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大学生晚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大学生合理选择锻炼方法、改善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9-10月选取5997名安徽高校的大学生,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等级量表(RP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大学生锻炼的现状和睡眠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晚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晚锻炼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5806名大学生PSQI总分中位数为5分,1030名(17.7%)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单纯晚锻炼、单纯白天锻炼、白天晚上都锻炼和不锻炼组(分别为1406、1514、1244、1642名)的PSQI得分中位数均为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80,P =0.42).相对于不锻炼者,单纯晚锻炼对睡眠质量影响的0R(95%CI)值为0.90(0.73 ~ 1.10);相对于非常轻运动量的晚锻炼,中等和大运动量对睡眠质量影响的0R(95%CI)值分别为0.58(0.44~0.75)、0.67(0.48 ~0.93);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羽毛球、跳绳、慢跑对睡眠质量影响的OR(95% CI)值分别为0.72(0.55 ~0.93)、0.38(0.21 ~0.70)、0.76(0.60 ~0.95),均为睡眠质量的有利因素.相对于小运动强度晚锻炼,中等、大和非常大运动强度对睡眠质量影响的OR (95%CI)值分别为1.68(1.13~2.52)、2.38(1.48 ~3.83)、3.18(1.72 ~5.90),为睡眠质量的不利因素.结论 大学生晚锻炼对睡眠质量无影响.晚锻炼时要注意选择运动项目,可参加中等到大运动量的晚锻炼,但要避免运动强度过大。
晚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摘 要】
:
目的 分析大学生晚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为大学生合理选择锻炼方法、改善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9-10月选取5997名安徽高校的大学生,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主观强度感觉等级量表(RP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大学生锻炼的现状和睡眠质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晚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
【机 构】
:
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体育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出 处】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3年47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20例Ebstein畸形解剖纠治术的近期效果。 方法 1997年12月至2000年9月, 对20例Ebstein畸形患者行解剖纠治术。其中男8例, 女12例,年龄3~32岁,平均11岁。Carpentier分型:A
进入2018年,2000年出生的第一批“00后”们都成年了.与此同时,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70后”“80后”们,也已步入中年,成长为社会各个岗位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已成家立
期刊
现有的认证方案大多采用超级节点或者引入CA认证中心进行节点间认证,破坏了P2P网络分布式特点;此外,认证过程一般使用节点的真实ID,不能满足P2P网络匿名性的需求.针对以上问
目的 探讨江苏省居民电压依赖钾通道蛋白1(KCNQ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于江苏省无锡市2007年2型糖尿病队列研究和南通市2009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横断面调查,共有病例2925例和对照3281名,对其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并于清晨采集空腹10 h静脉血5 ml,应用TaqMan OpenArray基因分型系统和i-PLEX SequenomMassA
“互联网十教育”对传统高校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论述“互联网+”教育环境新特点、教学模式新变化、教学管理新挑战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化
西成新区规划范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成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千米,建设用地272平方千米.西成新区将成为继上海浦东、天
0引言网络安全涉及到设备、技术、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体现出较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只有提高计算机安全操作的安全性,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密保护,才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功能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完整性与保密性。1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因素及数据加密的必要性
李先生平时喜欢运动,每周都要到健身房运动健身.这天,他运动完后,感觉有些胸闷,他以为累了没有放在心上.等到晚上,他出现了上腹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李先
期刊
对等网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安全性问题一直是P2P网络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对等网络的松散性,基于洪泛式请求的拒绝服务(DoS)攻击已经成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