼写这些汉语专用名词的对音契丹字。最后根据汉字的古音,为拼写汉语借词的每个对音原字构拟了音值。例如,汉文《郎君行记》载人名“黄应期”,契丹文研究小组推测这个专用名词应以音译的形式借入契丹语,并推断契丹文《郎君行记》中的、可能分别表示“黄”、“应”、“期”。于是,根据这三个汉字古音,拟测读[?uɑ ],读[i ],读[x/k‘],读[i]。这些拟音在解读其他契丹字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如上述字,也用来拼写 “皇帝”中“皇”,“皇太后”的“皇”等,这进一步证明了对音于“黄”的正确性。这个研究方法虽然是从假设开始的,但有效地避免了解读结论的任意性,而且也能对释读结论提供检验标准。在契丹小字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也摸索出了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如:(1)依据元音和谐率来拟测契丹原字的读音;(2)凭借契丹语亲属语言的语法规律来推测契丹原字的读音;(3)参考交替使用的原字来相互印证有关原字的读音;(4)参照分写式原字的读音来拼读相应的契丹字读音;(5)利用《辽史·国语解》等史料中的契丹语言材料来拟定原字的读音;(6)依照契丹原字的字源来探索契丹原字的读音;(7)对比契丹大字或女真文的音义来推断契丹小字原字的读音;(8)根据“元音附加法”来进一步判明原字读音等。因而,契丹小字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契丹小字的400多个原字的一半以上已被拟音,1000多条词语的语义被判明,众多附加成分已被释读,甚至还能够了解不少句子的基本意义。以上这些释读成果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契丹小字读音研究方面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汉语言文字,尤其是汉语音韵,如果没有汉语音韵的协助,复原契丹原字的读音不知何等艰难。然而,在汉语音韵的利用方面,到目前为止契丹文研究界一般参照汉字的“中原音韵”来构拟契丹原字的读音。如契丹文研究小组在“契丹小字原字音值构拟表第一”①中虽然列举了对音汉字的“切音系统”、“宋代音拟音”、“中原音韵”等不同时期的读音,但给具体契丹原字拟音时,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音韵”。据笔者观察,契丹小字原字的拟音,完全凭借《中原音韵》是不可靠的。下面我们围绕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入声韵尾,讨论这个问题。
二、契丹小字中汉语入声韵尾的痕迹
大家知道,中古汉语所谓的入声实际上由p,t,k三个闭塞音作为韵尾的音节构成。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契丹小字文献中确实存在这三个韵尾。
(一)-p韵尾的痕迹
契丹小字《萧特每·阔哥驸马之第二夫人韩氏墓志铭》第34行有:。刘凤翥先生将这些字释作“掩闭臘月二十四”②。前二字常见于其他资料,释作“掩闭”,应能成立。因此,第三字是第四字(月)的定语是很明显的。刘凤翥先生释作“臘月”是有道理的。末二字表示“二十四”,学界早已释出。组成契丹字的三个原字的读音分别为:读[l]或[lɑ],读[ɑ],字读[pu]。对的读音需要做一些说明:
王弘力先生将释读为toboji“挞不也”,释读为 obog~ ubug“阻卜”,“术不姑”,《辽史》多见此名。 为“阻卜”之宾格。③
即实先生说,当是“田庄”之义。《辽史》人名多有“挞不也”,“挞不衍”。《萧仲恭墓志》“挞不也”书作,“挞不衍”书作。故知亦是“挞不也”。《金史国语·解》谓“挞不也,耘田者”。然较以满洲语,则不以耘田为答不也。看来答不也不是女真语,而是契丹语。④后来其他学者也提出字读[pu]的意见,因此,[pu]这个读音是能够落实的。
根据组成的三个原字的发音,为可以构拟[lɑp]的读音。“臘月”的“臘”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lap4⑤,中古音lɑp4,近代音la4⑥。
契丹字的读音[lɑp]恰好与“臘”中古音lɑp4吻合,而与近代音la4还差一个p韵尾。这种现象说明契丹小字中的可能对音于汉语中古音入声韵尾-p。
此外,“蠟燭”的“蠟”在蒙古语中曰[lɑ ] 或[lɑb],后者可能是更古老的说法。“蠟”不同时期读音:上古音lap4,中古音lɑp4,近代音la4,和“臘月”的“臘”语音变化过程完全相同。可以推测,“蠟”借入蒙古语的时候汉字“蠟”的读音为lɑp4,因此蒙古人把它读作[lɑb],后来“蠟”的入声韵尾消失,变为la4,蒙古人便把“蠟”读作[lɑ?蘼]。蒙古语中“蠟”的有无p韵尾两种读音恰好说明了“蠟”的语音变化过程,而且为契丹语中“臘月”的“臘”读lɑp4提供了佐证。
(二)-t韵尾的痕迹
契丹小字《耶律迪烈》第4行有,过去将其第二原字误认为,后由包联群博士指出第二原字应为⑦,刘浦江教授在有关父子连名制的文章中对包氏的更正表示赞同,认为其正确的写法是。并且说这对“烈”的正确译音增添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迪烈的烈,《广韵》作良薛切,是以t音收尾的入声字,故用以对译带有尾辅音t的 一词,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⑧。“烈”的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liǐat4,中古音liǐ?藓t4,近代音li?藓4。据过去研究,原字读[dol],原字
读[t]或[t ],读[dolt]。如果以“烈”的近代音li?藓4为拟音依据,就很难与[dolt]这个读音相吻合,依据“烈”的中古音liǐ t4,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契丹小字《耶律永宁郎君墓志》第22行的 ,有的学者译作“迪烈德太师”,其实,就是的分写形式,根据“烈”的中古音liǐ?藓t4,亦可将译作“迪烈”。虽然“迪烈”不是汉语借词,但也可以看到表示入声韵尾-t的痕迹。
