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中国英语”现象,从传播理论入手,深入地研究这一现象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根源;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国英语的特点,研究了传播理论的本质以及对翻译过程的实践指导作用,进而解释了中国英语在翻译中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论证中国英语对翻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播理论 中国英语 词汇 句法 篇章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B
“中国英语”这一现象,最早在20世纪初英语走进中国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葛传椝教授最先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并首次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中国英语”这一现象最初是作为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习惯性的错误,以及受汉语母语影响而在进行英语应用和表达中过程中所表现的种种错误现象,然而随着中国人对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多,以及应用英语与英语本土的人们交流时,越来越发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最为典型的是,在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在汉语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如四书、五经和重阳节、清明节等,这些只有在汉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些词汇,在进行翻译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英语文字进行表达,于是就出现了对这些词汇按字面形式进行翻译,再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解释,使得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人们也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
由于中国英语是近年来对语言翻译和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基础尚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认识和应用“中国英语”这一现象,避免对“中国英语”的盲目错误的发展和应用,有必要对中国英语在语言交流中的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本文重点对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内在本质特点。
一 “中国英语”的特点
中国大规模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历史相对较短,真正有较大的人群群体开始学习和实用英语基本上也只能追溯到最近100年之内的历史,因此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从出现到研究时间也非常短,根据文献研究表明,中国英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65 -1991年之间,这是人们注意和认识到“中国英语”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1年,该阶段人们对中国英语的概念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英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存在于词汇、句法和语篇这三个层次,本文也将从这三个层次对中国英语的特点进行一次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1 中国英语在词汇上的特点。中国英语在词汇上的特点是中国英语最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点,也是人们最早认识和发现中国英语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针对汉语文化和汉语习惯中所存在的特殊词汇,如四书、五经、重阳节等等。这些词汇由于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用其对应的字面形式对其进行表达。
2 中国英语在句法上的特点。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习惯与英语语法的结果和习惯相差很大,尤其是在语句的表达形式和句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如:在句式上,汉语不太习惯用被动语句,而英语则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被动语句。汉语在表达的时候,在名词前面会加很长的状语,即状语前置的现象,而英语表达过程中状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少。
3 中国英语在篇章上的特点。如果人们对英语阅读材料和汉语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之后会发现汉语在句篇的表达形式和英语在句篇的表达形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既有对同样内容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也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别。
二 翻译中传播理论的本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翻译这一问题,并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去实践翻译的过程,有必要对翻译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针对翻译的本质,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进行探讨,以此来论述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的现象。
根据翻译的本质可以知道,翻译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语言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让信息的接受者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句式和语言的表达形式,除非语言的句式和表达形式本身也是原文作者在表达的时候特意设计的,并期望以特殊的一种语言句式和表达方式来传递特殊的涵义。翻译的本质不仅仅要实现对语言内容的传递,同时也是一种语言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传递,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靠字面涵义进行翻译,很多相关的翻译理论研究文章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近年来所提出的基于关联理论的语言翻译,基于认知理论的语言翻译等等,这些文献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语境和上下文的逻辑关机进行推理,来提高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实现将原文作者的意图更为准确全面地传递给读者。从这一特点可以得出结论:即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语言内涵的传递和交流为主,而对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式都应该以围绕内容的传递为核心进行展开,凡是有助于语言内容传递的形式都可以认为是对翻译有积极促进的方式。
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必然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中,无论由什么样的人来实现中间的语言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者自身具备的语言背景、母语习惯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翻译过程中夹杂一些额外的“噪声”信号。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过程中,一般认为一些错误的语言表达习惯,错误的语言表述方式都可以归结为这种“噪声”现象,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降低这种“噪声”的影响,由于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充当中间翻译者的角色往往是以进行翻译的两种语言其中之一作为母语,因此翻译者或者对原文理解没有问题,或者对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解决翻译者对另一种非母语的认识和应用过程中的偏差,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翻译中“中国英语”现象深入探讨
1 “中国英语”现象符合认知规律
根据本文对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传播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在翻译中存在“中国英语”的现象是非常合理的。传播理论的研究表明,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想的传播和交流,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原文和读者之间意识的传递,而“中国英语”这一现象,就词汇的表达而言,当汉语里面出现大量英语文化中不存在的新的词汇,此时对这些词汇采用独特的“中国英语”的方式进行表达,既能够让读者很快地意识到这是在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避免读者按照字面涵义产生其他的误解,同时采用“中国英语”的现象来表达汉语中所特殊存在的词汇,也能够让英语文化中的读者根据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去理解探索真实的涵义。事实上,汉语文化中所特殊存在的这样的一些词汇,即便是对使用汉语的本土人们而言,在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的时候,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一个理解过程,即首先识别这个词汇是一个特殊的词汇,然后再深层次地去分析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涵义。由此可见,对于这样的应用场合采用中国英语进行翻译能够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涵义。
2 “中国英语”现象是文化传播的需求
