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熊秉明的书学理论谈到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wf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在近代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变化是富于戏剧性的,我们暂且不用说得太远,只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而言,大致就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至“文革”以前这段时期,书法只是由于历史的惯性而存在,文艺理论家对书法几乎是视而不见,把书法排斥在艺术之外。“文革”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艺术门类都得到复苏,其中书法是最先形成热潮的一门艺术。进入这段时期,由于书法人口的大量增加,文艺理论家才开始把书法接纳进艺术殿堂;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终于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书法界也逐渐形成一支庞大的理论队伍,林林总总的书法理
其他文献
贵刊2007年第1期刊登陈倩先生《“雨毛”、“雨石”、“雨血”及“雨土”》一文,对“雨毛”、“雨石”、“雨土”做了较为详细、科学的分析,但未解释“雨血”。这里试就此作一
成都人“展言子”说“天灯杆子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北京土话也这么说。  瀛生先生考证:满族庭院立有极长木杆,满语叫Somo,原以祀天神用,称天地杆子、祖宗杆子。入关后,满族祭祀之俗渐衰,而于过年时挂“天灯”(油灯)于杆顶,故呼为“天灯杆子”。(见北京市文史馆编《京都忆往》)  成都旧时小街巷立有天灯杆子。红星路北段旧名天灯巷;土桥东南有村名“天灯杆子”。  掸子,以马鞭形竹根上部逐节捆绑鸡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如今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已经不单单只局限于日常的衣食住行,现有大部人群会利用工作空闲之余选择去各国各地旅游,因此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