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南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如何让非遗文化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成为学者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南椰雕为例,提出关于非遗进校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后来者研究参考。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非遗进校园;海南椰雕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集于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或是领略海南岛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里有远道而来的北方客人,也有走亲访友的南方旅者。不论来海南工作还是旅游探亲,人们都难以拒绝品尝海南的水果。海南水果酸甜苦辣各有滋味,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但椰子一定是每个人都不会错过的选择。在享受美味椰子的同时,有些朋友不禁遐想,椰汁清爽,椰肉甘甜,椰壳有没有独特的作用呢?其实,海南先民早已经给出了答案。本着物尽其用的精神,早在两千年前,海南先民就已经将椰壳制作成各种容器,应用于日常生活。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椰壳制品也有了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门类。2007年,海南椰雕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写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苗圃,老师是传播知识种子的园丁,非遗进校园能够为祖国的花朵带来心灵上的滋养,因而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海南省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海口为例,美兰区文化馆的传统乐器、龙华区文化馆的椰雕等,都在当地所属的学校开设有相关的推广课程,并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2018年,琼台师范学院受海南省文体厅的委托,开办了第一期椰雕花瑰(木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为期10天,在这10天里不但聘请了岛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给学员们讲解非遗传承的相关知识,而且结合非遗文化的现状为各位学员量身打造了学习计划,为学员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笔者从事工艺美术教学已有7年时间,在这7年里,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下足了苦功夫,还在实践技能方面磨砺自身,对椰雕的研究与制作也有了一定的收获。因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以及实地调查,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海南的“非遗进校园”进行探讨,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以及该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海南椰雕工艺概述
椰雕工艺品为海南所独有,其主要以老椰壳作为制作原料,经过开料、制模、拼贴、打磨、雕刻、抛光、上漆等工序后,制作成椰碗、椰壶、椰盒、椰罐等工艺品。近年来受新兴的设计理念的影响,出现了打破传统的椰雕文创工艺品,如耳环、挂饰、摆件等。
(一)海南椰雕技艺的历史
早在我国唐代,椰雕工艺品就已经是当时海南岛的重要贡品了。曾在海南(当时被称为崖州)谪居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在欣赏过海南椰雕工艺品的精美后,带领当地居民从事椰雕工艺技术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海南椰雕的发展。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在被贬海南之后,在儋耳之地用椰壳制作成帽子赠与友人,并留诗“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书法大家黄庭坚也收藏过一套由椰壳雕刻而成的茶具。到了明清时期,海南椰雕技艺已经相对成熟,椰雕工艺品也成为本地官吏进贡中央的主要贡品,有“天南贡品”的美誉。
海南椰雕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扶持椰雕工艺品产业,创立了椰雕工艺品厂,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越来越频繁,对海南椰雕工艺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1999年,为了庆祝澳门回归,海南省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堪称椰雕工艺品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珍品——海南椰雕螺钿花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椰雕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海南椰雕根据所选用的原料不同,其加工工艺可以分为椰壳雕、椰棕雕和椰木雕3种类型。椰壳雕主要是选用椰壳作为雕刻原材料,使用雕刻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有装饰功能的器物,如椰雕碗、椰雕盒、椰雕香插等,海南省政府赠与澳门特区政府的椰雕螺钿花瓶就属于椰壳雕工艺品;椰棕雕是选用带有椰棕的椰子壳,经切割、火烧、修型、打磨和上漆等工艺加工后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如椰妹、椰猪、椰猴等;椰木雕是采用椰子树的树干部分,选用树干坚硬的部分,加工成椰木盤、椰木碟、椰木筷等生活用品。其中,由于椰壳雕工艺品对制作技艺要求较高,所制作出来的工艺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着现代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动工具的大量使用,海南椰雕出现了许多富有现代设计审美趣味的新作品,如大型椰雕背景墙、大型椰雕装置艺术品等。