根据翻译本质中文化传播这一特点,可以知道进行翻译的时候同样是将语言文化进行传递的一个过程,由于中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化与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别很大,尤其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背景差别极其巨大。因此对于一些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所特有的一些现象进行翻译的时候,采用中国英语进行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以科举考试为例,翻译过程中采用中国英语的形式翻译科举考试实际上可以让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考试这一人才选拔机制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让英语国家的读者将科举考试这一形式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拨方式,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也确确实实是一种官方的特殊的人才选拨方式,这不同于一般形式和意义上的人才选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将科举考试按其内在的涵义翻译成有国家组织的一种人才选拨考试,则会导致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这一特殊的考试形式缺乏足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会认为这种考试与一般性质的人才选拨甚至人才招聘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如果这样的话也就会造成英语国家的读者无法去深刻理解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翻译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实际上是对文化传递这一内涵的深刻描述,是实践以文化传递为目的的翻译过程。
3 “中国英语”现象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途径
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不能够滥用,毕竟中国英语所表达的特点和文化习惯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汉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英语文化和英语表达规范中都是不曾出现的,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加节制地滥用中国英语,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个概念进行混淆,那么就会导致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材料中掺杂大量的汉语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过多过滥地使用这种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必然会增加英语国家读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甚至会导致英语国家的读者对这些材料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和错误,之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英语”的现象时,也曾出现过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个概念的争论,甚至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不加区别,认为二者是等同的,实际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有本质性的差别,中国英语在表述的时候应该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规范,应该是属于标准英语的范畴,只是在表述的时候加入了中国的文化的元素,使得英语国家的人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探索原文的涵义。而中国式英语则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按汉语习惯来使用英语语言工具进行内容的表述,这种生搬硬套的表述方式掺杂了大量的不符合英语语法结构句法结构的表述方式,会导致英语国家的人们对语句理解上的极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语言理解内容的严重偏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应该认识到中国英语对翻译的帮助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该警惕中国英语向中国式英语的演化,避免对中国英语的滥用而违背翻译中信息传递的本质。
四 小结
“中国英语”这一现象经历了争论和探索时期,目前广大的语言学者和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都认可在人们学习和应用英语过程中出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中国英语这种语言现象,并且更好地在英语学习和实践应用中使用中国英语这种现象,需要对中国英语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的特点以及翻译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看待中国英语这种现象,并讨论了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去应用中国英语解决翻译中的内容和文化传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媛:《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考试周刊》,2011年第30期。
[2] 赵杰:《探析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 曾涛:《中国英语的发展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 蔡雨秋、孔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第3期。
[6] 黎月玲:《中国英语中的翻译模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作者简介:宁敏,女,1978—,广西灵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传播理论 中国英语 词汇 句法 篇章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B
“中国英语”这一现象,最早在20世纪初英语走进中国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葛传椝教授最先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并首次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中国英语”这一现象最初是作为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习惯性的错误,以及受汉语母语影响而在进行英语应用和表达中过程中所表现的种种错误现象,然而随着中国人对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多,以及应用英语与英语本土的人们交流时,越来越发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最为典型的是,在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在汉语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如四书、五经和重阳节、清明节等,这些只有在汉语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些词汇,在进行翻译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英语文字进行表达,于是就出现了对这些词汇按字面形式进行翻译,再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解释,使得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的人们也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
由于中国英语是近年来对语言翻译和语言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基础尚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们认识和应用“中国英语”这一现象,避免对“中国英语”的盲目错误的发展和应用,有必要对中国英语在语言交流中的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本文重点对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内在本质特点。
一 “中国英语”的特点
中国大规模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历史相对较短,真正有较大的人群群体开始学习和实用英语基本上也只能追溯到最近100年之内的历史,因此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从出现到研究时间也非常短,根据文献研究表明,中国英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65 -1991年之间,这是人们注意和认识到“中国英语”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1年,该阶段人们对中国英语的概念基本上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第三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英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存在于词汇、句法和语篇这三个层次,本文也将从这三个层次对中国英语的特点进行一次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1 中国英语在词汇上的特点。中国英语在词汇上的特点是中国英语最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点,也是人们最早认识和发现中国英语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针对汉语文化和汉语习惯中所存在的特殊词汇,如四书、五经、重阳节等等。这些词汇由于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用其对应的字面形式对其进行表达。
2 中国英语在句法上的特点。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习惯与英语语法的结果和习惯相差很大,尤其是在语句的表达形式和句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如:在句式上,汉语不太习惯用被动语句,而英语则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大量的被动语句。汉语在表达的时候,在名词前面会加很长的状语,即状语前置的现象,而英语表达过程中状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少。
3 中国英语在篇章上的特点。如果人们对英语阅读材料和汉语阅读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之后会发现汉语在句篇的表达形式和英语在句篇的表达形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既有对同样内容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也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别。
二 翻译中传播理论的本质
