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风景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自古被中华民族尊崇,有“稳如泰山”之喻和“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作为五岳之首,泰山雄伟高大、气势磅礴、风光旖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泰山上有历史遗留的大量人文景观,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的帝王封禅祭祀,道教佛教的传播,文人墨客黎民百姓的朝拜,使泰山不仅有雄伟壮丽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成为一座具有美学、科学和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名山。据统计,泰山有历代碑碣1239块,摩崖石刻1277处,最著名的有上期提到的秦《泰山石刻》残石、汉《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南北朝《经石峪金刚经》、唐《双束碑》等,还有唐《纪泰山铭》、宋《青帝碑》、元《天门铭》、明《洪武碑》、清《摩崖碑》等,内容丰富,千变万化,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
  登泰山,拾级而上,一路可见石上题刻,在岱顶东岳庙后的大观峰上,更是摩崖林立,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唐摩崖了,唐摩崖即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摩崖。它金碧辉煌,见证了泰山历史的厚重与博大,今天让我们来好好鉴赏一下这块著名的《纪泰山铭》吧。
  这块碑刻与古代帝王对泰山的封禅祭祀有关。帝王巡游封禅泰山始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便志得意满地在泰山举行封禅,并留下了著名的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此后汉武帝刘彻、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均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最后一位举行过泰山封禅大典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纪泰山铭》便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的遗物。
  李隆基(685-762年),是女皇武则天的嫡孙,初登皇位的他勇于纳谏,任用贤能,体察民情,开创了“开元盛世”。开元十三年( 725 年)玄宗率领文武百官从洛阳抵泰山封禅,封泰山神为“天齐王”。这里还要说个故事:传说玄宗封禅前,曾委托丞相张说先行。按照旧例,随帝王封禅者可官升一级。张说趁机携女婿郑镒前往。郑镒本九品小吏,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升至五品,宫廷上下议论纷纷。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改变了官服颜色,召问其故,玄宗身边人答 :“此乃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玄宗亦心照不宣。此后,便有人称老丈人为“泰山”。
  第二年,为纪念封禅盛事,唐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并刻于岱顶,《纪泰山铭》碑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宏大气派;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并颂扬天下太平、民富国强;第四段是李隆基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进一步表明“朕惟宝行三德,曰慈、俭、谦”和“至诚动天,福我万姓”的精神,反映了唐玄宗开元前期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当然,李隆基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话去做,“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致有安 ( 禄山 )、史 ( 思明 ) 之乱。从此,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一蹶不振,《纪泰山铭》也成了对玄宗其人的绝妙讽刺。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此发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长叹。
  《旧唐书》载,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声势浩大,山呼万岁,震动天地,并磨石壁刻金字。这一摩崖也成了历代帝王刻石之最。《纪泰山铭》摩崖高13米,宽5.3米,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刻石,碑文24行,行51字,共刻1000多字。碑额高4米,题“纪泰山铭”2行4字,碑文字25厘米见方,其摩崖形制端正,气势雄伟,后人题“天下大观”4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被称为“大观峰”,《纪泰山铭》气象非凡,宏丽之极,有皇家气派,据《泰山图志》记载,唐摩崖“旧填金泥,元时错落,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外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这说明在元朝以前就已贴金,后来脱落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泰山管委会重新贴金。