(二)海南椰雕工艺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海南椰雕也是如此。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兴盛、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到21世纪后,海南椰雕逐渐走了下坡路。随着室内外装置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现代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对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兴趣。由于海南椰雕工艺过于依赖匠人的手工制作,一件椰雕工艺品从制作到成品需要很长的时间,产量较低,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
海南椰雕工艺品的好坏取决于原材料的品质,一件好的椰雕工艺品所使用的原材料,往往要经过匠人们的精挑细选。然而,椰壳属于椰树果实的果核,遵循植物生长的规律,只有环境、气候适宜才能产出适合制作海南椰雕工艺品的原材料。在椰壳初加工的过程中,人为因素也可能造成部分材料损耗,等到初加工好的椰壳到了匠人手中时,可用的优质坯件寥寥无几。相对而言,现代工艺品生产所采用的原材料多以塑料、金属为主,原材料丰富,大批量的生产加上标准化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导致以塑料、金属为主材质的工艺品产量远超传统手工艺品,在价格方面,后者完全处于市场劣势。 海南椰雕品质的好坏还取决于匠人的手艺高低。海南椰雕自诞生之日起,依赖的就是雕刻匠人的手工雕刻。这种手工雕刻的技艺并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学会的,要精通则更难。海南椰雕的雕刻工艺首先要求匠人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在制作一件椰雕工艺品前,匠人要在椰壳上勾画出合适的图案和图形,因此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第二道工序—雕刻的要求就更高了。培养一名合格的海南椰雕匠人必须从学徒开始,通过跟师傅学习选料、切料、制坯、粘贴、打磨、雕刻、抛光、上漆等工序之后,才能独自开始制作椰雕工艺品,就算是悟性好的学徒,也要至少3年的时间才能学有所成。
随着海南椰雕的匠人们年纪越来越大,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椰雕制作,海南椰雕的传承逐渐面临断层的危机。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
校园是“苗圃”,非遗文化和技艺是“种子”,为了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的号召,每一名教师和海南椰雕工艺研究者都应当成为宣传椰雕文化的“播种者”,将海南椰雕这颗有海南特色的文化“种子”播种到青年群体中,使其生根发芽。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走访所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开办名师讲坛,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来”

根据实地调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多分散在各个市、县。以海南椰雕为例,其传承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海口市和文昌市周边的乡镇。如居住在海口市龙桥镇富道村的海南椰雕传承人文家富,自十四岁起便跟随其父亲文传述学习海南椰雕技艺,他的片状椰壳黏合雕刻技艺堪称一绝,他本人也是现今为数不多的能够掌握海南椰雕全套技艺的传承人之一。这些传承人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才是椰雕匠人。由于常年务农,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匠人甚至只会当地方言,这就造成了传承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在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来”的过程中,应当对传承人的资质作评估。首先,为了避免沟通障碍,校方要优先邀请那些能够流利使用普通话的传承人,在面对师生作报告、开讲座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语言问题产生误解。其次,校方应要求非遗传承人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随着非遗申报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部门都有权发放非遗证明,学校在挑选所要邀请的传承人之前,应当认真审核传承人的身份,避免鱼目混珠的情况。再次,校方要注意所邀请传承人的级别,非遗传承人有四类级别,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学校应优先挑选级别高的、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最后,校方还应当考虑传承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避免交流過程中出现意外。
(二)师资培训,将老师“送出去”
学校,特别是高校,不仅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也可以派遣从事非遗研究的教师到非遗传承人中去,跟随他们实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制作技艺,了解传承情况。以笔者为例,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对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该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而当前该专业老师对非遗知识的掌握是十分有限的,欠缺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可以将这些老师以挂职等形式派遣到非遗传承人中进行学习。以传承海南椰雕为例,可以将工艺美术专业的老师派遣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海南椰雕讲习所或传承人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与此同时,被派遣学习的老师还可以跟随传承人四处讲学,并担任传承人的助手,在帮助传承人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也能增进自身对非遗的认识,成为传承人与学校之间强有力的“黏合剂”,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做好将名师请进校园的工作。
