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伊拉克:冷战对手之间的合作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2月,《底特律新闻报》刊登美军封锁伊—科边境的照片

  1990年秋季的一个夜晚,伊拉克北部山区,波兰援伊建筑公司的几辆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驶抵戒备森严的伊拉克边境检察站,交验证件后,顺利进入土耳其境内。伊拉克边防人员做梦也没想到,他们放行的这批人中,有6个人是伊拉克情报局追捕的美国特工,他们潜伏在伊拉克,获取了这个国家的重要军事和经济情报。这是海湾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一次秘密营救行动。更令人惊奇的是,策划、组织和实施这场出逃行动的竟是美国当时的对手、华约成员国波兰的情报机构。

向冷战对手求助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闪电般占领科威特,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的6名特工在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地区秘密侦察伊拉克军队的动向,获取了重要情报。由于来不及撤退,他们被阻滞在伊军占领区,只好设法混在躲避战火的外国人中,逃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随着局势日趋紧张,伊拉克开始拘捕西方人作为“肉盾”,试图阻止西方盟军的进攻。6名美国特工发现自己几乎成为瓮中之鳖,便终日东躲西藏,逃避伊拉克情报部门的追捕。他们的危急处境让时任中情局局长韦伯斯特如坐针毡,这件事很快也惊动了美国政府最高层。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几次召开会议,讨论营救他们的办法。
  8月底,中情局一名高官秘密飞抵波兰首都华沙,请求波兰情报局帮助营救这几名特工。据透露,美国政府最初求助于英国和法国,但遭到婉言拒绝,因为这两个国家也在为营救滞留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本国公民绞尽脑汁,无暇顾及其他。美国政府随后把目光转向波兰,因为波兰在伊拉克派驻有数千名建筑工人,波兰人在伊拉克境内的活动相对比较自由,而且不大会引起伊拉克当局的疑心。
  对于不速之客的到来,作为华约成员国的波兰并没有马上拒绝提供合作。波兰内务部长科兹洛夫斯基可以说是又惊又喜,最终同意参与这项行动。这是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微妙,华约组织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苏联也出现解体的迹象,波兰的外交政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科兹洛夫斯基后来回忆说:“我们的国家当时意识到,这对于我们与美国建立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与美国开展合作。”

精心准备


  科兹洛夫斯基立即从波兰情报局物色了一位军官,他曾与西方特工周旋20余年,是经验丰富的老牌特工。与此同时,波兰派驻伊拉克的情报人员设法找到了那6名美国人,安排他们躲进巴格达近郊的一处波兰工地。为防止夜长梦多,波兰情报局决定派这位军官带领几名训练有素的特工潜入伊拉克。他们到达巴格达后,立即会见了那些美国人。据那位波兰军官回忆:“我们见到美国特工的领头人,他面容憔悴,额头冒汗,显得疲惫不堪。我们告诉他,我们是波兰情报人员,是来营救他们的。其实,作为波兰情报人员向美国特工施以援手,我当时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波兰情报人员辗转找到当时与伊拉克关系不错的南斯拉夫大使馆,为落难的美国特工搞来了一批假护照。但是他们马上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美国人不懂波兰语,甚至读不出护照上的假名,这真是要命。于是他们只好规定,美国人在见到陌生人时尽量装聋作哑,以免露出破绽。接着,波兰情报人员开始观察巴格达附近的各个检查站,寻找逃往边界的安全路线。他们开着汽车在各条公路上转悠,不断换车,以便弄清什么车容易引起伊拉克情报机构的疑心,什么样的汽车牌照更容易通过哨卡的检查。

