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构建“三驱动,四计划,五载体,六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建立了一支“校企互融、双兼互聘、双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提供优质教师资源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优质教师资源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借鉴HACCP理念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模型”(项目编号:B-b/2013/03/034)
作者简介:顾立众,男,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郑虎哲,男,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类教学与高职教育;许旖旎,女,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6-0065-0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中,明确指出提高学校和教师服务地方企事业的能力。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地方产业的基础和保障。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12年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3年国家教育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内涵建设,构建了“三驱动,四计划,五载体,六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即以“专业—企业—学生”三方共同需求为驱动、依托一级学院制定的“四并”计划、以校企共同获利的“五个”建设载体、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六项”项目,建立了一支“校企互融、双兼互聘、双师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如图1所示。通过多元共育、内外兼修,建设一支质优技强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学院提高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一、“专业—企业—学生”三方需求共同驱动师资队伍建设
(一)专业呼唤“双师型”教师引领教学革新
教师的工作属性决定了不但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下设2个专业群共7个专业,目前,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一半以上,且大部分年轻教师几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外,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面临知识更新,观念转变、准确定位企业的用人要求等问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素养十分必要。
(二)企业渴望教师指导攻克生产技术难关
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企业而言,迫切需要一大批个人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高职人才,企业自身的发展更需要在员工素养的提升、产品技术的开发、核心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这些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要和学校紧密合作,共享学校的优质人力资源,通过学院教师走进企业,教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开发信产品和技术改进的驱动力,攻克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契机,也可以对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图1“三驱动,四计划,五载体,六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三)学生期望质优技强的优秀教师引导高质量就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益,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要健康、快乐、全面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提高和转变尤为重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把行业和企业的最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在校期间就可以间接接触企业,这将会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后的磨合期。
二、启动“四并”计划,着力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四并”计划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实行“师德”与“师风”并举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具体通过开展新进教师培训、专任教师培训、教师素养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养;(2)实行“双师”与“骨干”并重计划,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拔与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实行“带头”与“领军”并进计划,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具体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积极推动学校专业带头(负责)人的成长,为专业群领军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4)实行“兼职”与“专任”并行计划,努力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质量。具体通过实施兼职教师“双引计划(“引能”与“引师”)”,引进一批技能高超的能工巧匠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引入部分行业知名的专家大师作为专业(群)带头人。
三、以“五个”建设为载体融入师资队伍能力提升项目
(一)专兼职教师共建“课证一体,‘典’面结合”的课程资源
推进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建设国家级骨干校的过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出“基于认识论、学期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建设20门“课证一体,‘典’面结合”的课程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校内课程建设团队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实现了“教师—企业—专业—学校”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
(二)校企共建工作站,搭建专兼教师互融的多元平台
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等多元化平台,供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交流,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业务能力。目前,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与国内食品龙头企业共建“厂中校”,并建立“教师工作站”,为教师企业顶岗及“订单班”培养提供平台。通过校企共建的多元化平台的运行,实现服务、技术创新、发展一体化。 (三)依托国培项目,拓宽教师培训机遇与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从2012年开始面向省内、省外教师承办“食品、生物类专业国培项目”以及“食品类专业双汇国培顶岗项目”。利用在本校承办的优势,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先后共选派1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达到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目标。
(四)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提高教师服务地方企业能力
为了能满足项目攻关、技术创新、服务地方企业的需要,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政府及职能部门”四元融通的社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团队成员由学院优秀骨干教师组建。社会服务平台为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攻关、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方便。自科技服务团队组建以来,为合作企业技术攻关14项,主持省教育厅课题、省科技厅课题、市级课题等31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239.4万元,申报专利14项,对企业人员、社会人员、兄弟院校进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5683人次,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宣传1650人次。
(五)启动大学生创新项目建设,开辟教师能力提升新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立项、开展、验收,促进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工作后尽快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创新能手搭好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具体指导,间接开辟了专兼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的新途径。自国家级骨干校建设以来,由学院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申报并立项的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15项,获奖5项。
四、实施“六项”措施,推升教师整体素质
(一)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优化人才梯队建设
依据学院“骨干教师”认定办法,校企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重点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计划,即要求每位教师在建设期内“顶岗一个企业、结成一个对子、带好一批学生、取得一项证书、举办一期培训、解决一个难题”。按照计划,学院定期安排教师进驻教师工作站及“厂中校”,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将实际生产融入教学内容,使生产项目转化成为教学项目。通过开展“六个一”项目计划,进一步加快专业发展“骨干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立“三双”机制,实施“双兼互聘”项目——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制定兼职专业带头人选聘制度,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根据选聘办法,每个专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专业带头人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食品产业发展趋势与未来企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出前瞻性建议和意见,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行实践教学“双导师制”,聘请食品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实训项目、顶岗实习指导老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另外,依据学院“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校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三)实施“一课双师”项目——对接工作岗位与教学内容
