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胆小孩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同意他的害怕;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就允许他担心;孩子什么都不说,那我们就陪着他。
  4个孩子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是刚才拒绝发言的那个4岁的女孩还没抬起头来。
  “你愿意让妈妈替你做自我介绍吗?我们很想知道你叫什么。”作为儿童团体沙游的带领者,我问她。
  女孩钻到妈妈怀里。
  妈妈有点着急了,一边往外拉着孩子的胳膊,一边催促:“快点,别人都说了,就差你了!”
  孩子看起来快哭了,往妈妈怀里更深处扎进去。
  妈妈把她拉出来说:“就你胆小!”为了“安慰”孩子,又补充一句:“没关系,这儿跟幼儿园不一样!”
  听到“幼儿园”这三个字,小女孩与之相关的痛苦记忆一下打开了闸门,终于放声大哭起来,再一次抱紧了妈妈的腿。
  “哎呦,怎么又来了!”妈妈无奈地抱起孩子。

“胆小”背后的能量


  每周一次,我带孩子们做儿童团体沙箱游戏。
  沙箱游戏(sandplay therapy)源于瑞士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是指在“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内,用玩具、沙子和箱子创造作品的一种心理游戏。目的在于让孩子释放压力,激发创造性、培养独立性,提高情商,发展乐观、积极的性格,同时促进亲子关系,让家长找到更合适的养育方式。
  像那个女孩这样的景象,经常会发生。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敏感程度不同,来到陌生环境的表现也不同——当然,在家长的不同态度下,孩子们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进入沙游室,我按照规定给家长提要求:
  1.专心陪伴,不玩手机。2.不主动指导孩子,非邀请,不回复。3.如果孩子主动互动,就需要及时回应。
  果然,抽泣着的小女孩不肯和大家一起玩,选择和妈妈坐在后面的椅子上。妈妈很无奈,想说点什么,但是因为有“规则”,所以看看我,忍住没说。
  我走过去,蹲在孩子身边说:“你现在不是很想玩,没关系,那我们先开始,一边玩一边等你。等你想玩的时候,随时加入我们就好了!”
  女孩点点头。
  妈妈无声地陪了一会,女孩情绪渐渐平复,注意力被架子上各色玩具吸引。这时我说:“如果你想再等会儿也没关系,如果你想玩,随时都欢迎。”
  女孩看了一眼妈妈,终于拉着妈妈的手,走到了唯一空着的沙箱前面。从让妈妈陪着去架子上拿玩具,到自己过去拿;从在沙箱角落玩,到把疆域拓展到整个沙箱;从拿小小的玩具躺倒摆放,到选择更大一些的站立玩具……孩子在一个小时之内,逐渐累积能量,也在表达着这个变化。
  结束的时候,女孩完成了一幅非常有想象力、有创意的作品。里面有山有河,有异域风光,有艳丽的花朵和朋友,表达出探索世界的勇气和与人沟通的愿望。
  和以前多次的经验一样:那些看起来“胆小”的孩子,很多时候内心都有着探索的勇气和丰富的创造力。那是得到接纳和允许,才有机会表达出来的美好。

