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德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绝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德育生活化就是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人的生活。德育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经验的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形成道德品质。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分析,设计生活化德育教学活动。
(一)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德育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出发,将德育过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由限塑令的推行引导学生探寻“环保购物袋的奥秘”,进而养成自觉使用购物袋的习惯,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须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各种德育资源,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和现实的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规则》(人教版,下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从班级交作业的规则入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以及要按规则行事的意义。
2 发掘本地生活资源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筛选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要素,经过加工而成为生活化的课程材料。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广州市西关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俗,规划以“爱我西关”为核心的西关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西关的生活,真实感受、体验、认同西关文化,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感。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情感来源于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杜威指出,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捕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加工处理成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例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往的做法是按教材要求,让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再归纳、点评,这样的效果未必好。依照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学习各种安全措施,畅谈心得体会。如此,学生就能在真实的体验中轻松地受到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实施
德育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导入
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形式有多种:讲故事、谈见闻、播录像等。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父母从事的工作,他们的情绪变化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达到关心、体贴父母,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和导入内容,能使学生处于强烈期待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建构道德认知
众所周知,没有情境的活动会使德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经验学习理论创始人库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具体经验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反省和组织,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形成理论,最后积极应用理论进行实验或实践。该过程是不断重复的。德育生活化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体验感悟中建构新知识。
1 内容呈现: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教师呈现的新的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与学生畅谈自己的家庭,然后以此为起点,纵向上可追溯到前一代人的家庭,横向上可推演到不同的家庭,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来学习新内容。
2 知识讲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教师讲解的新知识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才易于被接受。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生活的社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的小区为话题切入,先从小区内的儿童游乐设施聊起,再谈到小,区内工作人员如何管理小区人们的生活。从小区内到小区外,小区周边的幼儿园、理发店、商店、超市等等,帮助学生体会和领悟“社区的设施和机构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借助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后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各种因违规而造成恶果的事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来巩固新授内容。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践行道德要求
在品德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下《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生活习俗。实践表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拓展延伸新内容,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三、德育生活化的评价
以往品德教学往往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侧重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能力的运用,造成学生的道德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
(一)突出过程性评价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评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要学生为下一次游戏活动设计规则。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可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和自我超越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质性评价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评价要重视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钱应该怎样花》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档案袋,把自己平时花钱买东西的情况全部记录下来。教学中,让同学在班里进行对比、交流。看看哪些钱花得合理、适度,哪些钱花得不合理、不适度;评评谁是最有头脑的、最会花钱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所学的消费知识,对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零用钱做一个消费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适度地消费。
总之,对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探讨,是德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对于克服品德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一、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
德育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分析,设计生活化德育教学活动。
(一)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
生活化的德育教学设计应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出发,将德育过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例如:由限塑令的推行引导学生探寻“环保购物袋的奥秘”,进而养成自觉使用购物袋的习惯,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须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各种德育资源,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教师在合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和现实的课程资源。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规则》(人教版,下同)这一单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从班级交作业的规则入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以及要按规则行事的意义。
2 发掘本地生活资源
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应筛选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要素,经过加工而成为生活化的课程材料。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广州市西关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民俗,规划以“爱我西关”为核心的西关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西关的生活,真实感受、体验、认同西关文化,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感。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情感来源于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杜威指出,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的智力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捕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加工处理成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例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往的做法是按教材要求,让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再归纳、点评,这样的效果未必好。依照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学习各种安全措施,畅谈心得体会。如此,学生就能在真实的体验中轻松地受到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教学实施
德育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导入
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形式有多种:讲故事、谈见闻、播录像等。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父母从事的工作,他们的情绪变化等,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达到关心、体贴父母,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和导入内容,能使学生处于强烈期待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建构道德认知
众所周知,没有情境的活动会使德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经验学习理论创始人库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具体经验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反省和组织,然后经过抽象思维形成理论,最后积极应用理论进行实验或实践。该过程是不断重复的。德育生活化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体验感悟中建构新知识。
1 内容呈现: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教师呈现的新的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与学生畅谈自己的家庭,然后以此为起点,纵向上可追溯到前一代人的家庭,横向上可推演到不同的家庭,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来学习新内容。
2 知识讲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教师讲解的新知识只有尽可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才易于被接受。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我生活的社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的小区为话题切入,先从小区内的儿童游乐设施聊起,再谈到小,区内工作人员如何管理小区人们的生活。从小区内到小区外,小区周边的幼儿园、理发店、商店、超市等等,帮助学生体会和领悟“社区的设施和机构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借助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学习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课后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各种因违规而造成恶果的事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来巩固新授内容。
(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践行道德要求
在品德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下《快乐的节日生活》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生活习俗。实践表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拓展延伸新内容,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三、德育生活化的评价
以往品德教学往往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价形式。这样的评价侧重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能力的运用,造成学生的道德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层面。
(一)突出过程性评价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把对学生的评价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水平作为教学评价的尺度。例如,在学生学习完《品德与社会》三上《规则》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要学生为下一次游戏活动设计规则。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用所学知识,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还可让学生不断享受成功和自我超越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质性评价与学生生活的结合
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评价要重视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钱应该怎样花》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档案袋,把自己平时花钱买东西的情况全部记录下来。教学中,让同学在班里进行对比、交流。看看哪些钱花得合理、适度,哪些钱花得不合理、不适度;评评谁是最有头脑的、最会花钱的消费者。然后再根据所学的消费知识,对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零用钱做一个消费计划,让学生学会合理、适度地消费。
总之,对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探讨,是德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对于克服品德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