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充分体现了它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我们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历史就是解释。
按照历史解释的模式,笔者把本节课的内容作如下梳理:
通过横向的梳理,让学生理解本课的主干知识和本课的设计逻辑,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模式。这样梳理既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一、历史解释的释义
徐蓝教授这样给历史解释下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词应该是解释。张耕华教授把解释归纳成三项:“一是说明缘由,分析原因;二是,说明词语含义,如字句、词组的释义、翻译等;三是对事物的评论和诠释。”[2]
(一)说明缘由,分析原因
在解决一些历史问题中,第一步就应该思考为什么,所以明白缘由,追寻原因始终是历史解释的应有之义。
本课在导入中使用城市这个词进行导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城市连称。
材料一:春秋战国,每个城邑中心都由官方设立一个市场区,四周有墙,三面设门,政府派出官员进行管理,周代设有“司市”一职。
——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都城这类大城中 ,一日三市,各有主要入市者:“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周礼·地官· 司市 》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知道市由政府管理(材料一),市在城中(材料二),根据以上两点可知是依赖于而存在。进而告诉学生:“筑城以卫君”,城即政治中心。接着追问:市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对概念的解读。
(二)说明词义,进行解读
出示材料:
材料一: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冂。
师:“之”什么意思?
生:到。
师:说明市有什么特点?
生:有场所。
师:“冂”像什么?
生:一个场所。
师:也说明了什么?
生:市是有空间范围的。
通过对于市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市是有空间范围的限定的。有了对市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解之后,对市的理解还是不全面的,于是我们又给出一段史料: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通过这段史料的补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早期的市不仅有空间限制而且有时间限制。
(三)评论事物,诠释理解
为了理解宋朝市的发展,课本上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但是这些对于理解宋朝市的发展还是不够完备。
在讲解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灯箱的广告、送快递的小哥等。
通过对于宋朝脚店的展示,同现在一些元素的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宋朝的市的发展,来进一步理解、诠释宋朝的市的发展,不仅仅如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关注《清明上河图》,去参悟宋朝市的发展的密码。
二、历史解释的模式
历史解释既包括史料解释也包括史事解释。史料解释主要是对于历史史料的翻译和解读。史事解释主要是利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历史史实。鉴于本课的史料基本以翻译古文为主,所以在这里不做解读,仅从史实解释的角度来分析。
(一)普遍假设
张耕华教授把这种普遍假设解读为:
“(1)似定律的全称陈述(解释项);(2)有关初始条件的特殊陈述;(3)阐明具体史事的特殊称谓(被解释项)”[3]
简而言之,就是用普遍假设来解释某个史事。在讲解市的发展的前半段中(唐以前),我们通过对早期市的解读发现市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对于唐朝市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唐朝的市是这样的: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唐大历十四年(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旅舍)店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楼阁临市人家,勒百日内毁拆。”
——《全唐文》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会要》
商贾带进两市的所有物品。都先要经过市场管理机构的评定,分为上中下等规定价格,然方可出售。
——整編自《唐六典》
课本上关于市讲到汉代有场所、管理严,南北朝草市尉(有管理),唐朝既有时空限制又有严格管理(上面材料可得),根据普遍假设可以知道从秦到唐既有时空限制又有严格管理。
(二)合理解释
威廉·德雷认为:“历史学家的职责并不是要去发现普遍规律,而是要解释具体的历史事件;他们所寻求的是足以解释某一历史事件的充分条件,而并非是证明其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如果你能从‘前件’充分说明‘后件’的出现,那么你就对历史作出了‘合理的解释’。”[4]
在讲到草市尉时,我们可以根据草市尉做如下合理的解释:
合理解释1:尉,通过已知推未知,我们学过太尉、郡尉,知道尉是管理军事的,那么草市尉是有军权的。
合理解释2:为什么草市要用尉呢?极有可能是因为草市不安全。唐代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证实了草市的不安全。
