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感悟、探究交流,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素质的内化。当情景教学法应用在法律知识的课堂时,通过多元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法治的认知、增强对法治的情感认同、形成对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本文将从实施原则和步骤两方面,初探情景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法治意识素养
法治意识是对法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其中,程序与规则意识是基础,权力与义务意识是核心,平等与公正意识是灵魂。《新编法律词典》认为:“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形态,是人们对法现象的观念、心态、认知和对社会法制体系认同的主动性的统一意识。”法治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和态度,包含了正义观、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权威意识等要素。根据这些解释,我认为法治意识是学生在对法律知识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确立守法、护法的坚强意志,形成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
情景教学法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感悟、探究交流,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素质的内化。当情景教学法应用在法律知识的课堂时,通过多元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法治的认知、增强对法治的情感认同、形成对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思想品德的课堂,特别是在涉及法律知识内容的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尤为重要。
一、思想品德课堂情景创设的实施原则
1.目的性、针对性原则。情境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情境设计的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譬如在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时,两者有些地方很相似,而且某些侵权案例会两个权利都会涉及到,如强买强卖的行为,两个权利都会侵犯到。所以在选择材料时要很有目的地针对:公平交易权要针对价格不合理、计量不正确、质量不保证入手选择情景,如“短斤少两”“青岛大虾”等案例。自主选择权就要针对“能否凭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品”来选择情景,如“强行搭售”“碰了货论了价就必须买”等案例。
2.实际、可行性原则。情景的设计要注意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力求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情景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在师生、生生的讨论和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加激烈。最终达到和谐共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在讲述隐私权方面的知识时,要结合学生身边常发生的例子,将其设计成小品的情景重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趣味性原则。 情景的创设要充分体现趣味性,情景只有让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才能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才能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的转变。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通过视频播放3.15晚会曝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学生就非常感兴趣,课堂效果极佳。
4.多元化原则。情景的设计必须经过精心的构思,创设漫画、视频、小品表演等多元化情景,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真正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利用漫画的幽默讽刺,视频的真实曝光,小品表演的亲身感悟,使课堂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的认识一层层加深,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升华。
二、情景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1.准备阶段——搜集素材,初步了解和认识法治意识
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生活的实际,师生进行有效的素材收集;其次,进行素材的比较、整理,选取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对实现教学目标比较有价值的素材。最后,通过对素材的学习和整理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和认识法治知识。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学生在收集侵权漫画、视频、案例时,从多方面了解消费者的权利,并初步认知到维权的做法,从中提高了维权的意识。
2.创设情景阶段——思维碰撞,激发对法治意识的认知
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探讨如何进行情景设计?以什么形式的情景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的互动交流创设情景事宜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景的灵感,使其创设最优最多元的情景。这阶段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促使情景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启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进一步认知与理解,为下一步进行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学生在准备排练反应侵犯消费者那些合法权益的小品,学生需要先反复研究教材的知识,反复进行排练,最终才能把握小品该怎样演才能突出重点的侵权行为。在这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协作讨论,以及不懂的向老师请教,听取老师的意见,甚至和老师一起讨论,能很好地起到加深对法治意识的认知。
3.课堂运用情景、生成知识阶段——提升情感认同,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
教师根据课堂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合理地安排学生展示情景,引出情景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同学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阶段,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内化和深化。增强学生对法治意识素养的情感认同,促使学生从内心相信并接受法治意识的内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小品,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激发学生去思考小品所反应的深层次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认识法律知识的内涵。通过维权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维权途径,并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哪怕维权难和烦,也要敢于去维权,真正提升学生的维权意识。
4.知识延伸、明理践行阶段——将法治意识素养变成自觉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在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之后,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这些道理。 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增强正义感、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权威意识,从而实现知识与践行的统一。这阶段,要求学生在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會生活中,敢于伸张正义,敬畏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纪守法,有强烈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积极行使权力,忠实履行义务,关心国家的时政,积极参政议政等。如初二学习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公民的权利,目的是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首先自律,不做维权行为,遇到侵权行为敢于维权。
5.评价反思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在前四个阶段是表现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关注、提出改善意见、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同时,制定一个“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评价标准”,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便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将评价情况反馈学生,促使学生深刻反思,积极制定改善措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素养。