契丹小字中表示“耶律”,前人已释出。高路加先生根据契丹姓氏耶律的不同的汉译,并且依据这些汉译的中古音以及这一名称的来源等情况,说明的读音应为yi-lɑ-u-t,意义为“胜利”。“”是契丹小字中的一种复数附加成分,其音值为[t]。⑨高文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如表示“崇古德”,表示“东京”[t?蘅ru ki?耷]。其中的第一原字可能是的异体。 的读音yi-lɑ-u-t的收尾辅音-t,恰好与“律”之中古音入声韵尾相合。如“律”的上古音:liǐ?藜wt4,中古音:liǐuět4,近代音:liu4。的收尾辅音-t,不与“律”的近代音liu4对应。说明契丹语中保留着汉语入声韵尾,收尾原字即表示入声韵尾-t。
(三)-k韵尾的痕迹
入声韵尾-k的痕迹集中表现在等三原字读音及用法上。契丹文研究小组将的读音构拟为ɑi,其理由是表示“开国伯”,“伯”的近代音是pai。对的拟音也是ɑi,其理由是契丹文以表示“哀册文”的“册”,“册”的近代音是t?拶‘ai。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个拟音有商榷的余地。“册”和“伯”的不同时期的读音如下:
伯上古音peak4,中古音p 4,近代音pai3
册上古音 hek4, 中古音 k4,近代音t hai3
那么和的读音可否根据“伯”和“册”的中古音,拟测为k,这种可能是有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想从原字的读音谈起。契丹字表示“度使”之义。有的资料中记作,说明和的读音相近。过去研究者们一般都认为的第二原字是,这可能是因为受到“度”的近代音tu干扰所导致的误解。我们与各种资料反复核对后,得知表示“度”的契丹字的第二原字为,并非。汉字“度”的语音变化有两种。
(1)上古音:da3中古音:du3近代音:tu4
(2)上古音:dak4中古音:dɑk4
近代音:t 2或tɑu2
“度”的中古音有du3和dɑk4两种,契丹字的读音可能与后一种语音形式对应。因此,可能包含k辅音,和的读音也都包含k辅音。
关于字的读音,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依据。前面已提出,契丹字表示“阻卜”,由王弘力先生释读⑩。的领格形式是,见于契丹小字资料,说明就是“阻卜”的词根形式。汉字“阻卜”二字音变过程如下:
阻上古音?誦ǐa2,中古音? ǐo2,近代音t? u3卜上古音p?蘅k4,中古音puk4,近代音pu3
拼读“阻卜”二字的中古音则成[?誦ǐopuk],近代音为[t?拶upu]。据过去研究,读[?誦i],[pu]拼读则成[?誦ipu],得出“阻卜”的近代音[t?拶upu]相近的读音。假设的读音k,接于“阻卜”的近代音[t?拶upu]后,恰好得出“阻卜”的中古音[?誦ǐopuk]相近的读音。可以证明的读音构拟为k或ku不误,说明王弘力先生的释读结论是正确的。
《耶律仁先墓志》第27行有: 前人释作“叔父皇太叔子楚国王涅鲁古”,这于史有证,能够成立。表示“涅鲁古”也能进一步证明读ku的可靠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各家对读ku没有太大的争议。如:即实先生对的拟音是[k‘ɑn]{11},清格尔泰先生读作ɡ或ɡu{12},刘凤翥先生的拟音是[ku]{13}。
前面已提到,和有交替使用的现象,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和也有交替使用的现象。“哀册”在《道宗哀册》、《宣懿哀册》中记作,而在《太叔祖哀册》中记为,字迹清晰,说明和的读音相近。还有《耶律迪烈墓志》19行的 ,根据有关汉文记载,得知表示“钱帛”之意。汉字“帛”的上古音为beak4,中古音为b?調k4,近代音为pai2。“帛”的中古音之韵尾k恰好与 对应。以上这些情况说明,用来标记入声韵尾k的原字。
另外,从契丹原字读音也可以看出入声韵尾k的痕迹。《博州防御使墓志》第23行有: 表示“博州之”之义。“博”字的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puak4,中古音pak4,近代音pɑu3。若以“博”的近代音为拟音依据,
读ɑu或ɑ,若以中古音为依据,则读ak或ku。笔者认为后者更符合实际,刘凤翥先生将《耶律弘用墓志》第1行的释作“六院褭古直郎君之”,这有道理,符合有关史实。显然,表示“褭古直”,因此,对应于“褭”,对应于“古”,对应于“直”。“古”的不同时期的读音是:上古音ka2,中古音ku2,近代音ku3。“古”的中古音和近代音都与ku的读音接近。这个读音既能适合读“博”,也能适合读“褭古直”。因此,也是用来标记入声韵尾的原字。
三、余论
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契丹小字中原字用来拼写入声韵尾-p,原字用来拼写入声韵尾-t,原字 是用来拼写入声韵尾-k的事实。说明契丹小字文献中确实保存着汉语入声韵尾-p、-t、-k的痕迹。大家知道,迄今发现的契丹小字文献中,凿刻年代最早的是《耶律宗教墓志》,刻于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八月十二日,最晚的是《博州防御使墓志》,刻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十二月二十五日或其后。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至1170年汉语中仍存在着入声韵尾,或者说契丹人使用的汉语借词中仍存在着-p,-t,-k等入声韵尾。
《中原音韵》里是否存在入声,这个问题争论已久,至今还没有满意的回答。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中原音韵》中入声韵尾-p,-t,-k已消失,《韵会》、《蒙古字韵》的入声,也已不带-p,-t,-k韵尾,一律承阴声韵,并有如ai,iai,uai,au,i?藓u这样的“两折音”。