(三)利用赛事催化,举办与非遗相关的比赛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精神,学校应定期举办非遗内容相关的比赛,以促进非遗教学工作,检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果。以笔者为例,2017年以来,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一些成绩,参与的项目是以海南椰雕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经过3年的项目孵化,笔者的团队于2019年进入国赛并取得了铜奖。在此过程中,围绕“非遗进校园”举办相关的赛事,奖励那些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师生团队,都能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真正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将非遗赛事常态化,不断赋予其生命力。
(四)加快信息建设,将非遗技艺的相关资料数字化
不论是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还是派遣教师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又或是举办与非遗知识相关的赛事,都会无一例外地涌现许多新的资料。这些资料当中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视频资料,都有借鉴和研究价值。要妥善保存这些资料,首先,作为主办单位的学校应成立相关的部门,任命专职人员从事“非遗进校园”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将不同时间段的资料以活动主题作为分类依据,将所有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一一归档并打包整理以便日后研究。其次,学校应建立“非遗进校园”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资料库主要是以线上云展厅为主,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资料通过整理之后发布到云展厅,以便学校师生、非遗从业者以及社会人士通过网络观看;线下资料库主要是实物展厅,观众在实物展厅中能够看到历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所有资料,还能通过VR技术重新体验每次活动的场景,如同穿越时空。在实物展厅中还可以布置操作体验区,让参观者体验海南椰雕加工工艺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在实物展厅设置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区域,让参观者在体验结束之后带回一些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2018年是海南省经济腾飞的元年,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海南椰雕一样,如何在发展瓶颈期找到突破口是所有非遗保护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非遗进校园”在海南省会海口有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中小学中,教学效果尤为突出,但是在高校中的推广力度不足,还需要各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加强协作。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的队伍,相信在未来,以海南椰雕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必将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艺术乐趣。
参考文献
[1]邓琼飞.海南椰雕的传承现状及其旅游商品开发[J].琼州学院学报,2011(1):30-31.
[2]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N].中国文化报,2014-06-30.
[3]吴圣彪,邢伯壮,邓寄平.椰雕:绝技需要活态传承[J].今日海南,2013(6):32-33.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非遗进校园;海南椰雕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集于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或是领略海南岛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里有远道而来的北方客人,也有走亲访友的南方旅者。不论来海南工作还是旅游探亲,人们都难以拒绝品尝海南的水果。海南水果酸甜苦辣各有滋味,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但椰子一定是每个人都不会错过的选择。在享受美味椰子的同时,有些朋友不禁遐想,椰汁清爽,椰肉甘甜,椰壳有没有独特的作用呢?其实,海南先民早已经给出了答案。本着物尽其用的精神,早在两千年前,海南先民就已经将椰壳制作成各种容器,应用于日常生活。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椰壳制品也有了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门类。2007年,海南椰雕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写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苗圃,老师是传播知识种子的园丁,非遗进校园能够为祖国的花朵带来心灵上的滋养,因而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海南省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海口为例,美兰区文化馆的传统乐器、龙华区文化馆的椰雕等,都在当地所属的学校开设有相关的推广课程,并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2018年,琼台师范学院受海南省文体厅的委托,开办了第一期椰雕花瑰(木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为期10天,在这10天里不但聘请了岛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给学员们讲解非遗传承的相关知识,而且结合非遗文化的现状为各位学员量身打造了学习计划,为学员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笔者从事工艺美术教学已有7年时间,在这7年里,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下足了苦功夫,还在实践技能方面磨砺自身,对椰雕的研究与制作也有了一定的收获。因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以及实地调查,通过本文的阐述,对海南的“非遗进校园”进行探讨,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以及该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海南椰雕工艺概述
