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初中语文教科书文言散文的选文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说学汉语难,难在它有两套语言体系:白话和文言。“从当代生活的实际需要看,范文当以白话语体为主;但为了让中学生能初步接触祖国文化遗产,能初步了解古今语言文字的联系和演变,也应适当选学一些文言语体的作品。”[1]所以,文言文在历次的教科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顾黄初先生认为,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文,一类是韵文。散文,遣词造句比较自由,语意畅达,不用韵,更不讲究固定的格律;韵文,讲究用韵,讲究格律。文言诗歌就是韵文,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属于韵文。要熟悉文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当然以阅读文言散文为主,所以课本中选读的大多数是散文。笔者在这里主要分析的也是文言散文。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新教科书有着相同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支柱,又以不同的形式彰显自己的特色。本文采用在市场上应用较广的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去解读新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散文的选文。
  一、文言散文的选文
  早年梁启超在论及中学国文教学之“难”的时候,曾专门说到精选范文之“难”:“综合中学语文文学之书,自上古至于今日,当不下三四万卷。欲于此三四万卷书中,选其最适当者,试问今日何人能具此伟大学力?”[2]文言散文虽然固定在相对静止的一段时空中,但它本身承载的文与道有优劣之分。要精选文言散文则更是需要“伟大学力”的人士独具慧眼才能担此重任。根据百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文言散文的选文有一定的标准。这里主要找出两个版本文言选文相同篇目,总结文言散文的选文标准,以对教学者解读文言散文有所启示;两个版本的教材努力发现新的优秀文言散文,将它们选入教材中作为新的学习资源,在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的同时,笔者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一)对文言散文选文的分析
  1.相同篇目较多
  初中语文六册课文中,苏教版选入的文言散文共有36篇;人教版选入40篇(有的课文一课含两篇文言散文,计入总数时以两篇算)。经统计,两个版本中的相同篇目较多,共有23篇,占两个版本的所有选文的43%左右。(见表一)。
  表一:苏教版和人教版选文比较
  2.继承性比较大
  在所有的53篇文言散文中,有28篇是在1960年以前的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篇目(参见表一中划线的篇目),比例达到1/2以上。如果加上文言韵文、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我们会发现更多熟悉的经典篇目。同时,这些经典篇目又几乎都是两个版本共有的篇目,这说明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具有基本相同的选文标准。
  (二)从选文分析看选文标准
  为什么白话文在不断更替,而文言文变化却很小呢?我想除了因为当时将文章选入教科书的编者确实是具有“伟大学力”的人(如林纾、叶圣陶等)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言文篇目本身符合教材的选文标准。笔者主要以表中的“相同篇目”为例总结文言散文选文的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典型性
  选文应重视传统名家名篇,各个时代应有代表人物的代表名作出现。如先秦主要是哲理散文、历史散文兴起,表中选文有《论语》《孟子》等为哲理散文的代表,有《曹刿论战》为历史散文的代表;两汉时期,史传散文成就辉煌,选文中有《陈涉世家》为代表;唐宋时期,选文中唐宋八大家的选文偏多;明清时期则有公安派的散文《满井游记》为代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些名家名作不仅是时代的代表,更是文采、思想内容兼备的代表。
  2. 丰富性
  文体丰富,有记叙体,其中又可分为记事、记人、写景的文章,如《幼时记趣》《五柳先生传》《小石潭记》《挑花源记》等等;有说明体,如《活板》《核舟记》等等;有议论体,如《马说》《<孟子>二章》等等。此外,还有题材、思想内容丰富,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思想熏陶,如为政方面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为人有《愚公移山》等;为学有《送东阳马生序》等。
  3.时代性
  入选的文言散文,在思想内容上应该有广泛性,时代性。虽为那时言,那时事,却有穿透古今的内在力量,可以古文今用,启发学生。如《马说》里讲到的人才问题,便是每个时代应该予以关注的。
  可见,苏教版和人教版在选文上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选文标准的一致性,同样具有代表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可谓“文质兼美”。并且这些文章篇幅短小,适合教学。
  (三)选文中存在的不足
  1. 能力目标
  初中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要达到什么目标?自语文独立设科的上百年来,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对文言文均提出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但如何界定一篇文言文是否是“浅易”的,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呢?《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是如此解释的:这里所说的“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即使难度相同的古代诗文,对于古代诗文素养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对所谓“浅易”程度的不同认识。因而这里的“浅易”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3]
  2.新增文章“浅易”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秋玲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七~九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为例,发表了《文言文“浅易”的语词特征研究——以百年来初中教科书中的文言选篇为研究对象》一文,对三个版本的241篇文言材料中130825个字进行逐篇、逐句、逐字的分类编码、统计分析,构建了界定一篇文言文“浅易”级别的21个语词指标参照值,对文言文“浅易”的研究有了一个突破性的推进。她在三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通过对38篇检验样本的新选文言文进行逐篇、逐句的分析统计,并将每一个指标数据与研究所获得的参照值域作比照分析得出结论:(此处除去“四级可选用”的三篇语文版新选文言文)
  一级非常浅易:《孙权劝学》《两小儿辩日》《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以虫治虫》《赵普》。
  二级浅易:《山市》《咏雪》《梵天寺木塔》《黄鹤楼》《于园》《黔之驴》
  三级比较浅易:《陈太丘与友期》《夸父逐日》《记承天寺夜游》
  五级不宜选用:《隆中对》《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周公诫子》。[4]
  3.提出建议
  如果按这项统计学的研究成果的标准来看,苏教版的新增篇目几乎都是符合“浅易”这项标准的,然而人教版占了“五级不宜选用”篇目的三篇。这三篇文章集中在九年级下册,并且是最后几篇。虽然顾黄初先生认为选文可以“在课文总体难度适度的大前提下,不妨每册教科书插一两篇稍为艰深的课文。对这类课文,不要求人人都能学到手,允许他们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只要揣摩出阅读艰深文章的一些方法,去对付课外阅读碰到的大量艰深的文章,也就算达到目的了。”[5]但人教版在九年级下册集中编排三篇“五级不宜选用”的篇目,一来老师忙着中考总复习,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学这几篇文言文;二来临近中考,很多学生都静不下心来学习艰深的文言散文。这些文章的教学效果、学生最后所达到的水平必定要打折扣了。那么,人教版是否可以参考科学研究,使所选文章更适合教学呢?
