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初探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德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绝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德育生活化就是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德育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经验的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形成道德品质。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分析,设计生活化德育教学活动。
  
  (一)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德育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出发,将德育过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由限塑令的推行引导学生探寻“环保购物袋的奥秘”,进而养成自觉使用购物袋的习惯,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须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各种德育资源,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和现实的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规则》(人教版,下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从班级交作业的规则入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以及要按规则行事的意义。
  2 发掘本地生活资源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筛选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要素,经过加工而成为生活化的课程材料。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广州市西关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俗,规划以“爱我西关”为核心的西关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西关的生活,真实感受、体验、认同西关文化,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感。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情感来源于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杜威指出,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捕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加工处理成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例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往的做法是按教材要求,让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再归纳、点评,这样的效果未必好。依照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学习各种安全措施,畅谈心得体会。如此,学生就能在真实的体验中轻松地受到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实施
  
  德育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导入
  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形式有多种:讲故事、谈见闻、播录像等。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父母从事的工作,他们的情绪变化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达到关心、体贴父母,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和导入内容,能使学生处于强烈期待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建构道德认知
  众所周知,没有情境的活动会使德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经验学习理论创始人库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具体经验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反省和组织,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形成理论,最后积极应用理论进行实验或实践。该过程是不断重复的。德育生活化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体验感悟中建构新知识。
  1 内容呈现: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教师呈现的新的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与学生畅谈自己的家庭,然后以此为起点,纵向上可追溯到前一代人的家庭,横向上可推演到不同的家庭,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来学习新内容。
  2 知识讲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教师讲解的新知识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才易于被接受。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生活的社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的小区为话题切入,先从小区内的儿童游乐设施聊起,再谈到小,区内工作人员如何管理小区人们的生活。从小区内到小区外,小区周边的幼儿园、理发店、商店、超市等等,帮助学生体会和领悟“社区的设施和机构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借助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后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各种因违规而造成恶果的事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来巩固新授内容。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践行道德要求
  在品德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下《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生活习俗。实践表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拓展延伸新内容,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三、德育生活化的评价
  
  以往品德教学往往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侧重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能力的运用,造成学生的道德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
  
  (一)突出过程性评价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评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要学生为下一次游戏活动设计规则。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可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和自我超越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质性评价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评价要重视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钱应该怎样花》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档案袋,把自己平时花钱买东西的情况全部记录下来。教学中,让同学在班里进行对比、交流。看看哪些钱花得合理、适度,哪些钱花得不合理、不适度;评评谁是最有头脑的、最会花钱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所学的消费知识,对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零用钱做一个消费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适度地消费。
  总之,对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探讨,是德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对于克服品德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在一次欢迎航天飞机航天员返回的庆祝会上,一名女航天员正站在台上兴致勃勃地谈她的体会,忽然倒在地上,晕过去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约有20%的航天飞机航天员和80%的国际空间站航天员会在返回地球后出现头晕感觉或发生晕厥。长期太空飞行的空间站航天员往往是一着陆后就被人放到担架或座椅上,由航天医生护送他们到检查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由于太空飞行降低了航天员的心血管调节功能,使他们在返回地球后不能
数学的精髓就在于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