  唐代皇帝多善书法,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书法精妙,玄宗李隆基也不例外。史书记载他工文词,有较深的书法艺术造诣,《新唐书》《旧唐书》都讲他“善八分书”。《纪泰山铭》正文是以隋唐流行的“八分书体”书写的隶书,标题及文末年款为楷书,楷隶兼优,以隶尤甚,在传世为数不多的唐隶中应属佼佼者。李隆基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人物,除刻于泰山之上的《纪泰山铭》,还有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他的隶书,结体严谨规矩,端正大方;章法整饬,行列有序;笔法严谨,左规右矩;结体茂密,气象博大,不乏盛唐高贵华丽气度;用笔多藏锋圆笔,含蓄厚重;字形舒展,呈现外拓之势。
  《纪泰山铭》等泰山摩崖石刻见证了古代帝王封禅、祭祀等活动,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书法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其他文献
①金文的“辨”字,左右部件都是“辛”,“辛”的字形好像装在木柄上端的刺刀 ,表示有罪之人。所以“辨”字中的两个“辛”,就表示涉及案件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中间的“人”指法官,表示升堂后原告、被告分立两侧,法官坐在中堂,听取双方的陈述,根据事实作出判断。  ②篆文“辨”承续了金文字形,但却误将中间的“人”写成弯柄形的“刀”。 所以《说文解字》中这样注解:“辨,判也。从刀辡(biàn)声。”  ③④隶
期刊
我们都还记得这样的情景:小时候没有空调,夏夜就躺在室外竹床上纳凉,数夜空里的星星,奶奶摇着扇子说着久远的故事。扇子是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在酷暑之时,一扇在手,取风纳凉,因此扇子被称为“摇风、凉风”,在古代又有“凉友”的美称。“文不离扇,武不离刀。”文人士大夫喜欢持扇指点江山,谈古论今,更添几分儒雅气息,诸葛亮、周瑜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形象深入人心。  扇子大体起源于商代,最初的扇子是
期刊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使开发安全高效、清洁可再生的电化学储能系统(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设计和制备高比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极材料新体系尤为关键。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简称MOF)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稳定性、结构多样、孔道可调、富含金属离子和含碳有机配体等优点的三维多孔材料。尽管大多数未经修饰的MOF导电性比较差,但MOF具有可调的组成及拓扑结构,并且通常包含刚柔结合的框架,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其电导率。近年来,MOF被认为是
①篆文“瓦”字,像两片一凹一凸相互勾连的泥片。古人在瓦窑烧制拱形泥片,遮盖屋顶时,将泥片一列凹、一列拱反向安装,于是每两列凹瓦之间就都有一列拱瓦加以扣盖,最终连成严整的瓦顶,下雨时,雨水被瓦顶遮挡,且通过凹列的瓦沟流向屋檐。  ②人们常说“秦砖汉瓦”,汉代是“瓦”的工艺鼎盛时期,隶书的“瓦”字似乎也比篆文的“瓦”字精致了许多。  ③④楷书“瓦”字,一笔直,一笔弯,笔画清晰、有力。  陶瓦大约是在公
期刊
期刊
期刊
同学此作,看得出学习颜真卿楷书,且有一定功力,趣味在《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之间。章法和谐,气息流畅,用笔轻松自然。落款用的行书,一幅作品,两种书体。在学习中知道涉猎不同书体,汲取营养,甚好。  不足之处:单字从结构的合理,用笔的到位来说,还不够精准。整体章法上,款字可稍上提一些,补一点“录”字上的空白。在用字上,“夸”应作繁体“誇”,“只”应作“衹”。由于现今通用的简化字与古人所用的字有不少区别
期刊
夏季,冬天住在哪里  〔苏联〕瓦采吉斯  夏季,冬天就钻进了衣橱,  爬上了衣架。  皮帽、绒衫,卫生衣,  还有手套和它们在一起。  夏季,冬天就躲进了贮藏室,  那里,它和滑冰鞋,  雪橇、滑雪板,  安静地睡在一堆。  夏季,它住进冷饮店,  和它作伴的有冰糕,  还有巧克力冰淇淋。  等到雪花又飞,  冬天抖抖身子,  从衣橱里走出来,  于是夏天躲进贮藏室。  夏季会不会躲在冷饮店?  
期刊
开始本期的博物馆寻踪之前,有个小问题考考同学,你知道“学富五车”的意思吗?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就是一个人有很多书,装了满满五车呢。形容人学问渊博。”慢着慢着,你脑海里的五车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所看的纸质书?如果是的话,那你可就错了,这车里装的可都是竹木简牍。这也和本期的主题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去长沙简牍博物馆看看吧!  简牍 “大本营”  从上古结绳记事,再到甲骨、金鼎、竹木、绢帛,以及纸张,
期刊
我们学习书法,研究法帖,常常只留意笔墨,而多忽略内容的至情至味,细想颇为遗憾。今天,让我们从我国古代名家论佳肴美酒的法帖中,挑选几味,带领大家一同缘情循“味”,品赏几件“舌尖”上的书法经典之作——  《奉橘帖》  作者:王羲之 东晋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大意:奉送上橘子三百个。由于还未到霜降,没能多采摘。  《送梨帖》  作者:王献之 东晋  释文:今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