  ————
  注释:
  [1][2][5][6][7]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79、78、108、15、19页。
  [3]转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3页。
  [4]张秋玲《文言文“浅易”的语词特征研究——以百年来初中教科书中的文言选篇为研究对象》语言文字应用[J]2010年8月第三期,第121页。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学习手段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提关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至智慧的话题。  我们并不否认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知识很难发展什么能力,对能力的高低也无从谈起。而且,当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自觉地解决问题,在内心世界里生成
面对高考作文,相当一部分考生一怕审题,二怕无材料。审题困难,是因为解读作文材料的能力有限;而缺乏材料,则是因为缺乏积累和不善激活。实际上,虽然他们阅读少,阅历少,积淀不多,但凭借初高中六年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淀,完成一篇内容较为丰富的应试文章是不成问题的。没有作文材料,大多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无法激活昔日储存的沉睡的材料。  高考应试作文,少不了这么几个步骤:审题——立意——联想(发散思维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理想与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宽容豁达、坚韧顽强、包容他人、严格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人宠辱不惊、受挫不屈、临危不惧,为着理想和信念拼搏抗争,不达目的不止;所以,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动力源。如果把德育
怎样的语文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成长的?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和我的课堂。听了《春酒》一课,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一定具备以下特点:    一、立足文本、含英咀华,彰显语文魅力。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让学生在形成良好语感的同时,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
“误尽苍生是语文。”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备受争议,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追求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我们语文教师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盲从跟风、有的迷茫困惑,徘徊在教育理念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努力前行的方向。  近日,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上的《孔乙己》一课。黄老师平实拙朴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拘泥、生动而不煽
近年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指导性不强,课外阅读往往漫无目的,过于随意。学生或由于惰性,或由于不能内化运用,课外阅读往往收获甚微,因而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数理化上,也不愿意用来进行课外阅读。  针对这种现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外阅读更有序有趣有效,方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外阅读中来。  为此,我在教学中,做出了以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虽未明言,但观其“内容分析”部分对全文的段落概括,分明认定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对于这一说法,张光富先生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两个问题浅汉》(《中语参》2006年5期)和《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板书的商榷》(《语文报·教师版》97期)等文中提出了不同看法,而后者正是对本人发表在《语文报》的板书所作的回应。张先生认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只不
挂上洗好的衣物,我拍了拍前胸,然后叉着腰抬头仰望天空。  有几缕淡白纤细的云飘在空中,虽然不是“万里无云”,却也是艳阳天了。似乎有风,小到完全扬不起尘埃。这样的天气,衣物会干得快些。现在还不到十点,到下午三点前,衣物应该就能晾干吧。  搬到这个独立宅院已经四年了,每次晾衣物都感觉很方便。之前住在城中心的公寓里,最令人不满意的就是不能尽情洗涤衣物。倒不是没有晾衣物的地方,只是和现在的大阳台比起来,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上课的时候,我时常注视着老师的眼睛。从老师的眼睛里,我能看到老师的内心世界。  从老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严厉。课堂上,当你正在交头接耳或没有用心听讲时,老师的目光会紧紧地盯着你。记得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台上讲直角三角形定理,我却和同桌悄悄地说着话,数学老师便用眼睛紧紧地盯着我。当我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碰撞时,我心跳加速,羞愧不已。从老师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严厉。  从老师的眼睛里我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受损和脑组织损害的疾病,却会导致肺和呼吸道功能紊亂。若静躺着不动,心肺功能衰退,可诱发肺炎。因此,锻炼不仅能提高四肢的活动能力,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临床中,不少患者和家属对早期锻炼顾虑重重,特别是脑出血患者,担心早期活动会引起再出血。其实,康复锻炼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引起再出血。  推荐给脑卒中患者一套简单易学,能在家中操作的“弹力绳操”,既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