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技术在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步态分析技术在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3月至11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7例单侧髌骨骨折患者,男23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1.4岁;左膝12例,右膝15例.骨折AO/OTA分型:C1型13例,C2型9例,C3型5例.术后3个月按照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评分满意组和评分不满意组;并应用Footscan步态分析系统测量足底压力峰值总和及第1~5跖骨区、足跟内侧区、足跟外侧区等7个解剖区域的足底平均压力峰值.比较两组患者中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压力峰值分布差异. 结果 评分满意组20例,患者患足在1个步态周期中的平均压力峰值总和[(1218.9±73.9)N]与健足[(1264.0±104.6)N]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足除第5跖骨区外,其余6个解剖区域的平均压力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不满意组7例,患者患足在1个步态周期中的平均压力峰值总和[(1147.8±31.2)N]与健足[(1180.6±40.9)N]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2跖骨区及足跟内侧区足底压力峰值较健足低,而第4、5跖骨区足底压力峰值较健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ootscan步态分析技术所提供的足底压力峰值有助于髌骨骨折术后生物力学早期变化的诊断,并可对患者术后康复疗效进行客观评定。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血清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不同时间点含量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SCI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时程变化规律. 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9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完全损伤(完全损伤组,30只)和不全损伤(不完全损伤组,30只)动物模型,另30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2 h、24 h、
我们都曾经遇到被护士反复扎针,寻找血管抽取血液的情况。这种状况可能将很快成为历史,硅谷一家成像公司研发的一种透视眼镜将使护士具有透视皮肤的能力。
期刊
外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于贫血状态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贫血患者接受异体输血的几率则大大增加.有研究表明,术前处于贫血状态或接受异体输血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如增加术后感染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率等[1]。
期刊
骶骨骨折在骨盆骨折中约占20%~30%,多合并有其他部位的严重骨折和损伤,又因为骶骨位置较深,且较为隐蔽,因此容易漏诊[1].骶骨高位横形骨折是较为少见的损伤,多由高处坠落伤引起,常见于自杀者,因此Roy-Camille及同事最初将其命名为"自杀者骨折"(suicidial jumper's fracture)[2]。
期刊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单头与双头螺纹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2001年4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奇、偶数分为单头组和双头组.单头组65例,男41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1.5±3.2)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29例,Ⅲ、Ⅳ型36例,采用闭合复位单头螺纹空心钉固定.双头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
近日,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长担任通讯作者、该院郝建东博士担任第一作者并与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专家共同合作的研究论文已刊载于美国《Science》杂志的专刊上,《Science》杂志的影响因子达到31.4,被《雅虎新闻》、《科学美国人》重点报道并引起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高度关注。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揭示了衰老过程中认知能力下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期刊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10多年科技攻关,精心研制的“新型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受到大会隆重表彰。
期刊
目的 通过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APHP)和T形钢板进行比较,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9例;年龄24~ 70岁,平均39岁.均为NeerⅢ、Ⅳ型骨折,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LPHP组(36例)、APHP组(19例)和T形钢板组(10例).骨折
毕郑刚,1958年出生,于1986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的一线工作。1997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获任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学院十大名医,德艺双馨省级名医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