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叙事与课程内容的开发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ch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立足母语文化,循着言语生成规律,回归言意共生的语文本体思考方向。对“意象叙事”进行了“文论知识”和“课程视野”两方面内涵的梳理与打通,并对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意象叙事 课程视野 言意共生
  
  笔者多次听过《黄河的主人》,发现执教者不约而同把“艄公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作为“教学文眼”,通过“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体会筏子的危险、体验乘客的从容、领略艄公的风采”四部分内容搭建的教学骨架来证明:艄公之所以成为黄河的主人,是因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结课往往用一句话或一首诗对艄公精神加以概括和赞扬。
  这种设计,表面上直奔中心,是与文本对话的最佳路径。可由于过早地复制、切割,理性地概括、提升,就使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脑海中只能留下“勇敢、智慧”等抽象符号,思维的触须看不到摆动。文本的隔阂得不到打通。
  究其原因,最重要一点就是缺乏文论知识支撑,没有把解读触角深入到文本内部,而只在外围归纳求证。所以,抓不住语文活动的心理机制和发展动因,看不到中国叙事与西方叙事的本质不同:意象叙事——立足母语文化。擦亮意象叙事这双最具魅力的“眼睛”,把它纳入到课程视野,思考如何开发这种文论知识;如何用意象思维来改变教材解读思维、提升课堂品质,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一、“意象叙事”的课程视野
  
  1 赋予文本厚重的历史内涵和鲜活的生命意蕴。
  文本不是对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人在“精神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出来的生命体。意象则是“人化”并“美化”了的“文本生命体”的集中体现。《黄河的主人》中“黄河、羊皮筏子、艄公”就是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意象。它们作为历史的高度浓缩,就像某种物质载体,承载着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承载着人们自强不息的信念,承载着顺应自然的生存技巧,承载着备受灾害折磨的人们黑暗里抗争命运的勇气与决心。意象解读,就使文本负载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民族文化,负载着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之魂”。
  
  2 开发合宜、鲜活而有效的语文知识。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课程是文化的课程,“意象叙事”文论影响我们对“什么是知识”以及“如何学习知识”的不同理解。从《黄河的主人》意象叙事中,我们发现:认知发展不能单靠概念的纯语义解释和记忆,而是整个认知图式(黄河、筏子、艄公的意象)的立体构建。当图式遭遇新知(意象、意义、意境),原来直线或平面(黄河、筏子、艄公等单薄的概念)的平衡状态就被打破,立体的“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意象就在同化和顺应中产生认知张力,走向新的平衡。这样,单纯字符变成具体可感的图像,抽象知识化成鲜活灵动的生命。而从人的存在性上思考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灵的转变,恰恰是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内涵。因而,“意象叙事”具有台阶价值、迁移价值和生成价值。
  
  3 构筑和铺就言意生成之“桥”。
  言意生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意象搭桥,同时把这座桥作为点醒故事精神乃至作品生命的“故事眼睛”。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叙事课文都有这种特征:《月光启蒙》‘,月光母亲”意象、《三打白骨精》“紧箍咒”意象、《番茄太阳》“笑”的意象……解读这类作品,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意象,自然就顺着作者创作冲动的触发层摸到文章以形传神的意蕴层;就可以引领学生在意象叙事的文化背景下,在文本“词典语义”和“实际语义”之间、“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使言意发生实质转换,并生成新的言和意。
  
  二、“意象叙事”的课程实施
  
  意象叙事的介入可以使教学快速深入文本核心,使课堂结构更流畅自然,使学生思维更深刻发散,并与文本幸福地拥抱。
  请看《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立足意象叙事带来的教学改变:
  
  1 切入。聚焦“整体意象”。
  课题切入引出艄公,字理演变把艄公推上筏子:动画:篆书艄一人在船上,船在变化,只剩船尾。
  生:艄公就是坐在船尾撑船的人。
  师:这里的艄公。是撑着小船的艄公?是开着快艇的艄公?是云龙湖面上悠然泛舟的艄公?
  生: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师:1961年,作者袁鹰到兰州去。在滚滚黄河边,他好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一下子被一个什么东西镇住了。
  
  生: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这张普普通通的羊皮筏子,为什么让作者感到那么强烈的震撼呢?
  “艄”字从篆书到图的演示、“……羊皮筏子,为什么让作者……震撼”的叩问,都是抓住整体意象,站在“为_什么写”的制高点上,直逼“文本语境的心灵”,通过感悟文章生成的内在动因使“显性之象”引出“隐性之意”的“冰山一角”得以显现。
  