在十一、十二世纪契丹人使用的汉语借词中仍然存在入声韵尾-p,-t,-k,这对《中原音韵》入声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据有关资料,我国从1955年开始,对全国汉语方言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北方话区域有很大一个地区还保存入声。即东起河北省西部,包括张家口、石家庄、邯郸三个地区,西至陕西省的榆林、绥德、延安三个地区,南至河南省新乡地区,北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平地泉、河套两个地区。在这些地区内,绝大多数地方的方言都有入声,山西省除西北角广灵县及晋南运城一带外,全有入声。连成了一个辽阔的入声方言片{14}。据有关史料,这些地区是契丹人的活动区域或与契丹人产生密切联系的地区,因此十一、十二世纪契丹小字文献中出现入声韵尾不足为怪。
契丹小字文献中-p,-t,-k等入声韵尾的存在,对我们契丹小字的拟音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过去我们主要以《中原音韵》为依据,构拟契丹原字的读音。现在看来,不能忽视《广韵》等韵书所反映出来的中古音。大家知道,汉语中古音系一般指以《切韵》为代表的语音系统。《切韵》为隋朝陆法言所作,成书于隋仁寿二年(601年),原本已佚,只剩若干唐写本残卷,所以目前人们研究中古音系,皆以现存最古的韵书《广韵》为据。《广韵》是宋代陈彭年、丘雍等人奉了皇帝的命令,根据前代韵书重行修订的。成书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广韵》是根据《唐韵》而作的,《唐韵》又是根据《切韵》作的。
汉语近代音,通常拿《中原音韵》这部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代表。《中原音韵》是元周德清根据当时的戏剧家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戏曲作品的用韵字编辑而成。初稿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刊行在1333年后。《广韵》的成书至《中原音韵》的刊行跨越了300多年。而目前发现的契丹小字文献的凿刻年代恰好处于《广韵》成书之后,《中原音韵》问世之前。故根据汉语借词构拟契丹小字音值时,我们应采取二者兼顾的办法。如: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第2行有,即实先生认为这是表示人名“迪辇岩木”,后来其他研究人员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但是的读音难以同“岩木”读音相吻合。如果利用“元音附加法”并根据中古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岩”、“木”的读音变化过程如下:
“岩”的近代音和“木”的中古音合起来,应为iammuk。的读音据过去研究,可拼读为[momuk],根据“元音附加法”前面加一个i元音,则成[imomuk],与“岩木”的古音iammuk接近。
可以从语音的角度证明读“岩木”的正确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2JAZJD840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契丹文释读与契丹语语法研究”(06CMZ006);内蒙古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释读契丹文探索契丹语语法”。
注释
①清格尔泰、刘凤翥等《契丹小字研究》81—10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②刘凤翥《契丹小字〈萧特每·阔哥驸马第二夫人韩氏墓志铭〉考释》,《金啓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191—197页,京都: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
③王弘力《契丹小字墓志研究》,《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④即实《契丹小字解读拾零》(上),《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4期
{5}音标后的数字表示声调。上古音和中古音的声调及标志为平声1,上声2,去声3,入声4。近代音的声调及标志为阴平1,阳平2,上声3,去声4。
{6}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463页,中华书局,1999
{7}包联群《〈南瞻部洲大辽国故迪烈王墓志文〉的补充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8}刘浦江、康鹏《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文史》2005年第3期(下转第64页)
{9}高路加《契丹姓氏耶律音义新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10}王弘力《契丹小字墓志研究》,《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11}即实《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程》,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12}清格尔泰《契丹小字释读问题》,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字研究所,2002
{13}刘凤翥《遍访契丹文话拓碑》,华艺出版社,2005
{14}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5}吴英喆《契丹小字拼读方法探索》,《蒙古学集刊》2006年第3期
(通讯地址:010021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