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传统美术史的边缘与多学科研究的误区——以近二十年的职贡图研究为例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lee1985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美术史研究涉及较少的职贡图之类的图像资料,在当前美术史多元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下,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是很多的史学、社会学研究,存在误用作品图像、题跋的问题,在不辨析作品真伪的情况下,忽略此类图像作为艺术品的特殊性,把职贡图之类的图像资料当作可靠的史料进行诠释,将图像与现实简单地划等号则必然走入研究误区.本文就多幅职贡图辨析、证伪,拟说明图像的“信度等级”需要传统的方法才能确认,否则无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即新的美术史研究拓展了视野和边界,但亦亟需传统美术史、书画鉴定学的方法来为这些热点资料进行基本事实的辨析.
其他文献
社区团购有其自身的运作模式,社区团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建立自己的经营壁垒非常关键。从社区团购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生鲜农产品社区团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期社区团购行业能健康发展,走得更远。
由于扩招生源的人员结构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齐,学习需求复杂多样,学习态度差异明显等现实困境,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为高质量优质教学带来挑战。从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校企”育人质量体系、建立动态质量检测机制、建设学分银行等举措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进入到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重点抓手的实施阶段,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时提出了以建成致富河、幸福河为核心内涵的“两河理论”,该理论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这将成为下阶段挖掘和展示大运河之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既要重视遗产与生态保护,也要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发挥立法和规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大运河沿岸社会公众的主体责任.
历史上,那个原属南粤香山县盛产蚝且水域如镜的港湾,被称为“濠镜澳”,加上南面的“十字门”水域,合称为“澳门”.从濠江到“天主圣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南欧天主教文化四百余年的影响不止呈现在眼前,还交融在整个文化生态之中.从以各个天主教堂为中心的“堂区”行政区划到以粤语音译的葡萄牙历史人物形成的地名;从特色美食猪扒包、马介休(Bacalhau)到本地特有的土生葡语,都有明显文化融合的痕迹.南粤和葡萄牙文化的交融、美食、以及发达的博彩业成为澳门的标签.1999年澳门回归后,社
期刊
坐落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博物馆以运河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创新尝试以文旅融合促进运河遗产开发,以美育课程讲述运河历史,以艺术创作解读运河文化,充分发掘、利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开发推动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期给大运河沿线文化项目的 建设与运营提供有益参考.
宋代智宗大师整体设计并主持营建了大足宝顶山石窟道场.道场的设计有全局观,视像构思新颖.在空间布局上,园地制宜,与内容紧密结合;在内容安排上,逻辑清晰,与形式浑然融合;在表现形式上,多层组合,与意境高度统一.整个道场有一条从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从视像艺术表达向个人内省转换的引线,直接显性的符号和间接隐性的联想相互作用,引导观者融入情境与氛围并唤起虔诚之心,叩问与荡涤内在心灵.
本文从中国大运河文化带谈起,论述了运河文化场馆设计的意义、作用及相关思考和建议.并以中国扬州运河大剧院为例,多方面阐述了运河文化场馆的设计特色,从整体环境布局,到虚实相间的建筑主体、四季诗园的室内布局、精良的室内外灯光照明和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均体现了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也造就了这座运河文化带上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百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古代遗存,并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向世人展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2021年“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在河南省三门峡共同发起纪念“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全国各地掀起举办“考古百年成果展”的热潮,共同展现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
期刊
英国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在《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一书的后记中写道:“试想一位虚心、热情的批评家,在1890年试图把艺术史写得\'最新\',即使他有天底下最大的热情,他也不可能知道当时正在创造历史的三个人物是凡·高、塞尚和高更……与其说问题在于我们的批评家能不能欣赏那三个人的作品,倒不如说问题在于他能不能知道有那么三个人.”([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476页)rn的确,在18
期刊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让古老的大运河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重新挖掘、保护、活用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何串联起已失去运河功能的河段;如何协调大运河沿线的新旧建筑的关系;如何通过具体的空间形态设计唤起人们对运河的记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吕品晶教授有着多年的建筑设计与文化介入乡村建设的工作经验,并曾主持发起为期三年的大运河项目,本刊特邀他来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