只是不同,无关好坏


  当孩子在陌生环境里有一点点胆小哭闹,这时,不同的对待方式,结果完全不同。
  “别的小朋友都在流利大方地介绍自己,你挂在我身上哭算是怎么回事儿啊?”很多家长会觉得很没面子,一再催促孩子:“别哭了,有什么可怕的呀!大家都等着你呢,你不是知道自己叫什么吗?快说呀!”
  这些看似鼓励的话,孩子从来都不买账,越催越不说话,越不动,家长就越着急催。最后通常是孩子崩溃,家长恼羞成怒,回家后还会当着孩子的面跟其他家人抱怨:“咱家孩子胆子太小了,都不敢张嘴,可丢人了。”
  孩子重复被贴上这个“胆小”的标签,慢慢就会内化——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的事,只有我做不到;妈妈说我是一个胆小的人,那我一定是一个胆小的人。所以下次,我还是会这样做。
  既然家长这样做不对,怎样做才对呢?
  首先,孩子本身就会有内向和外向的分别,无关好坏。
  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告诉了我们内向的优势,比如谨慎、小心、专注,容易深入思考,做事会钻研、会深入。
  這些在孩子的沙箱作品里同样得到验证,很多一开始抱着妈妈腿大哭的孩子,其沙箱作品往往非常有创意,主题鲜明,想象力丰富,甚至远超同龄人。
  其次,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打开自己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先有后,我们并不能仅看一次尝试、一个标准,就给孩子一个评判。
  因为所有的特质都是相互链结的,内向慢热的孩子通常对情绪非常敏感,这同时会导致他敏锐地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这样的孩子,体谅别人的能力、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相对也很好。
  所以,孩子胆小,并不代表他表现不好,也不代表家长的教育不合格。

