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胃饥饿素和肥胖抑制素水平观察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肥胖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浆胃饥饿素、肥胖抑制素水平以及二者比值,探讨它们与血压、肥胖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IR)、血糖和血脂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8例EH肥胖患者、60例非EH肥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胃饥饿素和肥胖抑制素,并计算二者比值。

结果

EH肥胖患者血浆胃饥饿素和肥胖抑制素水平显著低于非EH肥胖患者(t= 3.771,P< 0.01;t= 4.373,P< 0.01)及对照者(t= 16.451,P< 0.01;t= 17.862,P< 0.01)。非EH肥胖患者的血浆胃饥饿素和肥胖抑制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者(t= 13.121,P< 0.01;t= 13.686,P< 0.01)。EH合并肥胖组、非EH肥胖组患者的胃饥饿素与肥胖抑制素比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 7.720,P< 0.01;t= 4.587,P< 0.01)。在EH肥胖患者中,血浆胃饥饿素和肥胖抑制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r=-0.882,P< 0.01;r=-0.806,P< 0.01)、收缩压(SBP)(r=-0.787,P<0.01;r=-0.837,P< 0.01)、舒张压(DBP)(r=-0.769,P< 0.01;r=-0.810,P< 0.01)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0.800,P< 0.01;r=-0.810,P< 0.01)均呈负相关。在非EH肥胖患者中,血浆胃饥饿素、肥胖抑制素均与BMI(r=-0.577,P< 0.01;r=-0.372,P< 0.01)和HOMA-IR(r=-0.866,P< 0.01;r=-0.662,P< 0.01)呈负相关,二者比值与BMI(r= 0.460,P< 0.01)和HOMA-IR(r= 0.420,P< 0.01)呈正相关。

结论

外周血胃饥饿素、肥胖抑制素水平和二者比值的变化与EH、肥胖和IR密切相关,未发现其与血脂、血糖存在关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骨块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侧壁骨块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18例;年龄69~89岁,平均76.2岁;左侧19例,右侧8例。按Evans-Jensen标准分型并根据改良Harris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2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15个月。3例分别因
目的研究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探讨TEG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EG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花生四烯酸(AA)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组(n=50)、氯吡格雷组(n=50)。比较两组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卒中复发率。结果TEG显示阿司
目的探讨接合物蛋白(CRKL)在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患者的甲状腺组织石蜡标本,其中30例为直径> 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为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为未患甲状腺相关疾病患者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CRKL的表达情况。结果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CRK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12%、29.8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5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6/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