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理解的文化,是不同个体间因为具有相似的目标、认知、彼此间构建起的一种精神上的联结。这种精神上的联结是向内的,是无形的。它的产生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它的缔结或先于实体的存在(例如,因为目标的一致和认知的相投,去开创一间实体的企业);又或者在一个实体的框架里不断的延展,深化。但无论如何,文化根植于某种目标和精神的认同,都具有延承性。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联结,这样不断深化、延展、传承的文化基因又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
一、不断被深化的共同信念
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认为群体中是存在某种“基本假设”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里,被大家默认的,不再需要讨论,已经建立在潜意识里的一些共识、价值和信念。
无论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组织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其实都是自我训练和自我验证的过程。结合我们自身,我们潜意识里的那些已经形成的认知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那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即是那些我们付诸过实践,并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的行为,例如,努力工作,帮助他人;我们认为错误的事情,必然是我们或我们周边的人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得到了某些教训。我们的行为被外界的反馈修正,形成我们的行为准则,保留下那些不断被验证为正确的行为,摒弃那些有反向作用的行为。
这个过程,同理于组织潜意识的形成。那些一次次被验证为有效的、正向的、成功的行为,见证了一个组织、一间企业的成功,那么这些行为就慢慢变成了企业的“基本假设”,建立在潜意识中,不断被深化的信念。这样形成的共识和信念不再是一种松散的意识联结,而是经过验证,有框架、有边界、有条理、有底线、有原则的行为信念。
二、相对稳妥的经营
当企业内部的基本信念也就是文化基因基本达成,会带来多方面的利好。
商业模式层面,经过摸索和市场验证,企业可以在商业模式上摸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道路。是定位在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是做强主业还是“遍地开花”?是关注内容还是建立内容、渠道、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等等。一旦这些需要在中长期不断验证、讨论的问题形成了共识,并且经外部验证,切实的为企业带来了利好,延续这样的模式和增长方式,是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企业带来稳健和高效增长的。
管理模式层面,通过摸索和检验,企业可以在管理模式上摸索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质的管理模式。是采用松散的管控模式,还是集中的管控模式?是扁平化的管理层级设置,还是多层级严格的管控模式?管理模式最终要同企业的发展目标、规模情况、业务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多方契合。一旦通过长期的摸索、修正,在这个层面形成共识,可以帮助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上推进业务,并会为企业内部的健康运转带来利好。
员工行为模式层面,一旦企业的整体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基本确定,在这个大的组织环境下的个体,员工的行为模式也将随之变得清晰。例如,在业务快速迭代的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会被激励;在营销为主的企业,优秀的营销业绩会被嘉奖;在注重商业分析的企业,理性思维和严谨的思考方式会帮助员工获得更快速晋升的可能,等等。员工的行为方式在商业整体运作和个人不断获得外部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契合企业的整体行为规范,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个人职业的价值观。这会幫助企业拥有一个愈发高效、目标更为一致,更有凝聚力的员工群体。
三、企业文化基因的窘境
企业文化基因一旦形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存在,这样的稳定性会给企业带来利好,但同时这样的稳定性是否也恰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风险点呢?
