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人人都说,“数据新闻”懂的人不多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卖白菜的都知道大数据了,将这个概念一路推广到菜市场的媒体业对数据的应用真的炉火纯青了吗?即使在媒体大国美国,数据新闻依旧是个存在尴尬的新兴专业。
  继媒体人排行“最易猝死行业”前五之后,新闻学又在近期大学生排出的“大学毁人专业”中荣登第一。不少大学生更是大喊“不要报新闻专业,那是个坑!”新闻之所以广受吐槽,不仅因为工作压力大,还因为门槛日益降低,不少非科班出身的人也可以进入,无形中加大了行业的竞争压力,这极大地稀释了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数据新闻就是未来”
  不少学生将此归结为国内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如果最基本的新闻采编技巧已经不足以成为新闻记者们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那么新闻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所有行业都在讨论“大数据”的影响的今天,将大数据带入普通人视线的新闻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利用数据讲故事、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也叫“数据驱动新闻”(data driven journalism),它是指以数据作为表述形式的新闻。传统的新闻是主要是依靠新闻记者的新闻直觉去发现新闻,依靠文字去讲述。而“数据新闻”则是主要通过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从繁杂的数据中发现故事,再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去展现。与传统的新闻形态相比,数据新闻为单一事实可供了表述可能,更大的想象空间。
  数据新闻相比传统的新闻,涉猎的知识技能更加广,除了最基本的新闻视音频,图片与文字的制作,更涵盖社科研究方法、计算机数据挖掘、处理、可视化、平面与交互设计、网络编程、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全球新闻领域,数据新闻早不是什么新名词了,而是被国外众多主流媒体应用到实践中。像《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卫报》、NPR等都有专门的数据新闻的团队,只是团队规模不太一样。纽约时报作为数据新闻领域的领头羊,团队相对庞大,分工也很细,一共有好几十人。华尔街日报有十几个人,而NPR就只有七八个。不仅仅是老牌主流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也在投入资金和人力开发数据新闻的业务,比如新浪的图解新闻,搜狐财经,财新,网易等门户网站都是国内这一领域的领头羊。
  有着“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蒂姆·伯纳斯·李干脆声称:“数据新闻就是未来”。
  数据工程师和记者一肩挑
  国内还在摸索数据新闻是什么的时候,国外很多新闻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其中领头羊当属全球最早开启新闻传播教育专业的美国。早在1908年,美国第一所,也是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在密苏里大学诞生。191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学院则开创了美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先河。目前,美国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大概有1000多个,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闻教育体系。
  目前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计算机-新闻双学位(Dual Degree: Journalism and Computer Science)。卜书剑就是这个专业2011级的毕业生。她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个典型的工科生,因为一直对新闻感兴趣,就想在读硕时转专业。幸运的是,2011年,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新闻双学位第一届招生,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
  因为双学位对学生的计算机背景要求颇高,那年哥大连她在内一共只招了4名学生,第二届是3个,第三届也只有5个。卜书剑的同学中,还有一个也是计算机出身,一个是信息工程背景,而另外一个则是物理学硕士。
  对于这些一直跟数字打交道的学生而言,迅速变成一个新闻人是不小的挑战。卜书剑说:“第一年特别难熬,有一门课叫‘写作与报道’,对于我们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实在太有挑战性了。这门课的强度很大,对于新闻采编的要求很高,一两周内就要做出一个比较好的报道,压力特别大。但总体来说,哥大新闻学院的讲座特别多,每一周都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讲座,有纯新闻的,也有和新闻相关的,包括战地记者,深度调查报道的记者,灾难报道的记者都回来分享经验,所以很受益,能学到特别多的知识。”
  到了第二年,才是两个方向联合课程的主菜,比如计算机新闻学(computer journalism),这门课真正涉及数据新闻的内容,包括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方面的概念。卜书剑回忆说,当时有很多新闻学院其他方向的同学也会来旁听,可是计算机新闻学太偏重技术,他们都没坚持下去。除了课程方面的创新,哥大有自己的数据新闻中心“Tow Center”。这里经常邀请一些数字媒体领域的重量级嘉宾讨论时下的热门话题。
  尝鲜者们就业依旧存在尴尬
  新锐学科在发展初期都不是就业市场的宠儿,对此卜书剑早有准备。她利用假期到香港大学的新闻媒体中心和华尔街日报实习。暑期实习的时候,卜书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一个 “数据新闻网”,分享各种各样关于国内外数据新闻的讯息。“其实近两年国内地媒体也在尝试改变传统新闻中心运营的方式,想改变新闻采编的方式。数据新闻确实比较新,社交媒体也很新,所以我们几个人决定在国内把数据新闻推广一下,帮助有兴趣的人更好地去认识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网并没有因为卜书剑的毕业戛然而已,她现在依旧运营着网站,并且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毕业后,卜书剑留在美国从事数据可视化;同届的另外一个女生则去媒体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另外两个男生则重拾计算机的老本行,和媒体的交集甚少了。不过有了在哥大学习计算机和新闻双学位的背景,他们对于职业的选择确实会比单纯学习新闻的同学更加宽泛。
  当谈到数据新闻的前景时,卜书剑对《留学》说:“很多时候传统的报道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数据新闻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我认为它的前途是光明的。”
  《留学》对话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
  SA=Studying Abroad   T=Ted Wittenstein
  SA: 密苏里新闻学院大概每年会有多少中国学生呢?他们最后的毕业去向如何呢?
