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将知识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倡导以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注重对学生课堂活动中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教学单一、死板等旧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亲自体验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
一、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扬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意识,走向民主、宽容,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相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互相尊重,在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生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的合作态度,这样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就能形成更加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抓住问题矛盾焦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交流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一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太简单明确,课堂提问时往往都有结论的暗示,无法起到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问题意识,难以形成富有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历史教材实际及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抓住问题矛盾焦点,选准问题突破口,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又有实际思维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形成学生“认识冲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体验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教师在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更能创造性地理解历史内容,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但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以常见的课堂小组讨论为例: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展开讨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基本停在个体学习的层次上,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只流于形式。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更要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前收集资料和进行必要的准备;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等,利用其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使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积极鼓励,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知识面偏窄,而探究学习时的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答案也就具有多样性。因此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结论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对策正确与否,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错误结论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掌握的遗漏。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发现的错误对学生正确引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正确分析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在对待学生的评价方面要抱宽容的心态,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失败。因为,失败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错误和失败中积累经验,改进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的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多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观点、独特思维、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理解和积极思维,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肯定其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提高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一、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扬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意识,走向民主、宽容,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相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互相尊重,在其他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生生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的合作态度,这样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就能形成更加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抓住问题矛盾焦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交流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以思为重点的目标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一般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太简单明确,课堂提问时往往都有结论的暗示,无法起到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问题意识,难以形成富有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历史教材实际及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抓住问题矛盾焦点,选准问题突破口,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又有实际思维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形成学生“认识冲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体验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教师在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角色,更能创造性地理解历史内容,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但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以常见的课堂小组讨论为例: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展开讨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课堂教学基本停在个体学习的层次上,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只流于形式。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更要重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前收集资料和进行必要的准备;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等,利用其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使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积极鼓励,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知识面偏窄,而探究学习时的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答案也就具有多样性。因此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结论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对策正确与否,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错误结论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掌握的遗漏。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发现的错误对学生正确引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正确分析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在对待学生的评价方面要抱宽容的心态,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失败。因为,失败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错误和失败中积累经验,改进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和提高能力的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多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观点、独特思维、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理解和积极思维,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肯定其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提高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