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求知欲;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86—01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其主要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学生作业这样几个环节。这种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那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才能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如,在高中历史(历史 Ⅰ)“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教学中,有学生在我讲到1949年“北约”成立时,提出一个冒似荒唐的问题:为什么苏联不成立一个“南约”与“北约”相抗衡?对于这一“荒唐”的问题,教师如果不予回应,甚至批评学生无理取闹,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探究能力的养成。为此,首先,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因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2008年4月就提出了创建“南约”的口号,所以“南约”的提法其实并不荒唐。然后,我给学生作出以下解释:所谓“北约”,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条约缔约国来看,其大多处在北大西洋这一区域,美国、英国、意大利等都是如此。而苏联之所以不成立“南约”,因为苏联、东欧诸国都不处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后,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了解北约与华约的成立背景、缔约国家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有效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学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要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教师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把其与上世纪末中国实行的国企改革、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措施予以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其二,具有积极的心态,体现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往往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教师可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予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启发式教学。如,教材中提及林则徐禁烟后,英国很快决定侵华。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为什么?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往往能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林则徐禁烟,只是英国侵华的一个借口,即便林则徐不禁烟,英国迟早也会找出其他借口侵华。
2.情境教学。如,在讲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古巴导弹危机”的内容时,我设置如下情境:让扮演赫鲁晓夫的学生,对其智囊提供的方案进行选择:一是与美国对峙到底,二是与美国妥协;让扮演肯尼迪的学生,对其智囊提供的方案进行选择:一是武力解决,二是和平解决。我告诉学生不要匆忙作决定,因为“你”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首脑,“你”的决定关乎着本国的前途命运,甚至关系到世界存亡。同时,我给他们一些提示:核大战有何后果?两国的实力如何?学生在进入角色后不难发现,古巴导弹危机已把世界置于核大战的边缘。在这次“眼瞪眼”的危机中,苏联终因实力不济,被迫选择退让,而美国也不想挑起一场可能会毁灭自己甚至全世界的战争,因而也没有采取什么过激行为,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3.联想教学。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两个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单个论述,如果从整体上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们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工作中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分析不同论述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些论述之间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86—01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其主要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学生作业这样几个环节。这种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那么,如何创新教学方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才能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如,在高中历史(历史 Ⅰ)“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教学中,有学生在我讲到1949年“北约”成立时,提出一个冒似荒唐的问题:为什么苏联不成立一个“南约”与“北约”相抗衡?对于这一“荒唐”的问题,教师如果不予回应,甚至批评学生无理取闹,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探究能力的养成。为此,首先,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因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2008年4月就提出了创建“南约”的口号,所以“南约”的提法其实并不荒唐。然后,我给学生作出以下解释:所谓“北约”,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条约缔约国来看,其大多处在北大西洋这一区域,美国、英国、意大利等都是如此。而苏联之所以不成立“南约”,因为苏联、东欧诸国都不处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后,让学生深入阅读教材,了解北约与华约的成立背景、缔约国家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有效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教学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要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教师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把其与上世纪末中国实行的国企改革、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措施予以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其二,具有积极的心态,体现历史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在学习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往往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教师可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予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思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启发式教学。如,教材中提及林则徐禁烟后,英国很快决定侵华。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华战争?为什么?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往往能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林则徐禁烟,只是英国侵华的一个借口,即便林则徐不禁烟,英国迟早也会找出其他借口侵华。
2.情境教学。如,在讲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古巴导弹危机”的内容时,我设置如下情境:让扮演赫鲁晓夫的学生,对其智囊提供的方案进行选择:一是与美国对峙到底,二是与美国妥协;让扮演肯尼迪的学生,对其智囊提供的方案进行选择:一是武力解决,二是和平解决。我告诉学生不要匆忙作决定,因为“你”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首脑,“你”的决定关乎着本国的前途命运,甚至关系到世界存亡。同时,我给他们一些提示:核大战有何后果?两国的实力如何?学生在进入角色后不难发现,古巴导弹危机已把世界置于核大战的边缘。在这次“眼瞪眼”的危机中,苏联终因实力不济,被迫选择退让,而美国也不想挑起一场可能会毁灭自己甚至全世界的战争,因而也没有采取什么过激行为,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3.联想教学。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两个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单个论述,如果从整体上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们均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工作中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分析不同论述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些论述之间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