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教学新思考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要通过欣赏各类音乐作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格、品质。要充分发挥音乐疗法的作用,以民族音乐为根本,重视发挥音乐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3-001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艺术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1998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提倡在高等院校补上交响音乐
  课,这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改善,是涉及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根本问题。1999年,根据李岚清总理关于在高等学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精神,国家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从而规范了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希望通过音乐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音乐欣赏
  教学应以学生为培养、塑造、发展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因材施教,合理选择教材
  高校公选课的特点是选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
  背景,音乐能力和欣赏水平参差不齐, 开课时要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水平。先要对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层面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及对此课的建议, 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互动设计方面作及时调整。比如,在介绍交响乐时,针对大部分选修的学生是首次接触交响音乐的现状,前几节课以大众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 适当讲一些音乐基础理论课, 把教学计划公开, 让同学们按照教学计划积极地、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在教材的准备方面,选择古今中外既有较高艺术价值,又有益于学生接受的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内容由浅入深,结构由小到大,由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开始,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大型乐曲,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完成从感官到理性的欣赏。还可以适当编入通俗音乐,把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介绍给学生,能大大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音乐家的故事、名言、音乐家轶事等可在教学中渗透,这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启迪学生心灵与培养他们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三、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
  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
  1.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
  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
  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
  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比较而言,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比如在讲解和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独奏曲《梦幻曲》时,可以将此曲首先进行播放。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即这首曲子是一首单主题音乐和
  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当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了什么单主题音乐以及什么是三部曲式。再讲解此曲的旋律及节奏的特征。并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
  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
  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
  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尤为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任,王顺通编著.音乐欣赏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王朝霞,学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J]. 中国音乐教育,2003(2)。
  
  【作者简介】熊舜,女,助教,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对概念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文章探
英语写作可谓是大多数初中学生在英语考试中最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就十分畏惧写作.当中学时期,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很难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基于具体的主题及语篇,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学习语篇呈现的语言和文化知识,逐步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