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班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的懂分享、讲礼貌,有的则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同时小班年龄段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好模仿,模仿得好,对他们的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模仿不当,则会加速一些不良习惯的滋生。笔者在小班带班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与小班孩子交往的经验以及一些做法,试图通过形象的故事、教师的表率、音乐的渗透以及家校的有效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常规;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14-1
一、问题的提出
刚进小班的孩子,一个个不是哭闹,就是在班级中随意走动,有的则不会自己吃饭,睡觉还需要陪睡,有的集体活动时专注力不长,容易被外界环境分散注意力。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点组建在一起,如各项行为习惯良好,班级常规自然也轻松省心,但如果行为习惯有诸多偏差,这也为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问题,这就使得小班的常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二、小班常规管理中的几点尝试
1.趣味故事,让常规要求更具体。
小班一开学虽然孩子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发现每当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便格外安静,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意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倾听故事,有的能力强的孩子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给予积极的互动。因此我们时常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来向孩子展示,让他们了解各项常规的要求和具体表现。比如在孩子交往养成中,我们选择了故事《好看的尾巴》,它讲述了一个小鸡向大家借尾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重复性的语言,如:“你能借我一条尾巴吗?”让孩子尝试重复这类句式,潜移默化地学习着向别人借东西时的礼貌用语。礼貌用语的使用,使得班级中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更和谐,减少争抢玩具等矛盾,为良好的常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午餐常规培养方面,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也收集了一些形象的故事,如《小熊吃饭啦》《漏嘴巴的大公鸡》《红狐狸请客》等故事,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现了吃饭挑食、讲话以及汤泡饭的不良后果,并且在倾听故事的时候,孩子们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发现小动物的优缺点,潜移默化地衡量自己的午餐行为。
有趣、生动的故事的较为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使得老师的教导不再刻板、无聊,而从一个个小故事入手,形象地再现了孩子的生活片段,并在童趣盎然的卡通情节中具化常规要求,帮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为常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静制动,让常规管理更有效。
小班孩子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然而由于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基于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用自己文明的行为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如在引导孩子小声交谈时,我们便以身作则,以静制动的方法在小班常规管理中的作用非常显著。笔者会在开展活动之前,先小声地提出一些要求,营造一个神秘的氛围,同时要求在先,孩子做起来也有规可依。老师小声说,孩子们也便听得更加仔细了,也会小声的应答。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平日里爱讲悄悄话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再说了。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笔者也会不吝啬地送去大拇指,表扬孩子:“听得真仔细,老师这么轻,你也能听到,本领真大!”这样夸张式地表扬在小班孩子身上,效果尤为有效。同时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老师小声说话了,其实也调动了孩子想听的积极性,孩子愿意听了,自然教室也就安静了,老师的常规管理也就不再靠大嗓门来解决了,以静制动让常规教育变得更加有效了。
3.融合音乐,让常规管理更有序。
在带班过程中发现,在两个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孩子的常规容易松散,原本安静的教室总会在过渡环节时还得花更多的时间来再次抓常规。因此我们巧用音乐来提示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如班级中一共有6个小组,在学期初选择三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孩子约定好每两组用同一个音乐。在上厕所、吃饭前、或者拿取材料这些过渡环节中,老师只要弹奏相应的歌曲,那么对应的小组就先去完成任务。其他幼儿则坐在椅子上唱歌,跟随音乐做动作等。弹奏第二首曲子时,那么则相应其他小组的孩子去。
这样一来,老师省了许多啰嗦的过渡语,并且听到相应歌曲时孩子也能较自觉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他孩子则安静地坐在座子上唱歌,避免无所事事的现象,同时上完厕所或拿好材料的孩子,也能坐在座位上跟着歌曲唱起来,减少了等待时间,在过渡环节时孩子的讲话现象也少了许多。
4.家园互动,让常规管理收扎实。
在这学期与班中家长的互动中,让笔者深刻意识到幼儿良好的常规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但是面对班中41个孩子的家长,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家长,需要我们在向他们反映孩子的问题以及提高家长的教养意识上下功夫。比如我们班萌萌在生活习惯不爱午睡,喜欢赤脚站在地上。因此接下来与妈妈沟通中,笔者从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如实反映孩子的情况,妈妈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对老师的态度也一下子热情了许多,主动来询问如何解决,这时候笔者提出一些建议让妈妈在家也关注孩子某一习惯的养成。再如班中的弘羽特别以自我为中心,而每天奶奶送来园时他们再见的方式也很特别,祖孙两总是一边喊着“坏好婆坏好婆,耶!”一边相互击掌,奶奶也乐在其中。可是他的这些教养方式使得弘羽在班中与他人交往,甚至与老师互动中都带来很大的问题。但对于缺乏教育信息的奶奶来说,向她传递专业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太复杂了,而直观的教育行为或许就更有效了。因此每当奶奶送弘羽来园时,还没等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说再见时,笔者便会主动和弘羽打招呼,并礼貌地和奶奶再见,并鼓励弘羽也学着老师的方式礼貌地和奶奶说再见,在潜移默化中让奶奶看到孩子的进步,从而改变奶奶的教养意识。现在的弘羽在班中和同伴交往中也更加礼貌了,还时常会主动把自己的裤子借给别人穿,减少了争抢、哭闹的现象。