总之,情景教学法能够适应初中生的心里认知特点,将多元化的情景设计运用到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情感教学法运用在法律知识的思想品德课堂时,情感的激发促使学生从内心相信并接受法治意识的内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法治意识素养
法治意识是对法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其中,程序与规则意识是基础,权力与义务意识是核心,平等与公正意识是灵魂。《新编法律词典》认为:“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形态,是人们对法现象的观念、心态、认知和对社会法制体系认同的主动性的统一意识。”法治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和态度,包含了正义观、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权威意识等要素。根据这些解释,我认为法治意识是学生在对法律知识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确立守法、护法的坚强意志,形成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
情景教学法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感悟、探究交流,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素质的内化。当情景教学法应用在法律知识的课堂时,通过多元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法治的认知、增强对法治的情感认同、形成对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思想品德的课堂,特别是在涉及法律知识内容的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尤为重要。
一、思想品德课堂情景创设的实施原则
1.目的性、针对性原则。情境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情境设计的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譬如在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时,两者有些地方很相似,而且某些侵权案例会两个权利都会涉及到,如强买强卖的行为,两个权利都会侵犯到。所以在选择材料时要很有目的地针对:公平交易权要针对价格不合理、计量不正确、质量不保证入手选择情景,如“短斤少两”“青岛大虾”等案例。自主选择权就要针对“能否凭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品”来选择情景,如“强行搭售”“碰了货论了价就必须买”等案例。
2.实际、可行性原则。情景的设计要注意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力求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情景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在师生、生生的讨论和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加激烈。最终达到和谐共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在讲述隐私权方面的知识时,要结合学生身边常发生的例子,将其设计成小品的情景重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趣味性原则。 情景的创设要充分体现趣味性,情景只有让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才能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才能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的转变。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通过视频播放3.15晚会曝光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学生就非常感兴趣,课堂效果极佳。
4.多元化原则。情景的设计必须经过精心的构思,创设漫画、视频、小品表演等多元化情景,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景之中,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真正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利用漫画的幽默讽刺,视频的真实曝光,小品表演的亲身感悟,使课堂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生的认识一层层加深,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升华。
二、情景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1.准备阶段——搜集素材,初步了解和认识法治意识
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目标,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生活的实际,师生进行有效的素材收集;其次,进行素材的比较、整理,选取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对实现教学目标比较有价值的素材。最后,通过对素材的学习和整理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和认识法治知识。如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学生在收集侵权漫画、视频、案例时,从多方面了解消费者的权利,并初步认知到维权的做法,从中提高了维权的意识。
2.创设情景阶段——思维碰撞,激发对法治意识的认知
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探讨如何进行情景设计?以什么形式的情景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学生的互动交流创设情景事宜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景的灵感,使其创设最优最多元的情景。这阶段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促使情景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启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的进一步认知与理解,为下一步进行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学生在准备排练反应侵犯消费者那些合法权益的小品,学生需要先反复研究教材的知识,反复进行排练,最终才能把握小品该怎样演才能突出重点的侵权行为。在这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协作讨论,以及不懂的向老师请教,听取老师的意见,甚至和老师一起讨论,能很好地起到加深对法治意识的认知。
3.课堂运用情景、生成知识阶段——提升情感认同,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
教师根据课堂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合理地安排学生展示情景,引出情景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同学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阶段,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内化和深化。增强学生对法治意识素养的情感认同,促使学生从内心相信并接受法治意识的内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小品,教师通过巧妙的设问,激发学生去思考小品所反应的深层次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入认识法律知识的内涵。通过维权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维权途径,并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哪怕维权难和烦,也要敢于去维权,真正提升学生的维权意识。
4.知识延伸、明理践行阶段——将法治意识素养变成自觉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在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之后,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这些道理。 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增强正义感、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权威意识,从而实现知识与践行的统一。这阶段,要求学生在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會生活中,敢于伸张正义,敬畏法律,维护法律权威,自觉遵纪守法,有强烈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积极行使权力,忠实履行义务,关心国家的时政,积极参政议政等。如初二学习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公民的权利,目的是要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首先自律,不做维权行为,遇到侵权行为敢于维权。
5.评价反思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在前四个阶段是表现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关注、提出改善意见、正面的表扬和鼓励。同时,制定一个“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评价标准”,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便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将评价情况反馈学生,促使学生深刻反思,积极制定改善措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素养。
总之,情景教学法能够适应初中生的心里认知特点,将多元化的情景设计运用到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情感教学法运用在法律知识的思想品德课堂时,情感的激发促使学生从内心相信并接受法治意识的内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