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出科学技术在广西农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依靠科技发展广西农业的措施。以为广西农业向低碳、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兴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1-02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突破传统定义,逐步向新兴农业发展。广西新兴农业呈现低碳、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在“十二五”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与方向
1.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从农业资源看,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属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积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耕地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广西人力资源丰富,2009年全区总人口5092万人,农业人口423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61.24万人,占全区劳动力的54.8%,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广西GDP达7759.1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458.49亿元,占18.8%,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渔牧业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及动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个一”的特色优势产业: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4.2%;②“一块薯”。2009年木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与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产业发展较好,据统计,广西木薯酒精取代广西1/10的汽车能源;③“一条虫”。2009年桑蚕产量占全国的33%;④“一棵树”。近10年除种植大量桉树外,其他林木也较多,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省区。另外,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
1.2 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具有低碳、绿色、生态的特征
近年来,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发展生机蓬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如上海鲜花港;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模式的循环农业生机勃勃,如泸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为载体的高新生物技术农业势不可挡,如莱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种养植方式的有机农业普受欢迎,如内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机茶业。
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蓄势待发。一是广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西风光秀丽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发展低碳的休闲观光旅游新兴农业条件良好;二是地理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超过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三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广西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区尚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新兴农业的环境条件良好;四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如2005年广西乐业县制定《广西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先后获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兰花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茶叶、薄壳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笋、柑橘、猕猴桃、白凤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享誉全国。2004年乐业县有机茶获有机产品认证,2005年乐业县有机水稻获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乐业县获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资格。成为我国第3个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低碳、绿色、生态必将是广西未来新兴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广西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
2.1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大大加强。目前,广西有6个特色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人才小高地”。据统计,全区有农业技术人员8.3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超过1000人,中级职称人数近6000人,博士约200人,硕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条件改善,广西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门的农业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已建有1个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三是创新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广西已引进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09年又聘请13名“两院”院士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顾问团,为广西“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2.2 农业科技在广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农业科技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十一五”期间,广西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1105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项目,在木薯、甘蔗、桑蚕等产业和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研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牛繁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广应用一大批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同时,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近2000家,其中星火专家大院27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5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5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全区兴办以中心农户为基地、致富能手为骨干、自主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农家课堂”2.98万个,每年就近、就地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全区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18万hm2,覆盖农户154万户。三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据测算,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40%,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粮食作物、甘蔗、桑蚕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达89%。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农业迅速发展。2,2,2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广西在取得农业科技创新大批成果的同时,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带给农 民,大大促进广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引导并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发展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沼气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目前,广西农村沼气池建设累计超过300万座,沼气入户率接近50%,居全国第一,燃烧稻草秸秆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二是在生产技术标准方面,制定木薯、桑蚕等种养品种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
2.2.3 农业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广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广西农业科技财政投入2007年为2.15亿元,2009年为2.88亿元;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快,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有了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 靠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广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机构,有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单位,也有综合研究机构(如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如农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度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也有组织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有限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成果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改变这种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研究体系: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按项目需要建立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上运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3.2 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必须要在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创新科研立项思路,以推动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的联合攻关,把分散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整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
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与新兴农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链成果。推广“研究机构 协会(合作组织) 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继续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和田块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优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基地(田边地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物流链;二是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作用,把产学研、院企校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把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指导结合起来,利用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基地等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增强互信交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技术转让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3.4 创新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为农业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农业科研是公益性工作,政府始终应是其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要支撑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担,加大投入是前提、基础。“十一五”期间,广西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实现较快增长,但投入总量与现代新兴农业对技术的需求还很不适应,与交通等其他领域投入相比还十分滞后,差距较大。财政投入特别是新增财政投入,要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投入结构。一是要改善财政在工业、农业、交通等不同行业领域的投入结构;二是投入农业的资金要多用于低碳、绿色、生态等科技攻关,特别是蔗糖、木薯、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制订和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要引导企业引进和应用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从而为农业科研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 新兴农业;绿色低碳;生态;科技创新;广西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81-02
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突破传统定义,逐步向新兴农业发展。广西新兴农业呈现低碳、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在“十二五”规划中,广西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与方向