关键词:常规;小班;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14-1
一、问题的提出
刚进小班的孩子,一个个不是哭闹,就是在班级中随意走动,有的则不会自己吃饭,睡觉还需要陪睡,有的集体活动时专注力不长,容易被外界环境分散注意力。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点组建在一起,如各项行为习惯良好,班级常规自然也轻松省心,但如果行为习惯有诸多偏差,这也为班级管理带来许多问题,这就使得小班的常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二、小班常规管理中的几点尝试
1.趣味故事,让常规要求更具体。
小班一开学虽然孩子出现自由散漫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发现每当讲故事的时候,他们便格外安静,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意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倾听故事,有的能力强的孩子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会给予积极的互动。因此我们时常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来向孩子展示,让他们了解各项常规的要求和具体表现。比如在孩子交往养成中,我们选择了故事《好看的尾巴》,它讲述了一个小鸡向大家借尾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重复性的语言,如:“你能借我一条尾巴吗?”让孩子尝试重复这类句式,潜移默化地学习着向别人借东西时的礼貌用语。礼貌用语的使用,使得班级中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更和谐,减少争抢玩具等矛盾,为良好的常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午餐常规培养方面,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习惯也收集了一些形象的故事,如《小熊吃饭啦》《漏嘴巴的大公鸡》《红狐狸请客》等故事,形象地向孩子们展现了吃饭挑食、讲话以及汤泡饭的不良后果,并且在倾听故事的时候,孩子们能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发现小动物的优缺点,潜移默化地衡量自己的午餐行为。
有趣、生动的故事的较为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使得老师的教导不再刻板、无聊,而从一个个小故事入手,形象地再现了孩子的生活片段,并在童趣盎然的卡通情节中具化常规要求,帮助孩子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为常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静制动,让常规管理更有效。
小班孩子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然而由于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基于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老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用自己文明的行为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如在引导孩子小声交谈时,我们便以身作则,以静制动的方法在小班常规管理中的作用非常显著。笔者会在开展活动之前,先小声地提出一些要求,营造一个神秘的氛围,同时要求在先,孩子做起来也有规可依。老师小声说,孩子们也便听得更加仔细了,也会小声的应答。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平日里爱讲悄悄话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再说了。当孩子有了好的表现,笔者也会不吝啬地送去大拇指,表扬孩子:“听得真仔细,老师这么轻,你也能听到,本领真大!”这样夸张式地表扬在小班孩子身上,效果尤为有效。同时也为其他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老师小声说话了,其实也调动了孩子想听的积极性,孩子愿意听了,自然教室也就安静了,老师的常规管理也就不再靠大嗓门来解决了,以静制动让常规教育变得更加有效了。
3.融合音乐,让常规管理更有序。
在带班过程中发现,在两个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孩子的常规容易松散,原本安静的教室总会在过渡环节时还得花更多的时间来再次抓常规。因此我们巧用音乐来提示孩子接下来要做什么。如班级中一共有6个小组,在学期初选择三首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孩子约定好每两组用同一个音乐。在上厕所、吃饭前、或者拿取材料这些过渡环节中,老师只要弹奏相应的歌曲,那么对应的小组就先去完成任务。其他幼儿则坐在椅子上唱歌,跟随音乐做动作等。弹奏第二首曲子时,那么则相应其他小组的孩子去。
这样一来,老师省了许多啰嗦的过渡语,并且听到相应歌曲时孩子也能较自觉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他孩子则安静地坐在座子上唱歌,避免无所事事的现象,同时上完厕所或拿好材料的孩子,也能坐在座位上跟着歌曲唱起来,减少了等待时间,在过渡环节时孩子的讲话现象也少了许多。
4.家园互动,让常规管理收扎实。
在这学期与班中家长的互动中,让笔者深刻意识到幼儿良好的常规行为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但是面对班中41个孩子的家长,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家长,需要我们在向他们反映孩子的问题以及提高家长的教养意识上下功夫。比如我们班萌萌在生活习惯不爱午睡,喜欢赤脚站在地上。因此接下来与妈妈沟通中,笔者从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如实反映孩子的情况,妈妈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对老师的态度也一下子热情了许多,主动来询问如何解决,这时候笔者提出一些建议让妈妈在家也关注孩子某一习惯的养成。再如班中的弘羽特别以自我为中心,而每天奶奶送来园时他们再见的方式也很特别,祖孙两总是一边喊着“坏好婆坏好婆,耶!”一边相互击掌,奶奶也乐在其中。可是他的这些教养方式使得弘羽在班中与他人交往,甚至与老师互动中都带来很大的问题。但对于缺乏教育信息的奶奶来说,向她传递专业的教育理念无疑是太复杂了,而直观的教育行为或许就更有效了。因此每当奶奶送弘羽来园时,还没等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说再见时,笔者便会主动和弘羽打招呼,并礼貌地和奶奶再见,并鼓励弘羽也学着老师的方式礼貌地和奶奶说再见,在潜移默化中让奶奶看到孩子的进步,从而改变奶奶的教养意识。现在的弘羽在班中和同伴交往中也更加礼貌了,还时常会主动把自己的裤子借给别人穿,减少了争抢、哭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