举例而言,曾经的手机业霸主诺基亚。1998年,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产值在5年间增加4倍,这一霸主地位维持了10年,其研发的塞班操作系统一度成为最受推崇的操作系统。然而,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问世,重新定义了职能手机的概念,很快iPhone风靡,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而事实上,诺基亚早在2005年就研发出面向互联网的手机操作系统,并受到业内好评,然而,企业决策层认为当前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塞班系统仍会是主流,与绝佳的市场机会擦肩而过。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文化本身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基因具有稳定性,其形成是恰合了企业在一定发展时期的需求,但是否也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呢?这种稳定性既可以是一段时期内企业业绩的助推器,也要小心它一夕之间成为一团漂亮的迷雾,一旦风吹雾散,外面早已换了朝夕。这或许就要求我们在定位企业基因的时候,要向更加长远、更加深入,更贴近本质的层面去归纳。
综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绵延在企业内核的软性竞争力,它代表了企业一种经过验证的,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有框架、有边界、有条理、有底线、有原则的行为信念,一旦形成可以帮助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稳健高效的增长、契合业务需求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健康有序的内部运转、以及目标一致,充满凝聚力的员工群体,同时也要注意从更加深入、更贴近商业本质的层面去归纳和完善企业文化基因,规避其可能会带来的“窘境”。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联结,这样不断深化、延展、传承的文化基因又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
一、不断被深化的共同信念
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一书中,认为群体中是存在某种“基本假设”的,就是指在一个组织里,被大家默认的,不再需要讨论,已经建立在潜意识里的一些共识、价值和信念。
无论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组织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其实都是自我训练和自我验证的过程。结合我们自身,我们潜意识里的那些已经形成的认知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那些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即是那些我们付诸过实践,并帮助我们变得更好的行为,例如,努力工作,帮助他人;我们认为错误的事情,必然是我们或我们周边的人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得到了某些教训。我们的行为被外界的反馈修正,形成我们的行为准则,保留下那些不断被验证为正确的行为,摒弃那些有反向作用的行为。
这个过程,同理于组织潜意识的形成。那些一次次被验证为有效的、正向的、成功的行为,见证了一个组织、一间企业的成功,那么这些行为就慢慢变成了企业的“基本假设”,建立在潜意识中,不断被深化的信念。这样形成的共识和信念不再是一种松散的意识联结,而是经过验证,有框架、有边界、有条理、有底线、有原则的行为信念。
二、相对稳妥的经营
当企业内部的基本信念也就是文化基因基本达成,会带来多方面的利好。
商业模式层面,经过摸索和市场验证,企业可以在商业模式上摸索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道路。是定位在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是做强主业还是“遍地开花”?是关注内容还是建立内容、渠道、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等等。一旦这些需要在中长期不断验证、讨论的问题形成了共识,并且经外部验证,切实的为企业带来了利好,延续这样的模式和增长方式,是会在一定时期内给企业带来稳健和高效增长的。
管理模式层面,通过摸索和检验,企业可以在管理模式上摸索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质的管理模式。是采用松散的管控模式,还是集中的管控模式?是扁平化的管理层级设置,还是多层级严格的管控模式?管理模式最终要同企业的发展目标、规模情况、业务组织方式、商业模式等多方契合。一旦通过长期的摸索、修正,在这个层面形成共识,可以帮助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上推进业务,并会为企业内部的健康运转带来利好。
员工行为模式层面,一旦企业的整体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基本确定,在这个大的组织环境下的个体,员工的行为模式也将随之变得清晰。例如,在业务快速迭代的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会被激励;在营销为主的企业,优秀的营销业绩会被嘉奖;在注重商业分析的企业,理性思维和严谨的思考方式会帮助员工获得更快速晋升的可能,等等。员工的行为方式在商业整体运作和个人不断获得外部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契合企业的整体行为规范,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个人职业的价值观。这会幫助企业拥有一个愈发高效、目标更为一致,更有凝聚力的员工群体。
三、企业文化基因的窘境
企业文化基因一旦形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存在,这样的稳定性会给企业带来利好,但同时这样的稳定性是否也恰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风险点呢?
举例而言,曾经的手机业霸主诺基亚。1998年,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产值在5年间增加4倍,这一霸主地位维持了10年,其研发的塞班操作系统一度成为最受推崇的操作系统。然而,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问世,重新定义了职能手机的概念,很快iPhone风靡,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而事实上,诺基亚早在2005年就研发出面向互联网的手机操作系统,并受到业内好评,然而,企业决策层认为当前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塞班系统仍会是主流,与绝佳的市场机会擦肩而过。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企业文化本身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基因具有稳定性,其形成是恰合了企业在一定发展时期的需求,但是否也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呢?这种稳定性既可以是一段时期内企业业绩的助推器,也要小心它一夕之间成为一团漂亮的迷雾,一旦风吹雾散,外面早已换了朝夕。这或许就要求我们在定位企业基因的时候,要向更加长远、更加深入,更贴近本质的层面去归纳。
综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绵延在企业内核的软性竞争力,它代表了企业一种经过验证的,相对稳定的,有共识、有框架、有边界、有条理、有底线、有原则的行为信念,一旦形成可以帮助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获得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稳健高效的增长、契合业务需求的管理模式带来的健康有序的内部运转、以及目标一致,充满凝聚力的员工群体,同时也要注意从更加深入、更贴近商业本质的层面去归纳和完善企业文化基因,规避其可能会带来的“窘境”。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