“守护神”再度出马


  波兰情报局认为,为保证营救行动万无一失,必须从波兰驻伊拉克建筑公司找到胆大心细的人帮忙。一位波兰工程师的传奇经历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位工程师当时四十几岁,是波兰一家建筑公司驻伊拉克分部的负责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他意识到伊拉克难免将遭遇一场战乱,于是志愿带领这个国家境内的外国工程人员撤离。
  1990年8月18日凌晨,这位工程师带领13辆汽车,护送430名越南人、菲律宾人、美国人、德国人和波兰人尝试出境前往约旦。车队在驶到特雷比勒边检站时受阻,边检站人声嘈杂,数百辆汽车挤在一起,喇叭声震耳欲聋。这位工程师看着混乱的状况,急得几乎要发疯。突然,他看见边界线的铁丝网上有一个口子,便急中生智,冒着被哨兵击毙的危险跑过去把口子生生拉大,然后带领他的车队从那个口子冲入了约旦境内——430人全部逃出生天,他也因此获誉“守护神”。最可贵的是,“守护神”又返回了伊拉克,尝试帮助更多的人逃出战区。
  于是,这位波兰工程师被波兰情报机构视为最合适的合作人选,他被召到波兰驻伊拉克大使馆。波兰情报局的军官开门见山地说:“有几位美国的重要人物被困在伊拉克,处境非常危险,您愿意掩护他们逃出去吗?”工程师迟疑片刻后,点头表示同意。
  几周后,一切准备就绪,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波兰军官通过密电把行动计划报告给波兰情报局。但是,在他们开始行动的前一分钟,波兰情报局急电命令暂缓行动。原来美国方面发现一个致命的漏洞:那6个美国人的假护照上没有伊拉克政府签发的出境签证。于是,波兰情报人员只能又花了几周的时间,搞到了出境签证。他们再次用密电报告美国,说准备于次日凌晨5时30分实施出逃计划。
  哪知道,凌晨5时,美国方面又回电“建议”暂缓行动。美国人提出,不希望那位波兰情报官员与美国人一起出逃,理由是他可能已经引起伊拉克情报部门的注意。但那位工程师坚持要与情报官员同行,以免由自己一人承担全部风险。最后,波兰人决定不理睬美国人的建议,按原计划行动。

“最好的朋友”