  T: 每年密苏里新闻学院都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读硕士,少则三四名,多则七八名。读博士也有,但最近似乎也不多。客观地说,美国大学每年秋季能够招的博士生人数有限,在密苏里也是一样。
  中国硕士生的去向与国内情况差不多。有些去了杂志、网站和报纸媒体,有些进了传媒公司,有些去做公关,也有些去了与媒体无关的企业。在这方面,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相对来说,硕士生在美国找工作,由于身份等原因,比较困难,但迟早总能找到工作。
  SA:现在有一个很火的新闻类型叫“数据新闻”,您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新兴专业吗?据您了解,现在国外开设类似课程的新闻高校多么?都有哪些?
  T: “数据新闻”应该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之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把内容摆在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而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内容展现变得愈来愈重要。数据新闻要求媒体不仅将数据应用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而且应用在内容展现上。这是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它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一些美国新闻院校已开设了数据新闻等相关课程,但发展程度不一。比如,在加州的一些学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南加州大学等等,已经有数据新闻或类似的课程。
  SA:据您了解,美国高等新闻院校现在教授的课程和前些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们关注哪些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T: 如我前面提到的,普遍来说,美国新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注重与时俱进。这和美国的市场化大环境有关。其次,美国新闻院校在改变课程设置时所需的行政手续不像在国内那样繁多。如果说在互联网之前美国新闻院校多与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政治学院联手设置课程的话,那么,在互联网之后,美国新闻院校多半会与计算机系、统计系或工程学系等联合设置课程。
  至于教学内容的侧重,一方面,美国新闻院校仍然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比如像写作、设计、新闻摄影、编辑、摄像等课程,这是对的。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更加新闻专业化。这与内容之王和媒体核心竞争力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它们注重根据现实的需要改变自己的课程设计,比如像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与摄影、媒介融合与报网互动,等等。
  就培养目标而言,美国新闻院校大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包括网站的制作,APP的制作,杂志设计和直接参与媒体的生产过程等等。这个可能与他们对新闻的定义有关。比如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任院长Walter Williams先生的看法“Journalism is a craft(新闻是一门技艺)”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美国新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
  SA:我了解到,您经常回国做讲座,与国内的专家、学子分享经验。那么您觉得国内的新闻教育现状如何?和国外相比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T: 从整体上看,国内的新闻院校也在程度不同地努力,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不过其与时俱进的速度远远不如美国同行们。比如,虽然许多院校设置了新媒体概论或者媒介融合导论等课程,但像社交媒体、数字新闻、媒介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或APP的制作和数据化新闻方向,国内院校能够开设这些课程的极少。
  另外,新闻与传播教育是动手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非常民主的师生关系,教授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拎客
  密苏里新闻教学法
  “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是闻名于全球新闻与大众传媒界的特色教学方法。“密苏里方法”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在新闻学院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和网站动手实践,获得在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方面的第一手经验。另外,“密苏里方法”还帮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感受、领悟、和培养他们对新闻职业的认识、感情、和职业追求。
其他文献