响应教育部与财政部提出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教高[2010]8号)文件精神,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共同分析论证,制定以课程项目化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标准和和实施方案,并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技能性强的课程中实施“一课双师”教师模式,即在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中,校外兼职教师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技能指导和示范;校内专任教师则起到教学组织和训前准备工作,克服了“一课一师”存在的弊端,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间接地提高了校内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实施“职业素养”项目——锻造教师的专业品质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人格是灵魂的核心。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把“师德、师风”教师核心价值观放在教师“职业素养”建设的首位。学院通过修订完善《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文件,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师德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每年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在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督促“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实施“访问交流”项目——丰富骨干教师知识结构
进一步深化与境内外高校的访问交流与合作。近三年,选派6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等地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另外,学院先后派出18名教师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访问交流以及培训,同时吸引境内外高校的同行到学院参加学术会议和研修。每次访问交流回来的教师都要通过汇报、讲座和培训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将了解和领悟到的最前沿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最新教学动态、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传递给学院的其他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访问交流—校内二次交流”活动,强化教师高职教育意识,提升教学水平,促使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
(六)实施“继续教育”项目——拓宽教师发展空间
学院积极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在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提升计划内有序的申请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有5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业,3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通过这些举措,既扩宽教师发展空间,又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优质人才。
五、特色与创新
(一)“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建立了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帮助企业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加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并有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一课双师”项目
通过开展“一课双师”项目,有效地互补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即校内专任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优势和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的传递效率。
(三)“双兼互聘”项目
通过开展“双兼互聘”项目,基本形成了“两高三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特质。学院始终坚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专业带头人”、“双导师”以及“双师型”的“两高三双”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打造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适应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生产、技术管理、社会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高层次、“双师型”师资的需求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需要。
六、不足与改进
有效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校企深度融合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必经之路。但是要真正达到校企互动、“双兼互聘”,在互动中达到互通、互补、互利的目的,还有待在实践中努力不懈地探索、研究校企合作新途径与机制。
[责任编辑李漪]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优质教师资源
基金项目: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借鉴HACCP理念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模型”(项目编号:B-b/2013/03/034)
作者简介:顾立众,男,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郑虎哲,男,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类教学与高职教育;许旖旎,女,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6-0065-04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中,明确指出提高学校和教师服务地方企事业的能力。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地方产业的基础和保障。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2012年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3年国家教育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项目的推动下,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实施以人为本的内涵建设,构建了“三驱动,四计划,五载体,六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即以“专业—企业—学生”三方共同需求为驱动、依托一级学院制定的“四并”计划、以校企共同获利的“五个”建设载体、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六项”项目,建立了一支“校企互融、双兼互聘、双师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如图1所示。通过多元共育、内外兼修,建设一支质优技强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学院提高服务地方产业能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
一、“专业—企业—学生”三方需求共同驱动师资队伍建设
(一)专业呼唤“双师型”教师引领教学革新
教师的工作属性决定了不但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下设2个专业群共7个专业,目前,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一半以上,且大部分年轻教师几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外,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面临知识更新,观念转变、准确定位企业的用人要求等问题。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不断提升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素养十分必要。
(二)企业渴望教师指导攻克生产技术难关
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建设的企业而言,迫切需要一大批个人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高职人才,企业自身的发展更需要在员工素养的提升、产品技术的开发、核心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这些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要和学校紧密合作,共享学校的优质人力资源,通过学院教师走进企业,教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开发信产品和技术改进的驱动力,攻克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契机,也可以对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图1“三驱动,四计划,五载体,六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三)学生期望质优技强的优秀教师引导高质量就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受益,使他们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要健康、快乐、全面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提高和转变尤为重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把行业和企业的最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在校期间就可以间接接触企业,这将会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后的磨合期。
二、启动“四并”计划,着力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四并”计划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实行“师德”与“师风”并举计划,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具体通过开展新进教师培训、专任教师培训、教师素养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养;(2)实行“双师”与“骨干”并重计划,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拔与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实行“带头”与“领军”并进计划,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具体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积极推动学校专业带头(负责)人的成长,为专业群领军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4)实行“兼职”与“专任”并行计划,努力提高兼职教师队伍质量。具体通过实施兼职教师“双引计划(“引能”与“引师”)”,引进一批技能高超的能工巧匠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引入部分行业知名的专家大师作为专业(群)带头人。