椰雕工艺品为海南所独有,其主要以老椰壳作为制作原料,经过开料、制模、拼贴、打磨、雕刻、抛光、上漆等工序后,制作成椰碗、椰壶、椰盒、椰罐等工艺品。近年来受新兴的设计理念的影响,出现了打破传统的椰雕文创工艺品,如耳环、挂饰、摆件等。
(一)海南椰雕技艺的历史
早在我国唐代,椰雕工艺品就已经是当时海南岛的重要贡品了。曾在海南(当时被称为崖州)谪居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在欣赏过海南椰雕工艺品的精美后,带领当地居民从事椰雕工艺技术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海南椰雕的发展。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在被贬海南之后,在儋耳之地用椰壳制作成帽子赠与友人,并留诗“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书法大家黄庭坚也收藏过一套由椰壳雕刻而成的茶具。到了明清时期,海南椰雕技艺已经相对成熟,椰雕工艺品也成为本地官吏进贡中央的主要贡品,有“天南贡品”的美誉。
海南椰雕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扶持椰雕工艺品产业,创立了椰雕工艺品厂,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越来越频繁,对海南椰雕工艺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1999年,为了庆祝澳门回归,海南省政府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堪称椰雕工艺品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珍品——海南椰雕螺钿花瓶。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椰雕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海南椰雕根据所选用的原料不同,其加工工艺可以分为椰壳雕、椰棕雕和椰木雕3种类型。椰壳雕主要是选用椰壳作为雕刻原材料,使用雕刻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有装饰功能的器物,如椰雕碗、椰雕盒、椰雕香插等,海南省政府赠与澳门特区政府的椰雕螺钿花瓶就属于椰壳雕工艺品;椰棕雕是选用带有椰棕的椰子壳,经切割、火烧、修型、打磨和上漆等工艺加工后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如椰妹、椰猪、椰猴等;椰木雕是采用椰子树的树干部分,选用树干坚硬的部分,加工成椰木盤、椰木碟、椰木筷等生活用品。其中,由于椰壳雕工艺品对制作技艺要求较高,所制作出来的工艺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着现代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动工具的大量使用,海南椰雕出现了许多富有现代设计审美趣味的新作品,如大型椰雕背景墙、大型椰雕装置艺术品等。
(二)海南椰雕工艺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手工艺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海南椰雕也是如此。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兴盛、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到21世纪后,海南椰雕逐渐走了下坡路。随着室内外装置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现代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感,对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兴趣。由于海南椰雕工艺过于依赖匠人的手工制作,一件椰雕工艺品从制作到成品需要很长的时间,产量较低,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
海南椰雕工艺品的好坏取决于原材料的品质,一件好的椰雕工艺品所使用的原材料,往往要经过匠人们的精挑细选。然而,椰壳属于椰树果实的果核,遵循植物生长的规律,只有环境、气候适宜才能产出适合制作海南椰雕工艺品的原材料。在椰壳初加工的过程中,人为因素也可能造成部分材料损耗,等到初加工好的椰壳到了匠人手中时,可用的优质坯件寥寥无几。相对而言,现代工艺品生产所采用的原材料多以塑料、金属为主,原材料丰富,大批量的生产加上标准化的设计和加工工艺,导致以塑料、金属为主材质的工艺品产量远超传统手工艺品,在价格方面,后者完全处于市场劣势。 海南椰雕品质的好坏还取决于匠人的手艺高低。海南椰雕自诞生之日起,依赖的就是雕刻匠人的手工雕刻。这种手工雕刻的技艺并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学会的,要精通则更难。海南椰雕的雕刻工艺首先要求匠人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在制作一件椰雕工艺品前,匠人要在椰壳上勾画出合适的图案和图形,因此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第二道工序—雕刻的要求就更高了。培养一名合格的海南椰雕匠人必须从学徒开始,通过跟师傅学习选料、切料、制坯、粘贴、打磨、雕刻、抛光、上漆等工序之后,才能独自开始制作椰雕工艺品,就算是悟性好的学徒,也要至少3年的时间才能学有所成。
随着海南椰雕的匠人们年纪越来越大,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椰雕制作,海南椰雕的传承逐渐面临断层的危机。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
校园是“苗圃”,非遗文化和技艺是“种子”,为了响应国家“非遗进校园”的号召,每一名教师和海南椰雕工艺研究者都应当成为宣传椰雕文化的“播种者”,将海南椰雕这颗有海南特色的文化“种子”播种到青年群体中,使其生根发芽。笔者根据实地调查、走访所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开办名师讲坛,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来”

