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形管状胃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梭形管状胃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96例患者均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其中45例术中采用细管状胃重建消化道,设为细管状胃组;51例采用梭形管状胃重建消化道,设为梭形管状胃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胃各部位血流检测情况。(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两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配对实验数据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1)术中及术后情况:9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细管状胃组患者消化道重建使用闭合器数量、术后纵隔管拔除时间、术后CT检查胸胃前后径、术后CT检查胸胃最大处层面数与隆突层面数比值、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个(3~5个)、14 d(11~45 d)、28.35 mm(9.96~75.70 mm)、0.56(0.33~2.13)、16 d(12~62 d),梭形管状胃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个(2~4个)、12 d(10~16 d)、45.80 mm(17.36~89.77 mm)、1.10(0.47~2.15)、14 d(12~61 d),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25,4.240,-3.796,-4.604,2.154,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细管状胃组患者术后瘘(颈部吻合口瘘、胸胃瘘),肺部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Ⅳ级)分别为4、5例(1例同时合并颈部吻合口瘘和胸胃瘘),32、13例,梭形管状胃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0、0,47、4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937,7.266,P<0.05)。发生并发症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胃各部位血流检测情况:7例患者非接触式激光多普勒线扫描成像仪检测自身对照状态胃窦、胃体、胃底血流灌注量分别为314 PU(294~320 PU)、252 PU(242~259 PU)、206 PU(194~223 PU),梭形管状胃模型分别为295 PU(277~314 PU)、255 PU(244~267 PU)、219 PU(199~233 PU),细管状胃模型分别为277 PU(263~300 PU)、216 PU(201~235 PU)、199 PU(176~207 PU),3者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14.000,10.286,P<0.05)。其中自身对照状态分别与梭形管状胃模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28,-2.384,-2.197,P<0.05);自身对照状态分别与细管状胃模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71,-2.371,-2.201,P<0.05);梭形管状胃模型分别与细管状胃模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1,-2.366,-2.366,P<0.05)。(4)随访情况:96例患者中,90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随访期间,细管状胃组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梭形管状胃组患者无肿瘤复发及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4,P>0.05)。

结论

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中,梭形管状胃与细管状胃重建消化道比较,可减少术后瘘、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梭形管状胃的血流灌注优于细管状胃。

其他文献
目的对北京市GII.P16-GII.2型诺如病毒变异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及进化分析,了解其基因遗传变异特征。方法采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2017年北京发现的两株GII.P16-GII.2诺如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段扩增及测序,利用DNAStar 7.0、BioEdit进行序列拼接,采用Mega 5.05软件以最大似然法构建进化树,采用SimPlot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并分析其组织血型抗原
期刊
目的评估邻近左心室穹顶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的标测及消融策略。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687例特发性室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9例起源于左心室穹顶部特发性室早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根据标测结果将59例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中室早最早激动部位均位于冠状静脉窦系统内,但35例可在邻近解剖部位(主动脉冠状窦、主动脉瓣环-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导管射频消融疗效及消融导管不同贴靠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例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速/室早患者,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心室,激动标测确定靶点,采用"大弯法"和"小弯法"两种导管贴靠方式进行消融治疗。分析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效
期刊
目的探讨右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方法。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选右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9例患者,三维超声指导下行三维重建及标测,分析心电图特征,靶点分布及特征。结果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6±6)岁]证实为右心室前上乳头肌起源的心律失常,占同期患者的0.06%。相比于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此部位室性心
食管胃结合部(EGJ)肿瘤因其特殊的发病部位,形成了涉及胸腹两个体腔的跨界疾病。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与食管癌、胃癌均有不同。消化外科领域对EGJ肿瘤的病因、定位、分期乃至外科治疗存在较多争议。EGJ肿瘤的核心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存在多种手术方式,胸外科和腹部外科就此争论不休。笔者通过复习新近文献,更新对EGJ肿瘤的认知,并总结其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经腹入路腹腔镜辅助和开腹根治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4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84例患者中,42例行腹腔镜辅助经腹入路AEG根治术,设为LARG组;42例行开腹经腹入路AEG根治术,设为ORG组。观察指标:(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28例行根治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淋巴结清扫数目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4)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5)亚组分析。术后通过门诊、电话
目的探讨微创McKeown食管鳞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特点及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63例行微创McKeown食管鳞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63例患者中,根据不同学习曲线阶段(早期、中期和后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情况,早期49例患者未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设为A组;中期65例患者行右侧喉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