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文革时期的性与阶级无意识——以刘心武《班主任》为例

来源 :文化与诗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文革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并具体体现于类似于《班主任》、《伤痕》这类文本中.一方面这些文本在观念上试图摆脱文革写作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在文本的无意识层面上体现出文革写作的特点,并因之而显示出文革写作和新时期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而新时期文学史在叙述上对这种关联的刻意回避,则使后文革写作呈现为新时期写作的无意识世界.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吉林省各级档案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大局,积极发挥档案部门服务中心工作的
期刊
近日,吉林省档案馆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档案资料.为了真实记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吉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齐心抗疫、共克时艰,支援湖北
期刊
盛唐诗人常建的诗历来受到批评家的赞誉,尤其是《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其代表作.但是历代以来的诗评皆为印象式批评,少有细致分析.本文力图分析诗歌中复杂的隐喻和换喻构成的
苏轼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多样性以及他对绘画理论的阐发决定了他处于熙宁后期士大夫画家的中心地位。“士人画”概念的提出将北宋画坛的典范指向了两位画家:王维和李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