瑞士最大的酒店管理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大学,在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由该校颁发的文凭,为全世界有志于成为酒店业领导者的人开启大门。  瑞士酒店管理大学(Swiss Hotel Management School,下文简称:SHMS),是瑞士最大的从事英语教学的酒店管理大学,在全球范围内享誉盛名。由SHMS瑞管颁发的文凭,为全世界有志于成为酒店业领导者的人开启大门。  SHMS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蒙特勒
2018年4月3日,西湖大学正式获批建设。  猛一听,大部分人会有“末流民办学校”的疑惑,毕竟,它与中国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名字不太相符。但稍作了解之后,这所学校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学校的发起人之一,是清华大学前任副校长施一公。  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头顶无数光环的施一公毅然辞去人人羡艳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职位,转而投身一所新学校的建设,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行业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Suit is Best)。这句平淡朴实的话是立思辰留学360杭州留学中心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留学规划和服务的时候所坚持的信念和基础。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高调吹捧,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每个人的留学之路都不可复制,条条大路通罗马,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经历世界,收获精彩。  “我们
一入艺门深似海,长达二十年的钢琴学习生涯让金钰深知音乐学习永无止境。蓦然回首,当年求学之路的艰辛回甘悠长。  还未见人,先闻其声,刚走入通往音乐厅的通道,优美动听的钢琴旋律迎风而来,像细细的藤钻入耳中,在脑海中花开绽放,瞬间将聆听者带入欢乐的意境,忘却工作的繁杂。推开厚重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坐在漆黑三角钢琴后的一名女子,长发白衣,十指在八十八个琴键上翻飞跃动。推门声一响,沉浸在曲目中的手指停止
导语:2014春季国际教育展看起来面孔依旧,不过各国都有点新变化,留学趋势即蕴藏其中。  由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第19届国际教育巡回展,于3月15日在北京农展馆拉开大幕。因展位众多,人流量大,现场热热闹闹,国际教育展被戏称为大庙会。本届“教育大庙会”上,英美加澳稳坐热门留学国第一梯队,欧洲主打各自特色院校和拳头专业,亚洲国家则是几家欢笑几家愁。看起来面孔依旧,不过各国都有点新变化,留学趋势即蕴藏
自1996年成立迄今,津桥国际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留学领域的领军品牌,面对学生越来越多元化的留学需求,津桥国际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开辟留学服务的新思路。  1996-1997年  最先在平面媒体上发布留学服务信息。  成功输送了近百名留学生。  1999年  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合作,在全国为赴英留学生提供留学前咨询、留学签证及签证培
因签证过期在北京逾期居留666天,在北京当黑保姆的东南亚女子被我国边检机关行政拘留15天,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颁布后,对外籍非法居留者做出的最高处罚。  拿着旅游签证来到中国,滞留北京,非法从事着家政保姆的工作,时刻担心被中国警方发现,两年多以来,东南亚某国女子阿丽(化名)都过着这样见不得天日的生活,直至2016年1月10日。  签证过期达666天  北京边检抓获非法居留者  10
今天,留学君给大家介绍一位特别的姑娘。当我们在朝九晚五地工作学习时,她或许乘着小船漂在亚马逊河上钓食人鱼,或许在语言丝毫不通的印第安原始部落拜访,或许在俄罗斯开坦克,持便携式火箭筒实弹射击,或许在智利喷薄着熔岩的活火山口蹦极,或许在泰国清迈听着钵音冥想……而在此刻,她又背起行囊,迈向远方。  她说:“以至于现在,我仍然会为了做一件事情而全力以赴,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用心做,胜利就在前面!”  文为施
Q:《留学》记者 A:PS-One 市场总监冯广男  PS-ONE(品思)国际艺术教育作为艺术培训机构,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指导学生和教授艺术课程的同时,开展公益项目——木作花园,为嘉绒藏人而建造庇护所。使学生在设计与实践中升华,在公益行为中培养对社会的贡献精神。  Q  请介绍一下木作花园的公益项目?  A  这个项目是我们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和若干所建筑专业的
校园霸凌都有相似的画面:一群施暴者在狞笑,一位受难者在发抖;甚至上传相关视频者的心态都是一样的:用示众的方式,表达“征服之后的快感”。稚嫩的面孔,残酷的手段,让人绝望。  上述情景只是极端形态,寻常所见的霸凌,起外号最为常见,常年累月地被“污名化”,那种伤害更深,也更隐秘。本期《留学》杂志报道,中国官方终于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初,承认校园里也有霸凌现象存在,且较为普遍;同年底,教育部会同最高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