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nd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守正创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利用探究式学习,构建创新课堂,广泛地开展师生交流活动,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愿,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文章概述了探究式教学,从当前初中思政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初中思政教学参考。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思政;创新课堂;实践探究
  一、 引言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探究式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加强创新,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初中思政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应用探究式学习,构建创新课堂,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探究式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理解,将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处理,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解答相关问题,明白相关道理。在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加强创新,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三、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教学目标。在探究式教学,第一个阶段是明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制订教学目标;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再次,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应用探究式教学时,要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及其基本要求,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资源决定是否使用探究式教学展开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明确学习的主题以及探究式教学展开的方式,确定通过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教学目标。
  第二阶段:教学总结评价。该阶段是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对学生知识储备、学习技能、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检验。总结学生之前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获取学生学习的情况,初步了解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探究式教学的内容,再分析学习主题,了解确定探究式教学使用的方法,从而制订适当的探究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导学探究。导学探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征制订适当的导学探究方案。在导学阶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知识点、概念及其应用进行初步的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其次,让学生交流疑问。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存在的疑问进行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再次,引导学生对交流成果进行展示,小组派一个代表对交流成果进行展示,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困难生的参与,给予充分的展示机会。若展示不全面,可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思考交流的过程进行总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对知识进行拓展,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有一定学习基础,然后再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整体效果。
  第四阶段:课堂探究与练习。在进行课堂探究时,小组合作模式是常使用的探究教学形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这些问题:首先,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需要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特点,进行均匀的分组,让每个小组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个性更加均衡,并对小组人数进行控制,一般在4~6人左右,不宜太多,方便课堂秩序的维持。其次,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成员。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开展互助学习,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责任,提升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感,促进全组成员的进步。再次,小组成员机会是均等的。在探究过程中,小组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教师提问时,要注重基础较差学生的参与度,在小组内随机选择成员回答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要保证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必须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实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从而发挥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最后,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共同关注完成探究学习任务。为了保证每个成员的全面提升,可以使用动态分组的形式对探究任务进行调换,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第五阶段:教学检验和评价。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检验和评价。在探究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观察。其次,可以制定调查方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一般的调查方法有表格、问卷、谈话等形式。再次,通过设计练习题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
  在对学生进行观察调查以及检验后,可以对探究式教学进行评价。在开展教学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探究过程是否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开展学生自评、学生小组成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最后得出探究式教学的评价结果。
  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初中思政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少教师积极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当前很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差,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仅仅将探究式教学作为丰富课堂内容的形式之一,并未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式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部分教师尝试了探究性教学,但是由于教学资源以及自身教学素养的限制,没有找到适当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参与度、配合度较差,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效率,甚至会影响正常教学的秩序,没有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学生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二)探究教学和教材联系较低
  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利用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基于思政教材。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后对教材进行了升级,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图片、生活场景以及思考问题等素材,这些都是探究式教学很好的素材。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积极创新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材中探究素材的运用,导致探究教学和教材的联系较低,从而影响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政治创新课堂中的运用效果。
  五、 加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思考、探究、实践,让学生在彼此交流沟通中思维碰撞,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宽度,使学生在看到问题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的学习中,通过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社会的进步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从社会的某个角度去思考社会的变化。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中长辈,了解社会的变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观察和实践,分别从城市交通的发展、居住环境、穿着打扮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的变化。如此,可以让学生在浓烈的探究学习氛围中,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有更加深层的见解。
  (二)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运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探究知识城市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通过团队协作加强信息的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观点:“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学生根据自身的见解提出不同的观点:“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实现公平的。”然后学生举例,一个班级每个学生轮流值日,每个学生都需要同样付出劳动,这就是一种公平。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让学生之间讨论,每个学生值日的时候卫生情况不同,各人付出的劳动情况存在差异,因此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通过这样师生的互动,教师允许学生产生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并通过思考能够验证质疑。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性格比较活泼,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在课堂中发言。而初中思政教学的内容具有广泛性、思辨性的特点,适合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拓展课堂教学知识,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尽情地展现自我;同时,教师要从多方面启发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碰撞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学习中,教师可以就“言论自由的权利和限制”开展辩论活动。教师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作业,将学生分为正反方两组,让学生收集公民言论自由的相关资料。在辩论活动中,正方从自由的定义出发,阐述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反方则从言论自由限制出发,阐述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需要在法律允范围内、不得损害他人的权益。然后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引导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领悟到言论自由是在法律的限定下。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思政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辩论活动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真相,从而促进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养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创新课堂的应用对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作用。探究式教学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开展探究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思考,从而提升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思政创新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探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桑晓卫.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學中的应用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9.