  2 细读,感悟“意象内涵”。
  学生带着上述诸问题自觉把目光聚焦到筏子在危险的黄河背景中行驶。
  镜头1:“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黄河那么汹涌,那么险恶;筏子那么小,让人担忧。
  生:黄河的浪都有好几十米高,而且水流非常湍急;羊皮筏子又小又轻,还有那么多人,只要偏了一点点,就可能翻到泥浆里去,非常凶险。
  学生自己从原始感觉细化到“胆战心惊、万马奔腾,浊浪排空”上来,教师借助心理体验、游览回忆、视频再现等方式指导他们在“那样的黄河”与“这样的筏子”对比朗读中切实感受黄河的惊险。
  镜头2: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借助“从岸上远远望去”的视觉冲击,聚焦“吞”的感觉。
  师:“吞没”这个词抓得好。黄河的嘴巴像——
  生:像天那么大,要把小小的羊皮筏子一口给吞了。
  生:这个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上有人哩:“不止一个……贴着水面漂流。”也让人感到震撼。
  生:那么小,还载了六个人,筏子上已经没有什么空隙了,它还贴着水面,太危险了!
  生:羊皮筏子只有十到十二只羊那么小,上面却那么重,我担心它会翻了。
  抓住“吞没、定睛一瞧、啊”以及感叹号读出筏子的危险。
  镜头3:黄河·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凭水势与水面的替换比较,借复杂水势的感性补充(鸭子、猪的试验,失踪人在漩涡里),设身处地理解艄公精神。
  师: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集中体现在一句话——
  生:他凭着……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集中体现在一个词——
  生:如履平地。
  师:“履”的外面是一个人,下面“彳”是行走,“复”是反复。他怎么走呢?
  出示图片:
  生:在平地上来来回回地走。
  师:艄公的平地是——   生:浊浪排空的黄河、惊涛骇浪的黄河、波涛汹涌的黄河、胆战心惊的黄河、万马奔腾的黄河……
  以上是文本细读。“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整体意象把“黄河、羊皮筏子、艄公”三个分意象凝聚成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而这三组镜头,就紧紧抓住“整体意象”步步推进、一气呵成,丝毫没有肢解、割裂文本的痛苦。
  
  3 回归“黄河·羊皮筏子上的艄公”。
  船工号子背景下:咆哮的大黄河 若隐若现的羊皮筏子 文字,立体滚动。
  师:这张普普通通的羊皮筏子,为什么让我们如此震撼,让袁鹰非要用文字去表现它,放大它,甚至把原来的题目就叫做《筏子》呢?回过头来看看吧!
  师:背景,大背景,生存的背景,母亲河对孩子的磨炼就这样震撼着我们的心——
  生:(齐读)黄河滚滚……令人胆战心惊。
  师:镜头切换,拉近。你的心是否也被这个小东西震住了——
  生:(齐读)像突然感受到……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师:聚焦。刷,一个大浪涌来,心啊,又被提到了半空——
  生:(齐读)从岸上远远望去……整个儿吞没。
  师:这份冲击凝聚成一句话——
  生:(齐读)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镜头拉长、放大,目光定格。惊讶,担心,揪心,提心吊胆——
  生:(齐读)再定睛一瞧……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就是这个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这个载着六个人的羊皮筏子。这个在风波里出没的羊皮筏子,撞击着你,震撼着我,在我们心田里发酵——
  生:(齐读)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是谁让羊皮筏子那么从容,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生: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的艄公!
  师: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这就是情感的魅力!
  这一片段既通过引读回归“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整体意象,更探讨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作者的运思过程与视觉流动。文中三个分意象就有着“独特的结合方式”,其“意义”就来自各意象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作者就是运用这样的“意象思维”,从言和意两方面“生成”了这篇文章。这个片段的重要就在于通过感悟作者“为什么写、怎样写”来教给学生“怎么写”的方法——言意生成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与理想境界。
  
  4 升华,拓展“意象精神空间”。
  师:呈现“艄公(乘客、汶川地震的灾民……)凭着……战胜了……成为……”。
  生: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教。战胜了惊涛骇浪。成为黄河的主人。
  生:乘客凭着小心和大胆战胜了内心的胆怯,成了自己的主人。
  生:汶川灾民凭着勇敢和坚强战胜了灾难与痛苦。成为命运的主人。
  生:我凭着勇敢和自信战胜了困难和胆怯,成为自己的主人。
  师:那张小小的羊皮筏子,就体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体现了乘客的(小心和大胆),体现了人民在灾难中重生、在困难下破浪前行的决心。这就是一种黄河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伟大的民族魂(齐读)。
  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使学生通过具体文本的解读言意兼得,并生成新的言和意。这部分就是在前两个意象叙事的“让学”片段基础上,实现这种价值——尤其把文本意义上升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的高度,将对学生的“意”起到极大的催生作用。再通过拓展,将“意”加以展现和释放,精神空间和言意表现力获得提升。
  总之,这个中华民族极有光彩和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谋略——意象叙事。蕴含着卓越的表现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语文课程中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我们相信:立足民族文化的根,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向古代文学、古典文论汲取营养,引入“意象叙事”等古文论知识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一定可以走向更深更远的课堂。
其他文献
期刊
文本是有生命的,它诞生后是沉睡的。对文本的深度耕犁,就是一种对生命多样性的唤醒。它的教学价值也植根于此。
广大各族青少年关系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三股势力"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拉拢、争夺的主要对象。在青少年中开展"去极端化"工作,现实意义重大。完善"去极端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