合理解释3:草市为什么不安全?通过和官市的对比,我们知道,草市在城外,在偏远地区。
通过合理解释的方式,我们推断出三点合理的关于草市的概况。 三、历史解释的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就史料的形式而言也多种多样,如:文献、实物等。
(一)从类别上看
在本课中我使用了文献史料,如《易经》、《说文解字》、《韩非子》、《睡虎地秦墓竹简》、《唐六典》、《唐会要》、《唐两京城坊者》、《宋会要辑稿》、《梦粱录》、《中国商业简史》、《清明上河图》等,从实物史料的角度,使用了东汉画像砖和陶器。
(二)從形式上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用很多方式去理解历史,最常见的有三种:文字、图表、图文并茂。
1. 以文证史
引用古文来证实,如:
(宋太祖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梦粱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通过这三则史料的引用,非常直观的看到宋朝市的发展概况。
2. 以图证实
利用画像砖来说明汉代的市,发现汉代的市有墙有门,中间是亭楼,清晰又直观地观察汉代的市。
利用地图来说明唐代的市,可以看出唐代的市还有时空限制。
通过绘画来看南北朝的市,可以发现南北朝的草市,既无门墙也无亭楼。
不管形式是怎样的,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理解历史知识。
3. 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
利用清明上河图和李玉刚的演唱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宋代市的变化,在播放的过程中:
通过动态清明上河图的播演看出: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通过对歌词中“小酌几杯却有醉意”看出:已有饮食服务设施。
虽然方式是众所周知,只要用好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历史解释的反思
对于历史解读的理解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史料的来源,二是史料的解读,三是史事的诠释。
史料的来源问题,如果这段史料本身来源不明或者模棱两可,那么就意味着,用这段史料论证或者说明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史料的个数问题,如果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到底几则史料才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鉴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和高中历史老师的精力有限,多次出现用一段史料论证一个问题的状况。
史料的解读问题,有很多史料带着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近代以来知名的历史学者也比较多,出现了对一个问题的很多种解读,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其中缘由,纠葛颇多,理不清,道不明,怎么样进行历史史料的解读更为精确。
史事的诠释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更为复杂、诡异,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防不胜防,剪不断,理还乱。让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去在数以万计的今人解读中选择、分析、应用也只能是乱中更乱。
这里面纠结的问题,远比语言所能表诉的更多,更为复杂,对于一个高中历史教育的工作者来说,难度尤为大。我们只能试着去做一些可以做的尝试。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页。
[2][3][4]张耕华:《释“历史解释”》,《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9期。
按照历史解释的模式,笔者把本节课的内容作如下梳理:
通过横向的梳理,让学生理解本课的主干知识和本课的设计逻辑,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模式。这样梳理既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解释。
一、历史解释的释义
徐蓝教授这样给历史解释下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词应该是解释。张耕华教授把解释归纳成三项:“一是说明缘由,分析原因;二是,说明词语含义,如字句、词组的释义、翻译等;三是对事物的评论和诠释。”[2]
(一)说明缘由,分析原因
在解决一些历史问题中,第一步就应该思考为什么,所以明白缘由,追寻原因始终是历史解释的应有之义。
本课在导入中使用城市这个词进行导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城市连称。
材料一:春秋战国,每个城邑中心都由官方设立一个市场区,四周有墙,三面设门,政府派出官员进行管理,周代设有“司市”一职。
——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都城这类大城中 ,一日三市,各有主要入市者:“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周礼·地官· 司市 》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知道市由政府管理(材料一),市在城中(材料二),根据以上两点可知是依赖于而存在。进而告诉学生:“筑城以卫君”,城即政治中心。接着追问:市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对概念的解读。
(二)说明词义,进行解读
出示材料:
材料一:买卖所之也。市有垣,从冂。
师:“之”什么意思?
生:到。
师:说明市有什么特点?
生:有场所。
师:“冂”像什么?
生:一个场所。
师:也说明了什么?