给他一个支持


  每一只蛹,都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破茧;每一棵小草,都可以选择在舒服的状态返青。这是自由,也是权利,更是天地万物的规律。
  每一个孩子,也都可以在自己觉得舒服和安全的时候,说出“你好”或者开始一段关系——只要他真的觉得安全。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一定会发生的,“胆小,慢热,敏感”都不是孩子本身,只是我们贴的标签。
  孩子在陌生环境里不愿攀谈,是因为他觉得不安全,此时如果家长在旁边不断催促,会让孩子认为“我感觉到不安全,我是错的”。所以孩子会更加焦虑,这个焦虑对于应对当下场景没有任何帮助。
  成人也一样,在陌生环境里往外走一步跟人交往,是需要心理能量的。这种能量有两个来源:
  一方面来自于自己:我有点紧张,但愿意鼓起勇气一点点探索,扩大安全区。慢慢地,害怕越来越少,我的安全区越来越大。过一会儿,我好像就可以做到了。
  另一方面来自于亲人: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累积能量,同时给到他需要的支持。
  当孩子自己在旁默默观察、了解情况的时候,我们的催促就是在不断打破孩子累积安全感的罐子,让他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应对我们造成的压力。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用积极倾听表达我们的支持,说出孩子面对的事实,替孩子表达出他内心的感受:“这里的人都不认识,你觉得紧张。”“别的小朋友都在做介绍,可是你不想说话,有点害怕。”
  孩子害怕的时候,我们就同意他的害怕;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就允许他担心;孩子什么都不说,那我们就陪着他。就像一只手臂,在孩子背后给他踏实的支持,而不是在前面拉着孩子走。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想帮助慢热胆小的孩子,首先了解相关的知识,知道孩子的表现是正常的,无需焦虑;其次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支持,能够不被打扰地累积自己的心理能量;最后,及时给到孩子肯定和赞美。
  如果你没记住文章里讲的那些方法,也可以只记一句话——什么都不用做。这是最大的接纳和允许。
  作者简介:树妈马瑞,作家,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这位作家妈妈和摄影师树爸共同经营有微信公众号“温暖记录者”,分享他们对宝宝有爱的生活记录。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已经陪伴《孩子》共同度过了四年多的时光。从一个“纸上谈兵”的育儿杂志编辑,到如今身为一岁宝宝的父亲,伴随身份的转变,使我对家教理念和育儿观念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体会,但我对《孩子》这份事业的热爱之心始终没有改变。家庭教育是一切社会教育的起点和源泉,倾注我们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心力打造出来的《孩子》杂志,一定能为中国家庭教育事业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孩子》十周岁了,
要自己DIY,首先要备好一些基本工具。比如用来把发饰与发夹、发箍、头绳等粘在一起的胶棒、胶枪;基本固定用的细铁丝;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各色绸带与发夹、头绳等。这些都可以在万能的淘宝上买到。  直接做两个单蝴蝶结出来,然后用胶枪或是细铁丝把它们粘在一起,便能营造双蝴蝶结的效果。再把不同花色的两组双蝴蝶结上下粘连,中间选同一色系,不同材质的皮革缠绕一圈。看颜色,从粉到玫红再到大红,越来越深,而材质上也要有
难道要医师下个诊断有那么困难吗?老实说,真的很困难。几乎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喉咙发炎,在第一时间,医生几乎不可能明确地告诉您是哪一种疾病。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抱怨:“每次看你们小儿科,医生只会讲三句话:喉咙发炎,观察几天,有发烧再回诊。难道没有别的台词了吗?”  我认真地回答他:“别小看这三句话,人家儿科医师专业的诊断,就浓缩在这三句话里面!”  朋友挑了一下眉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不
《我讨厌妈妈》  “我讨厌妈妈!”女儿经常会撅起小嘴冲我嚷嚷。  这种话,有些妈妈听到一定会大发脾气,然后指责和教育一番;可在我听来,这真的没什么,不就是女儿跟我玩的一个语言游戏嘛。  所以,当有一天看到酒井驹子的《我讨厌妈妈》时,我们都笑了。阅读完绘本后,女儿更是高声大喊:“我讨厌妈妈!”而我则以同样的分贝回应她:“我讨厌娇娇!”  《我讨厌妈妈》讲的是一只小兔子生气了,因为他起得早,肚子饿了;
旅行中的意外小惊喜就是你们最好的痕迹,比如路上的树叶、有特色的纪念品或者是简单的小书签。    如果你也想带孩子去一趟旅行,但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学会体验式的参与,不妨参考我的这份清单——分为两个要点,三个方法。  这份清单,是我在研读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著名神经学家乔纳·莱勒想象力培养的相关著作时,无意间发现的一个宝藏。综合了自己规划两个孩子旅行的经验后,我梳理了一些旅行方面的实操要点,我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力是创造能力的翅膀,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孩子想像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平时对女儿的教养中,我时刻注意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帮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我们一起编故事  女儿不到两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讲故事了。后来当她对听故事越来越感兴趣时
缤纷的夏天,除了可口的西瓜和冰激凌,最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当然是痛痛快快玩水了。  大部分家长会想着带孩子去游泳馆、去水上乐园,满足他们玩水的兴致;殊不知,在家里其实也可以玩上各种“水游戏”。游戏1 冰山大营救  材料:防水动物玩具、气球、小木锤、剪刀。  玩法:  1.孩子们可先把家里各种防水的动物玩具搜集出来,并把这些玩具逐一塞进气球里面;  2.往装好玩具的气球里装水,装到七成满即可,然后放入冰
如果你还一直在用一些大道理来告诉孩子如何环保,那你就out啦!GroRecycling是一个为孩子定制的APP,以垃圾回收分类为主题的绿色小游戏。    它适用于3~5岁的孩子,旨在宣传正确分类回收垃圾,节约资源。通过把垃圾箱以可爱的卡通形象呈现出来,让环境保护不再是死板的严厉教育。这款游戏从画面的精致可以看出制作者的认真。每种垃圾桶造型各异,回收机器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如果垃圾正确分类,垃圾桶
孩子和大人之间,究竟是谁激怒谁?  我坚定认为,这是个互为因果循环的哲学命题:我们不能怪孩子,因为大人应该首先学会自控。  至于怎么学,怎么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我来教你3个小方法。  画个笑脸,当个“微笑妈妈”  不可否认,我的“怒发”曾被女儿小米引发过好几次“冲冠”。每次事后,我都会检讨一遍;每次检讨得出的结论都一样:失去理智后愤怒的我,对处理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  为了避免自己再被激怒
“假如我有个女儿,我一定会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像公主一样,”  “假如我有个女儿,我一定要让她弹琴、跳舞,多才多艺,”  “假如我有个女儿,我一定能把她培养成一个气质出众的女人。”  与养育男孩相比,大多数母亲对教育女孩更有信心。因为女人更细心,感情更细腻,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了解女儿的需要:因为母女间有着相同的性别、相似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她们不知道,正是由于自己与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