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与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变化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S-LASIK)和SMILE治疗近视术后角膜敏感性的差异.方法 Meta分析.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比较FS-LASIK和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中央角膜敏感性.采用RevMan 5.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加权均数差(WMD) (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按照Jadad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共有4篇文献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共198例(316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FS-LASIK和SMILE中央角膜敏感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WMD=0.28,95%CI:-0.73~1.29,P>0.05);然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者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WMD=-14.56,95%CI:-23.79~-5.34,P<0.01;WMD=-15.29,95%CI:-22.46~-8.11,P<0.01;WMD=-13.12,95%CI:-18.77~-7.46,P<0.01;WMD=-3.45,95%CI:-5.72~-1.18,P<0.01).结论 与FS-LASIK相比,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下降幅度可能更小,恢复更快;术后6个月时,SMILE术后角膜敏感性仍高于FS-LASIK。

其他文献
角膜病是全世界第二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据估计已经影响到1~1.5亿人口[1].尽管一些人工角膜已经应用于临床,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角膜供体短缺的现状,但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以及术后严重的并发症都给患者带来了治疗的障碍和高风险.目前,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克服了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光学透明性的挑战后,神经的再生使得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在生理学方面更接近于人角膜.此文着重介绍
目的 眼底血管造影时比较荧光素钠注射液皮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过敏试验方法的阳性率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拟进行眼底血管造影的患者612例(男403例,女209例),年龄19~78岁(平均53.1岁).其中采用皮内注射过敏试验者382例,静脉注射过敏试验者230例.比较皮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过敏试验方法的阳性率,分析过敏试验阴性患者行眼底血管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治疗的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40例48只眼,采用颞侧角膜缘隧道式3,2 mm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个月~2年,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最高眼压为28.10 mm Hg,功能性滤过泡未见明显缩小及瘢痕化,术中后囊破
目的 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眼睑刷区域进行实时、活体观察,了解该区域的解剖和组织形态,为临床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眼睑刷上皮病变及早期干眼提供依据.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共20例(20眼).其中无眼睑刷上皮病变者5例;眼睑刷上皮病变程度为中至重度者15例,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其眼睑刷附近区域进行观察,采集图片,并进行分析.结果 眼睑刷区域上皮为类似
患儿,男,9岁,因体检发现左眼视力差,于2013年8月1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矫正视力:右眼1.0,左眼0.5.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右眼正常;左眼视盘明显较对侧眼大,视盘下方近圆形凹陷,约2/3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大小(见图1).FFA显示:左眼静脉期视盘凹陷区呈弱荧光,晚期荧光染色呈强荧光(见图2).眼科
期刊
目的 探讨可降低吲哚青绿着染内界膜对视网膜及视神经毒性的一种新方法.方法 对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12例12只眼,采用常规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C2F6填充术,术中应用0.1%吲哚青绿和黏弹剂的混合物染色内界膜.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2只眼(17%)黄斑裂孔孔径缩小未完全闭合,10只眼(83%)黄斑裂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将于2014年10月11-12日(周六至周日)举办“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第五届眼科新技术论坛暨白内障、青光眼、眼表疾病与角膜屈光手术培训班”。期间还将进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与中国侨联合作“健康光明行”十周年庆典活动。
期刊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法在原发性翼状胬肉中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8例(42只眼),年龄37~66岁,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中要广泛彻底地切除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同时要注意角膜创面光滑及术后合理用药.复发为胬肉组织侵入角膜.结果 38例(4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术后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4.76%.结论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法在重视手术技巧及术中、术后
目的 采用3.0 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评价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后,脑皮层视觉运动觉功能区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初诊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9例,组块式设计,弱视治疗1周、2周及4周时复查fMRI.视觉刺激选择对比度接近100%的8 Hz圆环形旋转棋盘格.采用基于Matlab 7.12的SPM8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离线处理,利用假设驱动法获得每个治疗阶段的矩阵数据,采用配对t
目的 观察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8月在莒县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2例(184只眼)远视性屈光不正组(远视组)儿童,同龄段48名(96只眼)视力正常(正常组)儿童,将其双眼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方位进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增强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