生:市是有空间范围的。
通过对于市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市是有空间范围的限定的。有了对市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解之后,对市的理解还是不全面的,于是我们又给出一段史料: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通过这段史料的补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早期的市不仅有空间限制而且有时间限制。
(三)评论事物,诠释理解
为了理解宋朝市的发展,课本上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但是这些对于理解宋朝市的发展还是不够完备。
在讲解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灯箱的广告、送快递的小哥等。
通过对于宋朝脚店的展示,同现在一些元素的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宋朝的市的发展,来进一步理解、诠释宋朝的市的发展,不仅仅如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关注《清明上河图》,去参悟宋朝市的发展的密码。
二、历史解释的模式
历史解释既包括史料解释也包括史事解释。史料解释主要是对于历史史料的翻译和解读。史事解释主要是利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历史史实。鉴于本课的史料基本以翻译古文为主,所以在这里不做解读,仅从史实解释的角度来分析。
(一)普遍假设
张耕华教授把这种普遍假设解读为:
“(1)似定律的全称陈述(解释项);(2)有关初始条件的特殊陈述;(3)阐明具体史事的特殊称谓(被解释项)”[3]
简而言之,就是用普遍假设来解释某个史事。在讲解市的发展的前半段中(唐以前),我们通过对早期市的解读发现市是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对于唐朝市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唐朝的市是这样的: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唐大历十四年(780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旅舍)店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楼阁临市人家,勒百日内毁拆。”
——《全唐文》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会要》
商贾带进两市的所有物品。都先要经过市场管理机构的评定,分为上中下等规定价格,然方可出售。
——整編自《唐六典》
课本上关于市讲到汉代有场所、管理严,南北朝草市尉(有管理),唐朝既有时空限制又有严格管理(上面材料可得),根据普遍假设可以知道从秦到唐既有时空限制又有严格管理。
(二)合理解释
威廉·德雷认为:“历史学家的职责并不是要去发现普遍规律,而是要解释具体的历史事件;他们所寻求的是足以解释某一历史事件的充分条件,而并非是证明其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如果你能从‘前件’充分说明‘后件’的出现,那么你就对历史作出了‘合理的解释’。”[4]
在讲到草市尉时,我们可以根据草市尉做如下合理的解释:
合理解释1:尉,通过已知推未知,我们学过太尉、郡尉,知道尉是管理军事的,那么草市尉是有军权的。
合理解释2:为什么草市要用尉呢?极有可能是因为草市不安全。唐代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证实了草市的不安全。
合理解释3:草市为什么不安全?通过和官市的对比,我们知道,草市在城外,在偏远地区。
通过合理解释的方式,我们推断出三点合理的关于草市的概况。 三、历史解释的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就史料的形式而言也多种多样,如:文献、实物等。
(一)从类别上看
在本课中我使用了文献史料,如《易经》、《说文解字》、《韩非子》、《睡虎地秦墓竹简》、《唐六典》、《唐会要》、《唐两京城坊者》、《宋会要辑稿》、《梦粱录》、《中国商业简史》、《清明上河图》等,从实物史料的角度,使用了东汉画像砖和陶器。
(二)從形式上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用很多方式去理解历史,最常见的有三种:文字、图表、图文并茂。
1. 以文证史
引用古文来证实,如:
(宋太祖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梦粱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通过这三则史料的引用,非常直观的看到宋朝市的发展概况。
2. 以图证实
利用画像砖来说明汉代的市,发现汉代的市有墙有门,中间是亭楼,清晰又直观地观察汉代的市。
利用地图来说明唐代的市,可以看出唐代的市还有时空限制。
通过绘画来看南北朝的市,可以发现南北朝的草市,既无门墙也无亭楼。
不管形式是怎样的,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有效理解历史知识。
3. 图文并茂
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
利用清明上河图和李玉刚的演唱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宋代市的变化,在播放的过程中:
通过动态清明上河图的播演看出: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通过对歌词中“小酌几杯却有醉意”看出:已有饮食服务设施。
虽然方式是众所周知,只要用好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历史解释的反思
对于历史解读的理解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史料的来源,二是史料的解读,三是史事的诠释。
史料的来源问题,如果这段史料本身来源不明或者模棱两可,那么就意味着,用这段史料论证或者说明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史料的个数问题,如果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到底几则史料才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鉴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和高中历史老师的精力有限,多次出现用一段史料论证一个问题的状况。
史料的解读问题,有很多史料带着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近代以来知名的历史学者也比较多,出现了对一个问题的很多种解读,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其中缘由,纠葛颇多,理不清,道不明,怎么样进行历史史料的解读更为精确。
史事的诠释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更为复杂、诡异,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防不胜防,剪不断,理还乱。让一个高中历史老师去在数以万计的今人解读中选择、分析、应用也只能是乱中更乱。
这里面纠结的问题,远比语言所能表诉的更多,更为复杂,对于一个高中历史教育的工作者来说,难度尤为大。我们只能试着去做一些可以做的尝试。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页。
[2][3][4]张耕华:《释“历史解释”》,《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