  [2]丰胜.开放式教学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8):160.
  [3]汤正华.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新课程学习,2020(9):25.
  [4]张曼.探析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9(11):313.
  [5]余琴.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9(9):85.
  作者简介:
  罗超群,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
其他文献
患者男,49岁,于2010年2月28日因燃放烟花时突然爆炸致口腔、面部多处软组织破裂、缺损伴烧伤后6h来诊.患者当时昏迷,约5 min后苏醒,无恶心、呕吐.活动性出血,失血较多(约1 000 ml).被紧急送至"中日联谊医院"行简单包扎止血并给予林格液500 ml后转至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来我院时患者意识清楚,端坐呼吸,不能后仰,呼吸困难.查体发现舌后坠,即刻用粗线将舌体牵出,呼吸困难好转.再查体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肝移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120例,按就诊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实验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于实施术前及术后第1次复查时发放自行设计的肝移植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和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量表,除去4例失访人员,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服药、生活习惯、
目的 探讨自制水垫联合多爱肤敷料对特殊患者压疮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100例患者,对照组55例均给予常规的压疮护理,观察组45例在给予常规的压疮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尾骶部贴敷安肤舒有边敷料,并放置自制水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45例患者3例发生Ⅰ期压疮,未发生Ⅱ级及以上的压疮,压疮发生率为6.67%;对照组
目的 探讨情景式教学查房在手外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1年7月,护理部组织在手外科病房开展情景式教学查房,每月1次,同时发放问卷进行教学查房质量评价和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并与前一年同期比较.结果 施行情景式教学查房后医护人员的查房形式、查房内容、查房效果得分及总分分别为(26.73±1.99)分,(26.33±1.30)分,(36.47±1.31)分和(95.39±1.73)
目的 为提升护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照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使优质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方法 邀请香港护理专家对我中心的护理查房进行现场指导.结果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升.结论 通过香港护理专家的查房,对我科优质护理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护士的工作得到更多患者和家属的肯定和赞扬。
在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需要及时补液才能纠正.并且在长时间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中管路的淤血也是造成治疗无法继续进行的原因之一.淤血有造成患者血液丢失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利用一次性三通和患者插管动静脉端连接来减少风险,此应用方便易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期刊
在非麻醉状态下,体位变化后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在麻醉状态下,患者的知觉部分或全部消失,各种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丧失,肌肉张力减弱,基本丧失了自身保护和调节能力,如果操作不当,由体位改变而引起的生理变化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1,2],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超重/肥胖或有肺功能障碍的患者[3].因此,术前和术中必须判断患者对某种体位的耐受能力,术中密切监测生理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有效
一、相关概念1.肺炎(pneumonia):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引起.肺炎以感染为最常见的病因.按病因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等;按患病环境和宿主状态分为:院外肺炎(CAP)和医院内肺炎(HAP),其中HAP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最为多见.按解剖部位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
目的 探讨在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对预防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为未实行护理干预的前3年患者201例,其术后均采用传统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观察组为实行护理干预3年来患者298例,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为1.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 通过肺部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探讨该路径对肺部手术后肺功能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根据肺部围手术期健康教育需求制定标准教育路径,选取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肺部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路径组46例及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路径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主动锻炼的依从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管拔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