三、以“五个”建设为载体融入师资队伍能力提升项目
(一)专兼职教师共建“课证一体,‘典’面结合”的课程资源
推进校企合作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级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建设国家级骨干校的过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探索出“基于认识论、学期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建设20门“课证一体,‘典’面结合”的课程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校内课程建设团队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实现了“教师—企业—专业—学校”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
(二)校企共建工作站,搭建专兼教师互融的多元平台
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专家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校中厂”以及“厂中校”等多元化平台,供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交流,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业务能力。目前,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与国内食品龙头企业共建“厂中校”,并建立“教师工作站”,为教师企业顶岗及“订单班”培养提供平台。通过校企共建的多元化平台的运行,实现服务、技术创新、发展一体化。 (三)依托国培项目,拓宽教师培训机遇与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从2012年开始面向省内、省外教师承办“食品、生物类专业国培项目”以及“食品类专业双汇国培顶岗项目”。利用在本校承办的优势,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先后共选派1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达到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的目标。
(四)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提高教师服务地方企业能力
为了能满足项目攻关、技术创新、服务地方企业的需要,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政府及职能部门”四元融通的社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团队成员由学院优秀骨干教师组建。社会服务平台为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攻关、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也为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方便。自科技服务团队组建以来,为合作企业技术攻关14项,主持省教育厅课题、省科技厅课题、市级课题等31项,技术服务到账经费239.4万元,申报专利14项,对企业人员、社会人员、兄弟院校进行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5683人次,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科普宣传1650人次。
(五)启动大学生创新项目建设,开辟教师能力提升新途径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立项、开展、验收,促进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工作后尽快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创新能手搭好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具体指导,间接开辟了专兼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的新途径。自国家级骨干校建设以来,由学院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申报并立项的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项目15项,获奖5项。
四、实施“六项”措施,推升教师整体素质
(一)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优化人才梯队建设
依据学院“骨干教师”认定办法,校企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重点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计划,即要求每位教师在建设期内“顶岗一个企业、结成一个对子、带好一批学生、取得一项证书、举办一期培训、解决一个难题”。按照计划,学院定期安排教师进驻教师工作站及“厂中校”,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将实际生产融入教学内容,使生产项目转化成为教学项目。通过开展“六个一”项目计划,进一步加快专业发展“骨干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立“三双”机制,实施“双兼互聘”项目——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制定兼职专业带头人选聘制度,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根据选聘办法,每个专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专业带头人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及食品产业发展趋势与未来企业人才需求,为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出前瞻性建议和意见,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行实践教学“双导师制”,聘请食品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实训项目、顶岗实习指导老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另外,依据学院“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校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三)实施“一课双师”项目——对接工作岗位与教学内容
响应教育部与财政部提出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教高[2010]8号)文件精神,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共同分析论证,制定以课程项目化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标准和和实施方案,并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在技能性强的课程中实施“一课双师”教师模式,即在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中,校外兼职教师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技能指导和示范;校内专任教师则起到教学组织和训前准备工作,克服了“一课一师”存在的弊端,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间接地提高了校内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实施“职业素养”项目——锻造教师的专业品质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人格是灵魂的核心。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把“师德、师风”教师核心价值观放在教师“职业素养”建设的首位。学院通过修订完善《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文件,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师德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每年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在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督促“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实施“访问交流”项目——丰富骨干教师知识结构
进一步深化与境内外高校的访问交流与合作。近三年,选派6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等地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另外,学院先后派出18名教师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访问交流以及培训,同时吸引境内外高校的同行到学院参加学术会议和研修。每次访问交流回来的教师都要通过汇报、讲座和培训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将了解和领悟到的最前沿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最新教学动态、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传递给学院的其他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访问交流—校内二次交流”活动,强化教师高职教育意识,提升教学水平,促使提高教育研究的能力。
(六)实施“继续教育”项目——拓宽教师发展空间
学院积极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在学院师资队伍整体提升计划内有序的申请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有5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业,3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通过这些举措,既扩宽教师发展空间,又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优质人才。
五、特色与创新
(一)“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六个一”项目,建立了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帮助企业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加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并有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一课双师”项目
通过开展“一课双师”项目,有效地互补了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即校内专任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讲解,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优势和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的传递效率。
(三)“双兼互聘”项目
通过开展“双兼互聘”项目,基本形成了“两高三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特质。学院始终坚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双专业带头人”、“双导师”以及“双师型”的“两高三双”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打造高水平专业技术团队,适应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生产、技术管理、社会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高层次、“双师型”师资的需求和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需要。
六、不足与改进
有效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校企深度融合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必经之路。但是要真正达到校企互动、“双兼互聘”,在互动中达到互通、互补、互利的目的,还有待在实践中努力不懈地探索、研究校企合作新途径与机制。
[责任编辑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