根据实地调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多分散在各个市、县。以海南椰雕为例,其传承人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海口市和文昌市周边的乡镇。如居住在海口市龙桥镇富道村的海南椰雕传承人文家富,自十四岁起便跟随其父亲文传述学习海南椰雕技艺,他的片状椰壳黏合雕刻技艺堪称一绝,他本人也是现今为数不多的能够掌握海南椰雕全套技艺的传承人之一。这些传承人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才是椰雕匠人。由于常年务农,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匠人甚至只会当地方言,这就造成了传承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在将非遗传承人“请进来”的过程中,应当对传承人的资质作评估。首先,为了避免沟通障碍,校方要优先邀请那些能够流利使用普通话的传承人,在面对师生作报告、开讲座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语言问题产生误解。其次,校方应要求非遗传承人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随着非遗申报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部门都有权发放非遗证明,学校在挑选所要邀请的传承人之前,应当认真审核传承人的身份,避免鱼目混珠的情况。再次,校方要注意所邀请传承人的级别,非遗传承人有四类级别,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学校应优先挑选级别高的、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最后,校方还应当考虑传承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避免交流過程中出现意外。
(二)师资培训,将老师“送出去”
学校,特别是高校,不仅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也可以派遣从事非遗研究的教师到非遗传承人中去,跟随他们实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制作技艺,了解传承情况。以笔者为例,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对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该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而当前该专业老师对非遗知识的掌握是十分有限的,欠缺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可以将这些老师以挂职等形式派遣到非遗传承人中进行学习。以传承海南椰雕为例,可以将工艺美术专业的老师派遣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海南椰雕讲习所或传承人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与此同时,被派遣学习的老师还可以跟随传承人四处讲学,并担任传承人的助手,在帮助传承人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也能增进自身对非遗的认识,成为传承人与学校之间强有力的“黏合剂”,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做好将名师请进校园的工作。
(三)利用赛事催化,举办与非遗相关的比赛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精神,学校应定期举办非遗内容相关的比赛,以促进非遗教学工作,检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效果。以笔者为例,2017年以来,笔者多次带领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一些成绩,参与的项目是以海南椰雕为核心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经过3年的项目孵化,笔者的团队于2019年进入国赛并取得了铜奖。在此过程中,围绕“非遗进校园”举办相关的赛事,奖励那些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师生团队,都能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真正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将非遗赛事常态化,不断赋予其生命力。
(四)加快信息建设,将非遗技艺的相关资料数字化
不论是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还是派遣教师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又或是举办与非遗知识相关的赛事,都会无一例外地涌现许多新的资料。这些资料当中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视频资料,都有借鉴和研究价值。要妥善保存这些资料,首先,作为主办单位的学校应成立相关的部门,任命专职人员从事“非遗进校园”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将不同时间段的资料以活动主题作为分类依据,将所有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一一归档并打包整理以便日后研究。其次,学校应建立“非遗进校园”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资料库主要是以线上云展厅为主,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资料通过整理之后发布到云展厅,以便学校师生、非遗从业者以及社会人士通过网络观看;线下资料库主要是实物展厅,观众在实物展厅中能够看到历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所有资料,还能通过VR技术重新体验每次活动的场景,如同穿越时空。在实物展厅中还可以布置操作体验区,让参观者体验海南椰雕加工工艺的全过程。同时,也可以在实物展厅设置非遗文创产品销售区域,让参观者在体验结束之后带回一些文创产品作为伴手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2018年是海南省经济腾飞的元年,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大大推动了海南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海南椰雕一样,如何在发展瓶颈期找到突破口是所有非遗保护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非遗进校园”在海南省会海口有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中小学中,教学效果尤为突出,但是在高校中的推广力度不足,还需要各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加强协作。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的队伍,相信在未来,以海南椰雕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必将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艺术乐趣。
参考文献
[1]邓琼飞.海南椰雕的传承现状及其旅游商品开发[J].琼州学院学报,2011(1):30-31.
[2]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N].中国文化报,2014-06-30.
[3]吴圣彪,邢伯壮,邓寄平.椰雕:绝技需要活态传承[J].今日海南,2013(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