  天刚破晓,波兰援伊建筑公司的几辆汽车悄悄朝土耳其方向驶去,6名美国特工化装成劳工,混在车内的波兰人中。途中,那位工程师试图教美国人读护照上的波兰语名字,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工程师不禁暗暗叫苦:“如果路上碰到一个会讲波兰语的伊拉克人,那就完了。”要知道,伊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曾派出数千人到波兰和南斯拉夫留学。在伊拉克安全部队中,会听会讲波兰语的人不在少数。
  当车队行驶到摩苏尔市北面时,大家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在一个军方检查站,一名伊拉克军官走到车前检查车上人员的护照,他突然用标准的波兰语说:“能在这里见到最好的朋友,真是太荣幸啦!”那位工程师回忆说:“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紧张得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了出来。”他赶忙从车里钻出来,机敏地按照波兰风俗搂住那个伊拉克军官,在他的脸颊上吻了三下,然后与他热烈拥抱。他把那个军官从车边拉开,用波兰语互相寒暄,还故意夸他波兰话说得地道。然后,他主动把护照递过去说:“这是我们的护照,请检查吧。”那个军官挥挥手,客气地说:“不用看了。你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請上车吧。”
  接近伊拉克—土耳其边检站时,波兰情报官员拿出几瓶威士忌,递给美国人,要他们装成喝醉酒的样子。在伊拉克,经常可以看见酩酊大醉的东欧劳工,这样丝毫不会引起怀疑。他还再三叮嘱他们,经过检查站时一定要从容镇定地慢慢走,千万不要心急,以免露出马脚。但是,6个美国人刚越过边境,便发疯似地奔向迎候他们的波兰官员——他们知道,自己的性命终于保住了。
  这次营救行动最终取得成功,使波兰情报局声名鹊起。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情报机构都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
  编辑:姚志刚
其他文献
追溯“社区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美国艺术家苏珊·雷西提出的“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概念与社区公共艺术的着眼点十分类似。之所以称之为新类型,是为了与传统公共艺术形态加以区别。后者是放置在美术馆、博物馆之外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而前者是以公共议题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社群为基础、以社区为场所进行的艺术实践。这类作品注重实用性、在地性、民主性和参与性,常常以城市中的问题社区为着眼点,如贫民窟、种族
医保改革是近期民众关注的热点。在讨论个人账户统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医保信息互联互通这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医保总体上依然是市级统筹模式,省内各市之间不能互联互通,费用也不能相互迁转,各自为政给单位和个人造成很大不便。  只有医保信息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医保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才能解决跨区域就医垫资跑腿的麻烦,进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通共享。  为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提高基本医保参保
从全球第一把3D打印手枪,到第一把3D打印金属手枪,再到3D打印半自动步枪,仅一年多的时间可谓发展迅猛,伴生的危险也引起全世界热议。网上泛滥祸害无穷  2013年5月,25岁的美国大学生科迪·威尔逊试射了自己设计的史上第一把3D打印手枪,引起世界轰动。这款名叫“解放者”的枪支16块部件全采用塑料材质,只有撞针使用了金属。为了不违反美国《不可探测枪支法案》,另外还加上了一小片金属。他对自己的得意之作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馆内的明清染坊,继承着这一古老的印染工艺,南通也被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蓝印花布之乡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江南起源后流传至全国,曾衣被天下。今天要介绍的南通蓝印花布,全是凭借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曾用暗箱上的方孔来研究透视,后人在其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叫魔幻灯的幻灯机,将描绘故事画面的简约线条和梦幻般的人物形象投射到墙上。这再次证明,人们的童年经历是许多创造的源泉。因此,R
12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一片空地上醒来,他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此刻有一群人正在暗处窥探他们,他们成了被选中的猎物……  2020年3月上映的电影《猎逃生死战》(又名《猎捕》《狩猎》),是一部集合了动作、悬疑、罪案、政治等多种元素的影片。影片伊始,在一片森林空地上,来自美国不同州的12人被绑架至此。他们接连从昏迷中醒来,面面相觑、一头雾水。在他们身旁,一个空投箱里放置着各式武器。很快,暗袭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猝不及防。非常时期,“闭关”“自我隔离”成为这个春节无奈的选择,足不出户的时光难免使人心情郁闷,很多人只能选择无聊、发呆、做白日梦来打发突如其来的长假,但你可知,发发呆,做做白日梦,可能并非坏事。探索未知不无聊  “无聊”出现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完全把自己與无聊隔离开的人,也就是把自己与自己隔离开。缺乏自我意义,可能会导致不断陷入“寻求刺激-陷入无聊”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08.29—1704.10.28),英国著名哲学家,为其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启蒙哲学家,并被广泛形容为自由主义之父。人们通常把洛克、大卫·休谟和贝克莱主教一起称作“英国经验主义学者”。  洛克出生在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父母都是坚定的清教徒。父亲把他送到伦敦的威斯敏斯特中学,让他接受早期教育,当时他寄宿在学校。毕业后,他于1652年申请到了牛津基督教
圣昆廷监狱是美国加州年代最为久远的监狱,同时也是加州唯一一所可以对男性死刑犯执行死刑的监狱。圣昆廷监狱曾以关押臭名昭著的重刑犯而出名,如今又因其监狱篮球队著称。监狱篮球队是如何训练的?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监狱里成立篮球队有何意义?导演迈克尔·托拉吉安将镜头对准旧金山以北的圣昆廷,记录下监狱篮球队的日常点滴,制作成纪录片《圣昆廷监狱篮球队》,并找来当今NBA巨星凯文·杜兰特担当制片人。让我们跟随
毕业季的来临意味着广大毕业生进入了紧张的求职季。今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就业情势更加严峻。一些不法中介或黑心公司往往利用毕业生们急于求职的迫切心理,设置了种种陷阱。以下总结了市场上常见的陷阱与骗局,为求职者们提个醒支个招,帮助大家规避风险并能找到合适的职位。六类常见的求职陷阱▲ 假招聘,真培训  其实这一伎俩已经屡被媒体曝光,不是什么新鲜的骗局了,比如2018年5月央视就报道过某高校毕业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