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88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放射治疗(TBI)剂量在异基因移植中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A、B、C、D 4个组,移植当天A、B组和C、D组分别接受2 Gy和6 Gy的全身照射,随后给A、C 2个组移植供体鼠骨髓细胞,B、D组作为对照组回输等量生理盐水.观察生存期、临床GVHD表现和病理改变等.结果 A、B、C、D组生存期分别为24.6、>50.0、17.8、20.2 d,其中A与B、C与D及A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18.3、2.60、 4.40,P值均<0.05).临床GVHD评分A、C组分别为2.4、6.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00,P< 0.01).肝脏及结肠病理检查A、C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01).结论 A组大鼠生存期比C组显著延长,A组GVHD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C组明显降低.

其他文献
以PCR-RFLP技术观察28名健康人与64例Graves病(GD)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外显子1的多态性,结果提示GD患者的CTLA-4外显子1的G49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CTLA-4基因可能是GD的一个新的易感候选基因.
目的建立多重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检测脑脊液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方法通过对病原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和变异区的序列分析,设计通用引物及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的特异性引物,分别作为外、内侧引物,对脑脊液标本中不同细菌的DNA进行多重半套式PCR扩增;同时与常规细菌培养法作比较,并检测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外侧扩增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经扩增后均有长约1 032 bp的片段产生;内侧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疗法对苯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抽取患者外周血40~5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混合培养6d,收集形成的新免疫细胞并清除杂质后静脉回输给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CD4、CD8含量,重度苯中毒患者治疗前后均在右髂后上棘作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病理检查.结果20例慢性苯中毒患者中9例重度中毒者,经免疫细胞治疗后外周血细胞数、
以原位杂交法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内皮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mRNA的表达.糖尿病患者这二种类型NO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表达又高于无肾病的糖尿病患者(P<0.01),提示外周血白细胞NOS mRNA的表达水平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目的探讨经体外扩增的脐血造血细胞对小鼠造血重建功能的影响,寻求脐血用于成人移植的可行方法.方法将经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每只移植2.5×106个新鲜脐血细胞;B组:每只分别移植1.25×106个新鲜脐血细胞和1.25×106个扩增培养1周的脐血细胞;C组:每只移植2.5×106个扩增培养1周的脐血细胞;D组: 每只仅输注0.5ml生理盐水.比较各组
目的探讨单纯煅烧牛松质骨及含锌煅烧牛松质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将煅烧骨及含锌煅烧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术后4、8、12、24周行X线评分,12、24周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评分,比较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术后不同时间X线评分左侧分别为6.87±0.23、8.23±0.41、10.28±0.41、13.00±1.00;右侧分别为4.29±0.41、6.50±0.49、7.43±0.49、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