为了更好地研究翻译这一问题,并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去实践翻译的过程,有必要对翻译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针对翻译的本质,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进行探讨,以此来论述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的现象。
根据翻译的本质可以知道,翻译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语言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让信息的接受者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地强调语言的句式和语言的表达形式,除非语言的句式和表达形式本身也是原文作者在表达的时候特意设计的,并期望以特殊的一种语言句式和表达方式来传递特殊的涵义。翻译的本质不仅仅要实现对语言内容的传递,同时也是一种语言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传递,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靠字面涵义进行翻译,很多相关的翻译理论研究文章也证实了这一点,如:近年来所提出的基于关联理论的语言翻译,基于认知理论的语言翻译等等,这些文献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语境和上下文的逻辑关机进行推理,来提高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实现将原文作者的意图更为准确全面地传递给读者。从这一特点可以得出结论:即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语言内涵的传递和交流为主,而对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式都应该以围绕内容的传递为核心进行展开,凡是有助于语言内容传递的形式都可以认为是对翻译有积极促进的方式。
在进行翻译过程中,必然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中,无论由什么样的人来实现中间的语言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者自身具备的语言背景、母语习惯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翻译过程中夹杂一些额外的“噪声”信号。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过程中,一般认为一些错误的语言表达习惯,错误的语言表述方式都可以归结为这种“噪声”现象,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降低这种“噪声”的影响,由于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充当中间翻译者的角色往往是以进行翻译的两种语言其中之一作为母语,因此翻译者或者对原文理解没有问题,或者对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没有问题。但是如何解决翻译者对另一种非母语的认识和应用过程中的偏差,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翻译中“中国英语”现象深入探讨
1 “中国英语”现象符合认知规律
根据本文对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传播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在翻译中存在“中国英语”的现象是非常合理的。传播理论的研究表明,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想的传播和交流,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原文和读者之间意识的传递,而“中国英语”这一现象,就词汇的表达而言,当汉语里面出现大量英语文化中不存在的新的词汇,此时对这些词汇采用独特的“中国英语”的方式进行表达,既能够让读者很快地意识到这是在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词汇,避免读者按照字面涵义产生其他的误解,同时采用“中国英语”的现象来表达汉语中所特殊存在的词汇,也能够让英语文化中的读者根据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去理解探索真实的涵义。事实上,汉语文化中所特殊存在的这样的一些词汇,即便是对使用汉语的本土人们而言,在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的时候,同样也是遵循这样的一个理解过程,即首先识别这个词汇是一个特殊的词汇,然后再深层次地去分析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涵义。由此可见,对于这样的应用场合采用中国英语进行翻译能够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涵义。
2 “中国英语”现象是文化传播的需求
根据翻译本质中文化传播这一特点,可以知道进行翻译的时候同样是将语言文化进行传递的一个过程,由于中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化与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别很大,尤其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历史背景差别极其巨大。因此对于一些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所特有的一些现象进行翻译的时候,采用中国英语进行翻译,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以科举考试为例,翻译过程中采用中国英语的形式翻译科举考试实际上可以让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古代特有的科举考试这一人才选拔机制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让英语国家的读者将科举考试这一形式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拨方式,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也确确实实是一种官方的特殊的人才选拨方式,这不同于一般形式和意义上的人才选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将科举考试按其内在的涵义翻译成有国家组织的一种人才选拨考试,则会导致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这一特殊的考试形式缺乏足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会认为这种考试与一般性质的人才选拨甚至人才招聘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如果这样的话也就会造成英语国家的读者无法去深刻理解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翻译中所出现的中国英语,实际上是对文化传递这一内涵的深刻描述,是实践以文化传递为目的的翻译过程。
3 “中国英语”现象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途径
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国英语”这一现象不能够滥用,毕竟中国英语所表达的特点和文化习惯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汉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英语文化和英语表达规范中都是不曾出现的,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加节制地滥用中国英语,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个概念进行混淆,那么就会导致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材料中掺杂大量的汉语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过多过滥地使用这种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式,必然会增加英语国家读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甚至会导致英语国家的读者对这些材料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和错误,之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国英语”的现象时,也曾出现过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个概念的争论,甚至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不加区别,认为二者是等同的,实际上,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有本质性的差别,中国英语在表述的时候应该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规范,应该是属于标准英语的范畴,只是在表述的时候加入了中国的文化的元素,使得英语国家的人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和探索原文的涵义。而中国式英语则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按汉语习惯来使用英语语言工具进行内容的表述,这种生搬硬套的表述方式掺杂了大量的不符合英语语法结构句法结构的表述方式,会导致英语国家的人们对语句理解上的极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语言理解内容的严重偏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应该认识到中国英语对翻译的帮助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该警惕中国英语向中国式英语的演化,避免对中国英语的滥用而违背翻译中信息传递的本质。
四 小结
“中国英语”这一现象经历了争论和探索时期,目前广大的语言学者和翻译理论研究学者都认可在人们学习和应用英语过程中出现中国英语这一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中国英语这种语言现象,并且更好地在英语学习和实践应用中使用中国英语这种现象,需要对中国英语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的特点以及翻译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看待中国英语这种现象,并讨论了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去应用中国英语解决翻译中的内容和文化传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媛:《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考试周刊》,2011年第30期。
[2] 赵杰:《探析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 曾涛:《中国英语的发展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 蔡雨秋、孔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第3期。
[6] 黎月玲:《中国英语中的翻译模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作者简介:宁敏,女,1978—,广西灵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