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坤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在无锡,自幼热爱绘画,对山水画尤感兴趣,十几岁时即和无锡另一位山水画大家秦古柳一起拜吴观岱为师学习绘画。
顾坤伯,字景峰。曾名顾乙,号二泉居士,早年在苏州工专艺徒班学建筑,得著名画家陈迦庵赏识和指授,毕业后在上海工务局工作。由于酷爱中国画,民国12年(1923年)考取上海美专,在名师潘天寿的教导下刻苦学习,民国14年(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至1949年先后任上海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教授,1927年在刘海粟、王一亭、高剑父、马公愚、朱屺瞻等前辈和校董的支持下,与无锡书家张天奇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学生遍布各地。1957年应潘天寿院长之聘进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主持创立山水画专业,先后与潘韵、朱恒、陆俨少、黄宾虹一起进行山水画教学十多年,精心耕耘,成就卓著,把毕生经历献给了教学事业。
顾坤伯擅长山水,青绿设色独具风格,传统功底扎实。早期广泛涉猎宋元明清诸家,尤对元、明诸家及清初四僧有深入研究。顾坤伯先生早期的画,以王鉴、王原祁的格调为多,苍浑中有清润,沉着中有洒脱,浅绛、小青为其所长,对沈石田的苍郁圆劲和龚半干的重墨重水,华滋嫣湿,尤多倾力。
据他的早年学生丁翔华说:“梁溪画家顾坤伯先生字景峰,吾师也。书法似北海(李邕),山水迈石谷(王翠),人物山阴(任伯年),花卉南田(恽寿平),淡逸醇厚,艺林翕服。”
中年,遍游祖国大好山河,对内蒙古、兴安岭、雁荡山、黄山、天台山、太湖、富春江等名山大川实地写生,他的写生作品,中西互用,融古通今,自出新意。表现出高超的写生技巧,对山川之美,通过画笔,经意或不经意地表现,将唐宋金碧山水的浓艳和元明浅绛山水的清淡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尤其他画的雁荡山,如《雁荡天柱峰》画得极为自然,笔墨线条刚中有柔,山石用小斧劈皴擦。不但见神韵,而且魅力无穷,气势不凡。龚贤在《画诀》中云: “皴法名甚多,惟披麻、豆辩、小斧劈为正经。”可知顾先生外师造化,既承吴门画派正脉又传龚半干之文脉而得心源。顾坤伯的晚年,独创新风,他的笔线坚实有力,犹如“锥画沙、屋漏痕”,这种剐柔并济的笔线,同他的书法相耀映。顾先生创焦墨法作画,以淡墨衬,使画面显示出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积墨、破墨的创造性使用,使作品更具现代感的新的视觉境界。
顾先生晚年的创作,以浑厚的传统作铺垫,同时离不开青年时期的积累和他不拘旧法、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中年时期外师造化,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并吸收西洋绘画技法而逐渐形成的心灵的升华,笔端表现出雄浑、华滋、清新爽利为一体的独特面貌,风格清雅俊逸,远离俗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顾坤伯绘事益精,其章法随意生发,变化自如,笔墨更富信手点染之趣,随意点染即变化无穷,超然物外,意境高远。正如程十发在《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一文中说: “顾老师的作品能独创新风,笔墨淋漓酣畅,构图的随意生发,把清雅俊逸之韵与雄奇浑厚之概融为体,真是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在高超的笔墨技法之外,使人感到 种美的崇高意境,意味无穷。”
1970年顾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逝世,他的艺术人生是短暂的,但他的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等形式的绘画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新中国的山水画大家和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家,他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他们当中有程十发、孔仲起、童中焘、曾密、姜宝林、徐家槐、金家骥、曹文驰、邵洛羊等等。正是桃李满天下,对先生油然而生仰慕之情。
顾坤伯,字景峰。曾名顾乙,号二泉居士,早年在苏州工专艺徒班学建筑,得著名画家陈迦庵赏识和指授,毕业后在上海工务局工作。由于酷爱中国画,民国12年(1923年)考取上海美专,在名师潘天寿的教导下刻苦学习,民国14年(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至1949年先后任上海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教授,1927年在刘海粟、王一亭、高剑父、马公愚、朱屺瞻等前辈和校董的支持下,与无锡书家张天奇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学生遍布各地。1957年应潘天寿院长之聘进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主持创立山水画专业,先后与潘韵、朱恒、陆俨少、黄宾虹一起进行山水画教学十多年,精心耕耘,成就卓著,把毕生经历献给了教学事业。
顾坤伯擅长山水,青绿设色独具风格,传统功底扎实。早期广泛涉猎宋元明清诸家,尤对元、明诸家及清初四僧有深入研究。顾坤伯先生早期的画,以王鉴、王原祁的格调为多,苍浑中有清润,沉着中有洒脱,浅绛、小青为其所长,对沈石田的苍郁圆劲和龚半干的重墨重水,华滋嫣湿,尤多倾力。
据他的早年学生丁翔华说:“梁溪画家顾坤伯先生字景峰,吾师也。书法似北海(李邕),山水迈石谷(王翠),人物山阴(任伯年),花卉南田(恽寿平),淡逸醇厚,艺林翕服。”
中年,遍游祖国大好山河,对内蒙古、兴安岭、雁荡山、黄山、天台山、太湖、富春江等名山大川实地写生,他的写生作品,中西互用,融古通今,自出新意。表现出高超的写生技巧,对山川之美,通过画笔,经意或不经意地表现,将唐宋金碧山水的浓艳和元明浅绛山水的清淡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尤其他画的雁荡山,如《雁荡天柱峰》画得极为自然,笔墨线条刚中有柔,山石用小斧劈皴擦。不但见神韵,而且魅力无穷,气势不凡。龚贤在《画诀》中云: “皴法名甚多,惟披麻、豆辩、小斧劈为正经。”可知顾先生外师造化,既承吴门画派正脉又传龚半干之文脉而得心源。顾坤伯的晚年,独创新风,他的笔线坚实有力,犹如“锥画沙、屋漏痕”,这种剐柔并济的笔线,同他的书法相耀映。顾先生创焦墨法作画,以淡墨衬,使画面显示出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积墨、破墨的创造性使用,使作品更具现代感的新的视觉境界。

顾先生晚年的创作,以浑厚的传统作铺垫,同时离不开青年时期的积累和他不拘旧法、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中年时期外师造化,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并吸收西洋绘画技法而逐渐形成的心灵的升华,笔端表现出雄浑、华滋、清新爽利为一体的独特面貌,风格清雅俊逸,远离俗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顾坤伯绘事益精,其章法随意生发,变化自如,笔墨更富信手点染之趣,随意点染即变化无穷,超然物外,意境高远。正如程十发在《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一文中说: “顾老师的作品能独创新风,笔墨淋漓酣畅,构图的随意生发,把清雅俊逸之韵与雄奇浑厚之概融为体,真是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在高超的笔墨技法之外,使人感到 种美的崇高意境,意味无穷。”
1970年顾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逝世,他的艺术人生是短暂的,但他的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等形式的绘画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新中国的山水画大家和新中国的美术教育家,他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他们当中有程十发、孔仲起、童中焘、曾密、姜宝林、徐家槐、金家骥、曹文驰、邵洛羊等等。正是桃李满天下,对先生油然而生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