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块状混合回填土地基的一维固结分析

来源 :岩土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98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块状渣土置换软弱地基和回填低洼谷地等是处置工程渣土的有效途径.为了分析饱和块状混合回填土地基的固结性状,运用混合物理论建立了其一维固结模型.首先,假定块状土固相和充填土固相之间满足等应变条件,获得了饱和块状混合回填土中各相应变与块状土孔隙变形和充填土孔隙变形的关系式.其次,在小应变条件下,根据自由能势函数方程建立了饱和块状混合回填土的一维线弹性本构方程,再结合达西定律和应力平衡方程获得了一维固结控制方程.再次,利用分离变量法得到一维固结解析解,通过退化本文模型与已有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所得解析解,分析了充填土孔隙渗透系数、块状土孔隙渗透系数以及流体交换参数等因素对饱和块状混合回填土地基固结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充填土孔隙渗透系数对饱和块状混合回填土地基整体固结性状起主导作用;在固结初期,块状土超孔压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且3个参数具有相似的作用机理.
其他文献
为了使让压支护更科学地应用于深埋软岩隧道变形控制,改变常规初期支护以弯曲变形让压为主的力学模式,基于结构稳定理论和大变形力学理论,研究让压支护的结构化实现方法.研究结论包括:(1)围岩稳定以拱结构为基本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应采取整体性、系统性的控制措施;(2)初期支护应降低几何非线性的影响,实现变形大的让压需求,同时规避力学大变形效应;(3)初期支护在“柔刚–刚柔–强刚”的变刚度调平过程中,必须以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得到保证为前提;(4)围岩与初期支护形成叠合结构的关键是两者力学性能匹配程度和接触面抗剪切能力.
以武汉市某复杂环境下的软土基坑工程为例,介绍该深厚软土基坑设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该项目紧邻住宅区、市政道路及高架桥,基坑侧壁及基底存在约8~10 m的深厚软土.通过方案对比,最终采用灌注桩+两层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三轴搅拌桩止水的支护方式,其中对变形要求较严格的高架桥一侧,采用了增设被动区加固的针对性保护措施,以减少基坑开挖对其影响.基坑整个开挖过程的监测数据显示,设置被动区加固一侧的变形量比其它部位减少约27.2%,验证了支护方案及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从港口工程项目勘察的角度,针对勘察工作量的布置、钻探和取样、岩土分类、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等方面,对中、欧、美国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在钻探和取样、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面,三种标准是相通的,但在工作量布置、岩土分类、标准贯入试验的成果应用、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计算等方面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借鉴.
中国古塔具有重要的文物、旅游和科研价值.为更好地保护黄土地区的古塔,基于工程实践,剖析了古塔地基勘察要点及主要病害成因,提出了保护措施建议.古塔的地基勘察时除查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外,还应查明塔体的病害特征、基础类型、原地基处理方式与效果,分析病害成因,提出维修加固建议,勘察过程中也应避免对塔体地基的过大损坏.塔体原地基处理效果达不到现代规范要求、天然土层具有湿陷性及承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是黄土地区古塔倾斜及地基变形的常见原因,地基受水浸湿加剧了地基变形.加强防排水、加固周围地下洞室、治理影响塔
针对某工程旋挖钻孔灌注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冒水涌砂现象,利用勘察技术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冒水涌砂问题来自于特殊构造性承压水的作用.对此,提出了改用正循环成孔工艺,通过增加泥浆比重及黏度来减小地下承压水水头压力,减轻或消除孔底涌砂现象.再采用加大桩径、增加桩长、对桩侧泥皮及桩端沉渣用后压浆进行处理,有效解决了该工程桩基施工中不同工艺可能造成的承载力及变形有较大差异的技术难题,保证了桩基承载力及变形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为优化山地城镇傍山道路的结构设计,解决受山体地形影响的挖方路基边坡的支护设计难题,提出一种借鉴了双排抗滑桩和建筑框架结构的抗滑棚洞方案.对该棚洞的受力特征进行阐述,并依托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对该棚洞结构与传统路基支挡结构进行技术对比,对其结构计算和施工过程模拟的方法进行论述.研究表明,这种棚洞结构有很强的侧向刚度,各梁、柱结构能整体发挥受力作用,能够通过“逆作法”获得更好的施工安全性,可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案.
山东黄泛区属于季节性冻土区,昼夜温差较大时易产生开裂,进而影响路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黄泛区粉土本身颗粒级配较差,强度较低,需要通过改性处理.通过对三种类型粉土的温缩性能比较,表明水泥和沥青粉对粉土的温缩开裂有抑制作用,温缩系数呈以下大小顺序排列:沥青粉改性土<水泥改性土<素土.
为了更好地活跃学术气氛、扩大学术交流和促进学科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岩土工程学报》与岩土界青年学者的联系,利用《岩土工程学报》各媒介平台,特别是利用学报微信公众号平台(岩土学术CJGE)——它具有学术传播快捷、形式多样的特点——开展《岩土工程学报》青年论坛.分专题推出岩土界青年学者学术成果报道和学术演讲报告,学报编辑部邀请学报青年编委和岩土界青年学术骨干担任论坛各专题的召集人,组织广大岩土界青年学者参加本论坛的学术交流.
期刊
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rn承办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n协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岩土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北京建筑大学湘潭大学;三峡大学;江苏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期刊
高放废物处置库建设与运营期间,作为缓冲/回填材料的高压实膨润土-砂混合物侵入裂隙,在降低围岩渗透性的同时,会引起膨润土的流失与可能的核素外泄,危及处置库的运营安全.针对膨润土-砂混合物侵入围岩裂隙问题,开发试验装置,开展不同裂隙宽度(0.1,0.3,0.5,1.0 mm)情况下,不同含砂率(0%,15%和30%)的膨润土-砂混合试样(石英砂粒径为0.075~0.1 mm)的裂隙侵入试验;利用预先设置的高精度数字相机,定时拍摄膨润土混合物侵入过程,再借助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获取侵入距离以及附属(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