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惩罚措施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的方式,合理的教育惩罚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有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以及作风。教育工作者在应用教育惩罚方式时应正确的认识惩罚的目的,并运用合理的惩罚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文章对于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从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入手了解当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应用的现状,并提出教育惩罚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优化措施,提升教育惩罚的可应用性,发挥教育惩罚的作用,避免错误的教育惩罚方式带来的后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24-01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在教育中提倡尊重式以及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惩罚教育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合理的应用教育惩罚能够使学生正确的面对自身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完善自我,提高对自身的认知,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采用教育惩罚方式时应遵循原则,正确看待惩罚的目的,才能够发挥教育惩罚的作用。
一、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惩罚难以顺利开展
小学教育中,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惩罚是十分必要的,对其进行惩罚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及约束性,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权威。但是教育惩罚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难以顺利的开展。
(二)教育惩罚应用不合理
1.教育惩罚存在体罚现象
素质教育观念提出之后,不仅要求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有所提高,学生被体罚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仍有部分小学存在体罚现象,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对教育惩罚尺度把握不准,教育惩罚将变成体罚,体罚对学生伤害的程度远远高于教育惩罚[1]。
2.教育惩罚目的定位存在偏差
就当前的小学教育实施的惩罚而言,虽然多数惩罚实施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为进行的,通过采取惩罚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所犯的错误,但是多数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惩罚的过程中,偏离了教育惩罚最初的目的,而是将此作为管理学生和约束学生的手段和工具。而教育惩罚的真正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感化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纠正和改进[2]。若小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对教育惩罚的目的进行准确的定位,将难以发挥此措施的教育功能。
二、教育惩罚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小学教学活动中采取教育惩罚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尊心,并且对于是非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在此阶段对学生采用惩罚教育,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台,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以往的惩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且采取正确的教育惩罚,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教师的威严,使学生能够理解教育的惩罚的目的,使教育惩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做到尊重式惩罚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尊心,同时也渴望被尊重。若教师在惩罚中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自卑感以及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应尽最大的可能尊重学生,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之后,对其进行惩罚和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前的教育活动中经常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辱骂和责备,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教学活动中不应出现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应尊重学生的合理意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能够自愿的接受惩罚,这才是教育惩罚真正的实施的目的。
(三)做到包容性惩罚
学生在犯错误时往往是无心之失,并非故意为之,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去包容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的承认错误接受惩罚。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不应采取强硬的惩罚措施警醒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3]。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教师错误的惩罚方式将会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正确的教育惩罚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通过教师宽容的心态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包容与期待之后,会更加的努力表现自己,同时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达到教师对其的期望。因此,在采用教育惩罚措施时一定要具备包容性。
三、教育惩罚优化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
教师在教育惩罚中占据主体地位,若想发挥教育惩罚应有的教育功能首先应提高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教师应明确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培养学生,而不是通过此项措施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教师应要认识到教育惩罚要以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来实施,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对教师采取的惩罚措施予以理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不仅不会影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是学生对教育惩罚能够认可。因此,教师应对教育惩罚具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惩罚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二)学校制定合理的惩罚措施
作为学校来说,制定科学合理的惩罚措施并监督教师进行认真贯彻和落实,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尽的义务。学校制定合理的惩罚措施就是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依据准确合理的惩罚措施来实施教育惩罚,避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随意地对学生实施体罚。学校在制定惩罚措施时,应站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基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合理正确的应用的教育惩罚措施,发挥教育惩罚措施的最大效用。
四、结论
综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应做到奖罚有度,尤其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等原则,在此原则下合理的采取教育惩罚能够发挥教育惩罚的最大作用。就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措施落實的程度上看,教育惩罚应存在诸多的欠缺,以致于教育惩罚无法发挥全部的教育功能。文章就当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教育惩罚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路航.试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J].科技展望,2017,27(07):336.
[2]孙雪妮.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探究[J].品牌,2015,(06):224.
[3]李鹏飞.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1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24-01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在教育中提倡尊重式以及鼓励式的教育方式,惩罚教育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合理的应用教育惩罚能够使学生正确的面对自身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完善自我,提高对自身的认知,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采用教育惩罚方式时应遵循原则,正确看待惩罚的目的,才能够发挥教育惩罚的作用。
一、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惩罚难以顺利开展
小学教育中,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惩罚是十分必要的,对其进行惩罚能够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及约束性,能够正确的认识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权威。但是教育惩罚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难以顺利的开展。
(二)教育惩罚应用不合理
1.教育惩罚存在体罚现象
素质教育观念提出之后,不仅要求学生接受素质教育,同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有所提高,学生被体罚的现象逐渐减少,但是仍有部分小学存在体罚现象,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对教育惩罚尺度把握不准,教育惩罚将变成体罚,体罚对学生伤害的程度远远高于教育惩罚[1]。
2.教育惩罚目的定位存在偏差
就当前的小学教育实施的惩罚而言,虽然多数惩罚实施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为进行的,通过采取惩罚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及所犯的错误,但是多数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惩罚的过程中,偏离了教育惩罚最初的目的,而是将此作为管理学生和约束学生的手段和工具。而教育惩罚的真正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感化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纠正和改进[2]。若小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对教育惩罚的目的进行准确的定位,将难以发挥此措施的教育功能。
二、教育惩罚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小学教学活动中采取教育惩罚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尊心,并且对于是非也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在此阶段对学生采用惩罚教育,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台,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以往的惩罚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且采取正确的教育惩罚,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教师的威严,使学生能够理解教育的惩罚的目的,使教育惩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做到尊重式惩罚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尊心,同时也渴望被尊重。若教师在惩罚中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自卑感以及心理落差,从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应尽最大的可能尊重学生,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之后,对其进行惩罚和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前的教育活动中经常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辱骂和责备,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教学活动中不应出现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应尊重学生的合理意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学生能够自愿的接受惩罚,这才是教育惩罚真正的实施的目的。
(三)做到包容性惩罚
学生在犯错误时往往是无心之失,并非故意为之,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去包容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的承认错误接受惩罚。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不应采取强硬的惩罚措施警醒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3]。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教师错误的惩罚方式将会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正确的教育惩罚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通过教师宽容的心态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包容与期待之后,会更加的努力表现自己,同时也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达到教师对其的期望。因此,在采用教育惩罚措施时一定要具备包容性。
三、教育惩罚优化措施
(一)提高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识
教师在教育惩罚中占据主体地位,若想发挥教育惩罚应有的教育功能首先应提高教师对教育惩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惩罚观念。教师应明确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培养学生,而不是通过此项措施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教师应要认识到教育惩罚要以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来实施,做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对教师采取的惩罚措施予以理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不仅不会影响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是学生对教育惩罚能够认可。因此,教师应对教育惩罚具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惩罚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二)学校制定合理的惩罚措施
作为学校来说,制定科学合理的惩罚措施并监督教师进行认真贯彻和落实,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尽的义务。学校制定合理的惩罚措施就是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依据准确合理的惩罚措施来实施教育惩罚,避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随意地对学生实施体罚。学校在制定惩罚措施时,应站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基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合理正确的应用的教育惩罚措施,发挥教育惩罚措施的最大效用。
四、结论
综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应做到奖罚有度,尤其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惩罚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等原则,在此原则下合理的采取教育惩罚能够发挥教育惩罚的最大作用。就当前的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措施落實的程度上看,教育惩罚应存在诸多的欠缺,以致于教育惩罚无法发挥全部的教育功能。文章就当前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教育惩罚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路航.试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J].科技展望,2017,27(07):336.
[2]孙雪妮.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探究[J].品牌,2015,(06):224.
[3]李鹏飞.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