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中,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的特殊性,及当今新形势下更为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出现衰减,因此,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毋宁讳言,国内外形势下引起的很多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从世界背景来看,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中,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和文化的各种交流形式掩盖了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和追求,过去在大学生中坚定不移的信念信仰,在现今的大学生中受到质疑甚至摧毁,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产生了怀疑。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提倡的民主和自由观念,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渗透。所有这些无不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产生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造成很大的冲击。
二是就国内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如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失误或执行不力、贪污腐败现象滋生、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医疗、教育、住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这种不满情绪通过多种渠道蔓延到高校校园,从而使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特别是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学制不一,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初、高中学生缺乏理论抽象的认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他们发展的需要,难以解决高职学生自身或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此外,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毕业即失业”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无奈之举,使得他们在大学阶段都处于就业压力的笼罩之下,容易引发焦虑心理,也影响他们对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意义的正确认识。因此,高职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思辨能力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衰减的原因之一。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冲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互联网在为我们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快速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这些信息工具承载的全球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成长中的敏感期和脆弱期,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造成很大的冲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消弭于无形。
三、教学改革滞后
1.教学内容陈旧重复。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展,知识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思想也更为活跃,要求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才能满足他们。但是,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陈旧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本专科都要求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的许多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和政治课上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老师讲授的再精彩也无新意可言;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很多章节的内容,又与心理健康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叠,这也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有些内容则无深度可言。教材虽然几乎每年修改,但只是在某些章节、文字上的改动,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对学生关心的现实的热点、难点缺乏有力的解答,教材内容由于过分注重于理论性与系统性,从而生活性和时代性就显得有些薄弱,难以有效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由于高职学生与本科生无论在学习基础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而他们又是使用的同一教材,相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有些内容较为深奥难懂,在高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下,难以消化;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矛盾,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等原因,缺乏分辨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脱离了变化的现实生活,就成了空中楼阁,使得大学生难以置身其中,一些人甚至极端地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跟我们没有关系,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帮助”。这是导致这些课程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方法陈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多是教师讲授的方法,连着两节课的满堂灌输,教学方法呆板、缺乏变化。在课程安排上,为了节省教学资源,也总是被安排成合班授课甚至上百人的大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从而导致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真正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就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实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有些内容本来就较为抽象,枯燥,而有些教师更是在讲台上泛泛而谈,或者“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有些教师则在课本上划出考试的重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些教师的教案几年甚至多年一成不变,自己讲授起来也味同嚼蜡。这些,也是造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四、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措施
1.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及全球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地、清醒地加以认识和分析,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确理解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加强正面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社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工具的监管、引导和运用。我们虽然很难对互联网和手机信息等进行监管,但可以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文明上网、守法上网的观念,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设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2.加强教材建设。针对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应加强各科教材编写之间的沟通和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在内容与本科生教材相对统一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状态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多关注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多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和人生困境,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多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谈话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情景分析的方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教案”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给学生带来充分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增强其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加强实践教学课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廣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淑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缺位成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N].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等.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012CDY004。课题主持人:喻穹.
一、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毋宁讳言,国内外形势下引起的很多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从世界背景来看,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中,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和文化的各种交流形式掩盖了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信仰和追求,过去在大学生中坚定不移的信念信仰,在现今的大学生中受到质疑甚至摧毁,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产生了怀疑。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提倡的民主和自由观念,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渗透。所有这些无不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产生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造成很大的冲击。
二是就国内而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如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失误或执行不力、贪污腐败现象滋生、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医疗、教育、住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这种不满情绪通过多种渠道蔓延到高校校园,从而使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特别是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学制不一,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普遍不高,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初、高中学生缺乏理论抽象的认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应他们发展的需要,难以解决高职学生自身或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此外,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毕业即失业”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无奈之举,使得他们在大学阶段都处于就业压力的笼罩之下,容易引发焦虑心理,也影响他们对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意义的正确认识。因此,高职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思辨能力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衰减的原因之一。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冲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互联网在为我们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快速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这些信息工具承载的全球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成长中的敏感期和脆弱期,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造成很大的冲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消弭于无形。
三、教学改革滞后
1.教学内容陈旧重复。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展,知识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思想也更为活跃,要求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才能满足他们。但是,长期以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复、陈旧已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本专科都要求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的许多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和政治课上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老师讲授的再精彩也无新意可言;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很多章节的内容,又与心理健康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叠,这也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而有些内容则无深度可言。教材虽然几乎每年修改,但只是在某些章节、文字上的改动,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对学生关心的现实的热点、难点缺乏有力的解答,教材内容由于过分注重于理论性与系统性,从而生活性和时代性就显得有些薄弱,难以有效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由于高职学生与本科生无论在学习基础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而他们又是使用的同一教材,相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有些内容较为深奥难懂,在高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下,难以消化;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矛盾,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等原因,缺乏分辨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脱离了变化的现实生活,就成了空中楼阁,使得大学生难以置身其中,一些人甚至极端地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跟我们没有关系,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帮助”。这是导致这些课程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学方法陈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多是教师讲授的方法,连着两节课的满堂灌输,教学方法呆板、缺乏变化。在课程安排上,为了节省教学资源,也总是被安排成合班授课甚至上百人的大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从而导致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真正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就缺乏针对性,影响了实效性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有些内容本来就较为抽象,枯燥,而有些教师更是在讲台上泛泛而谈,或者“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有些教师则在课本上划出考试的重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些教师的教案几年甚至多年一成不变,自己讲授起来也味同嚼蜡。这些,也是造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四、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措施
1.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及全球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客观地、清醒地加以认识和分析,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确理解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加强正面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社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就业压力;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工具的监管、引导和运用。我们虽然很难对互联网和手机信息等进行监管,但可以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文明上网、守法上网的观念,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点设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2.加强教材建设。针对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应加强各科教材编写之间的沟通和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尽量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在内容与本科生教材相对统一的基础上,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状态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多关注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多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和人生困境,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多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谈话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情景分析的方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个教案”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给学生带来充分的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增强其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此外,加强实践教学课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廣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淑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缺位成因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3]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N].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等.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012CDY004。课题主持人:喻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