1.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从农业资源看,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属喀斯特地貌,山多面积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虽然耕地少。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温、水等资源丰富,具有生产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此同时,广西人力资源丰富,2009年全区总人口5092万人,农业人口4235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561.24万人,占全区劳动力的54.8%,为广西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广西GDP达7759.16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458.49亿元,占18.8%,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经济作物、林果业和渔牧业大幅度增长,农作物及动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形成“四个一”的特色优势产业:①“一根蔗”。2009年蔗糖产量占全国的64.2%;②“一块薯”。2009年木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与此配套的淀粉、酒精等产业发展较好,据统计,广西木薯酒精取代广西1/10的汽车能源;③“一条虫”。2009年桑蚕产量占全国的33%;④“一棵树”。近10年除种植大量桉树外,其他林木也较多,是全国重要的林业省区。另外,水产畜牧、蔬菜水果等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
1.2 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具有低碳、绿色、生态的特征
近年来,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发展生机蓬勃。以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逐渐发展,如上海鲜花港;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模式的循环农业生机勃勃,如泸洲老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和发酵工程等为载体的高新生物技术农业势不可挡,如莱茵生物;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种养植方式的有机农业普受欢迎,如内蒙古清谷新禾、浙江有机茶业。
以低碳、绿色、生态为显著特征的新兴农业蓄势待发。一是广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广西风光秀丽旖旎,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发展低碳的休闲观光旅游新兴农业条件良好;二是地理气候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种多样,森林覆盖率超过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三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广西工业化历史较短,工业化程度较低,污染很少,一些地区尚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新兴农业的环境条件良好;四是广西发展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各地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大增强,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农业有较好的社会环境。如2005年广西乐业县制定《广西乐业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先后获得“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兰花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茶叶、薄壳核桃、板栗、野生刺梨、甜竹笋、柑橘、猕猴桃、白凤桃、野生香菇、淮山等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享誉全国。2004年乐业县有机茶获有机产品认证,2005年乐业县有机水稻获有机产品认证,2011年乐业县获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资格。成为我国第3个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一个有机农业示范县。低碳、绿色、生态必将是广西未来新兴农业的显著特征,是广西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广西未来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2 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
2.1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广西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大大加强。目前,广西有6个特色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人才小高地”。据统计,全区有农业技术人员8.3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超过1000人,中级职称人数近6000人,博士约200人,硕士已近1000人;二是科研条件改善,广西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门的农业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农学院,已建有1个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三是创新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广西已引进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009年又聘请13名“两院”院士为自治区政府主席农业顾问团,为广西“三农”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2.2 农业科技在广西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1 农业科技支撑力强,贡献率高。“十一五”期间,广西一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兴牧133工程”、“科技兴糖1105工程”、“科技扶贫1211工程”、“千万亩粮食增产综合技术开发”、“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项目,在木薯、甘蔗、桑蚕等产业和领域取得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研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突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牛繁殖技术等农业关键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广应用一大批主导品种和创新技术。同时,逐步建立和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全区现有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近2000家,其中星火专家大院27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5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85个、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全区兴办以中心农户为基地、致富能手为骨干、自主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农家课堂”2.98万个,每年就近、就地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全区累计建立示范基地2.18万hm2,覆盖农户154万户。三是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力求“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据测算,广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40%,主要特色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其中粮食作物、甘蔗、桑蚕等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达89%。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广西农业迅速发展。2,2,2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广西在取得农业科技创新大批成果的同时,通过实施“星火计划”等项目,将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带给农 民,大大促进广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积极引导并建立资源循环、投入节约、生态高效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发展模式等,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技术的应用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沼气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开发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目前,广西农村沼气池建设累计超过300万座,沼气入户率接近50%,居全国第一,燃烧稻草秸秆的生活方式逐步改变;二是在生产技术标准方面,制定木薯、桑蚕等种养品种生产加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
2.2.3 农业科技投入呈多元化,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广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较快,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增长较快。据统计,广西农业科技财政投入2007年为2.15亿元,2009年为2.88亿元;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较快,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有了资金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发展。
3 靠科技创新推动广西现代新兴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创新农业科技组织机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目前,广西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机构,有中央、自治区和市县单位,也有综合研究机构(如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如农科所等),其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度大,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这种状况有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也有组织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有限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大的原因,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研究成果易与市场需求脱节。改变这种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行政手段整合农业科技机构,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的组织研究体系: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按项目需要建立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的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在与市场(企业)密切联系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上运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权益分享的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3.2 创新农业科技攻关,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必须要在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集成上下功夫。一是创新科研立项思路,以推动低碳、绿色、生态新兴农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通过实施关键技术环节的联合攻关,把分散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整合起来,集中力量突破农业科技关键技术创新。
3.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与新兴农业密切相关的技术链成果。推广“研究机构 协会(合作组织) 农户”的成果转化模式,继续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农户和田块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优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基地(田边地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物流链;二是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如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作用,把产学研、院企校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把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指导结合起来,利用中心户、农家课堂、培训基地等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网络;三是要深化科研院所校、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增强互信交流,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入股等技术转让方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3.4 创新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为农业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农业科研是公益性工作,政府始终应是其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要支撑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担,加大投入是前提、基础。“十一五”期间,广西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实现较快增长,但投入总量与现代新兴农业对技术的需求还很不适应,与交通等其他领域投入相比还十分滞后,差距较大。财政投入特别是新增财政投入,要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投入结构。一是要改善财政在工业、农业、交通等不同行业领域的投入结构;二是投入农业的资金要多用于低碳、绿色、生态等科技攻关,特别是蔗糖、木薯、桑蚕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制订和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要引导企业引进和应用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从而为农业科研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