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来源 :天津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日前已经颁布。2018年秋季启用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4册教材的编写框架和选文意向已经向大众公布。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标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
  语文新课标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深入学习研讨。原课标“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四部经典需整本阅读,提高了学习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途径。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量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理论与课堂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结合到语文课堂当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吟咏诵读,走进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里的内容是精心选择和编排而成的,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兼顾了文学作品的质与美,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课本中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把讲课的重心转移到传统文化观念、文章的文学底蕴以及文化教育上来。比如讲到韩愈的《师说》,可以从《师说》中提出的疑问入手,提炼出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学生从师求学的原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司马迁的《鸿门宴》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各个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的介绍,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内在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课堂上,通过吟咏诵读,营造出极富诗意的课堂。熟读成诵之后,文章的内容、诗中的精华自然可以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的积累。吟咏诵读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最重要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古人读书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忘乎所以,因为进入了诗歌文章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中,亲身体会之后才能有所感悟。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强化“吟咏诵读”这个环节,师生充满激情地诵读,诠释对文本的理解,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小溪潺潺;时而熊咆龙吟,时而幽咽泉流……这样诵读课文,使全体师生沐浴在语文的魅力之中,引领学生走进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留心身边的傳统,通过语文活动,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中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传统节日文化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这与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契合。在中秋节,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相关的传说,交流中秋节的习俗,同时回顾古人诗歌中表现中秋、月亮的诗句,同学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被调动起来,背诵了几十首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典诗词。
  三、强化大语文观念,通过开阔眼界,积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单单依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化的魅力,也不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眼界。对此,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介绍他们平时阅读的书目,以充实学生的课外知识,以其为带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课文内容在课外进行延伸,让学生延展阅读传统文化。比如京杭大运河,祖国各地的民居,让学生比较它们与自己所见过的其他地方建筑的差异,这样就能很直观地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
  信息时代在不断飞速发展,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教师一定要先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把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们明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珍贵且有意思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喜欢上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去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提升自我爱国意识,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因为在高中教育教学阶段,地理教学不仅具有宽泛的学科内容,图文并茂,导致高中地理教学对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求越来越高,从而需要运用强大的教学资源库支持高中地理教学。而且随着不断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教育方面。所以在互联网视域下,更利于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大幅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随着我国
表达是思维的整理与外显,比单一的思考更有价值,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课堂上的有效表达能让教师了解学情,调整引导策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得以实现,从而让课堂思考由个人的单打独斗,走向丰富多彩的合作交流。  纵观目前我们的课堂,过多重视了学生的听,而忽视了学生的说。课堂上学生表达被动、表达不完整、表达逻辑性差等,因此,数学课堂学生表达力提升,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是课改的重要试验田,更是学生未来学习成长最重要的一步。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育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被赋予了重要责任,各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