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性扼杀私密的爱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的性扼杀私密的爱
  
  2008年圣诞夜,日本著名艺人饭岛爱被发现死于自己家中。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中国,一时间上万人在论坛和博客上哀悼这位曾经的AV女王。对于生于七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来说,录像厅、VCD以及网络上广泛流传的饭岛爱早年作品是他们的启蒙教材。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当今社会,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禁忌又神秘的话题,而是逐渐成为一个消费符号,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与此同时,都市人越来越难以找到心目中的真爱,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爱无能”?
  
  被过度曝光的性
  
  性在过去的中国是个禁忌的话题。但是把眼光再放远一点,一直到宋代以前,中国人对于性并没有负罪感,而是抱有自然,甚至戏谑的态度。民间不仅流传着画在各种材质上的春宫图,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关于男女之事的隐喻。但是到了宋代之后,就是长时期的压抑。
  1968年的欧美国家掀起了性解放的浪潮,开始鼓励人们“不受约束地享受快乐,甚至不需要感情”。当西方社会逐渐趋于保守,不能否认,中国正在迎头赶上。当社会发展到了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受西方文化影响,传统、保守的性态度基本被全盘否定,关于性的信息突然铺天盖地充斥在生活里:明星们因为艳照和私生活曝光所引发的闹剧、在性产业领域一切细节和过程都被特写、深夜电视广告里哭诉夫妻生活不和谐的“药托儿”、纸媒上频频打出“擦边球”的广告创意、为了吸引点击率报道关于畸形恋情的文章……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谈论性技巧的内容,讨论着一些越来越私密、甚至难以启齿的问题,那些自称能让读者满意的“十要十不要”,规定着激情的标准,但是所有的这些无法给我们带来一次真正完美的性爱,而且还扰乱了我们的观念。
  舆论上的过度曝光也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增多,其中受到危害最大的莫过于青少年,据统计显示,在香港,由80年代开始,家计会每5年进行一次性知识调查。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共访问了4000至5000名13至28岁的青少年,研究者发现:有性经验的年龄不断推前,由从前的11岁降至现今的9岁,对青少年的性行为愈来愈放纵,但是性知识却相比贫乏,情况令人担忧。
  不仅是香港,在大陆过分的性开放也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广东一项犯罪调查发现,涉及贪污受贿的官员所有人都“包二奶”,一个也少不了。而因为小三争上位导致的婚姻悲剧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太多类似的事件表示司空见惯,似乎证明了人们对性丑闻的冷漠和麻木。
  
  性的泛滥导致爱的缺乏
  
  “是的,他是那种一见面就不让人讨厌的人。但是那时我们都有男女朋友,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发生了。我们对彼此都没什么要求,当时感觉特别好,之后觉得跟他特别亲近。即使不再联系也觉得他很亲切,那次之后我觉得自己像是变了一个人。”在天涯‘社区一个讨论一夜情的话题里,有一位女性ID这样说到自己出轨的经历。令人惊讶的是,长达10页的讨论中,近乎1/3的人都承认自己有过一夜情,而其他读者对此也保持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其中也不乏有人在幻想中激情澎湃一次,但是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尝试一夜情。
  “如果寂寞了,我去找个人一夜情好了,还没谈恋爱这么麻烦!”“工作忙啊,没精力去考虑老婆孩子,有需要还是麻烦饭岛爱吧。”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他们的冷漠和缺乏激情。全心投入地恋爱一场,这样的冲动和激情已经难以在现在的都市白领身上找到,更何况经济危机和生存压力之下,人们想找古典爱情只能去小说、电影里寻觅了。现实中的人们总有这样那样的托词: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没有车子、没有房子、没有银子、很郁闷、很烦躁、少跟我腻腻歪歪的……
  从人们对于一夜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道德评价在年轻人心里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小,更多的是提到性生活质量、幸福感和自己的需要。他们将性作为衡量生活标准的一部分,却不自觉地忽略了爱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婚恋态度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见面几次就定终身的“闪婚族”,也有声称找不到理想之人的“不婚族”,当人们有了方便、安全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标榜着自己“爱无能”而不婚的人就越来越多。所谓的爱无能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症状是:环顾方圆百里没有发现任何让你心动的异性或同性,单身生活并不会令他发狂;认为“我爱你”的隐语是“我爱你的身体”或“我爱你的钱“,而与灵魂无关;而结婚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和满足身体或物质欲望。爱无能并不妨碍这一类人去寻求刺激,相反他们可能为了填补空虚、寻找更多的一夜情或多夜情,却拒绝对彼此负责任。但是,有没有人认真思考过,正是性的泛滥导致了爱的缺乏。
  
  重建属于两个人的关系
  
  生活在上海的蓝怀恩女士是男性文化研究作家,“绅士生活沙龙”创构者,曾在台湾和上海两地主持广播节目、并创办关爱男性的网站,被媒体称为一个“比男人还了解男人的女人”。她主张男女关系中也要讲究“乐活”,她说:“我们在两性关系中当谈及‘和谐’时,经常是回避掉性问题,甚至连性别文化议题的人文高度都少见,总是充满了关系纠葛的‘御夫术’、‘驯悍法’等等,要不就是用伪道德的集体眼光和舆论压力,评断他人行为,完全不懂得换一种逻辑来学习如何处理关系,女人试着理解男人,男人试着面对自己,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尊重、放松的人本对应关系。
  当男人遗憾自己的伴侣不够火辣、性感,女人抱怨男人不够浪漫、深情。这段关系的问题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被消费社会蒙蔽了太久。如果是真爱,还会在乎她的胸围是否有C杯,而他能买得起蒂凡尼的戒指吗?
  真正良好的两性关系总是富有颠覆性的,敢于摆脱内心的恐惧和羁绊,从两个人的实际、而非“两性专家”的指点出发,创造属于两个人的激情。两性关系在这个境界运转正常的话,日常生活中的分歧在升级前就被化解了。生活不是A片,也并非偶像剧,要允许对生活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学会彼此尊重、趋利避害很重要。当我们在那个跟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身上,重新发现陌生的东西,将倍感兴奋和幸福,而不是去别处寻找。更别说为了肉体不惜名声受损,接受来自社会的评判和挑战了。
  过去中国人在两性问题上的传统和闭塞,实际上传达着一种性爱上的道德观念——性与爱、灵与肉是不可分的。正是性文化上的私密性让两性双方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或许当我们自动过滤掉这种那种充满性暗示和明示的信息,不再被虚拟的诱惑牵着鼻子走,而是更愿意与身边的人开始一段健康的关系,才能找回曾经的爱。
  试着,从一个吻开始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