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镜联合下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体会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f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下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在双镜联合下行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在食管前壁切开并剥离食管肌层,使食管黏膜完全膨出;将胃底向右折叠180°覆盖被暴露的食管黏膜外,将右侧膈肌脚与胃底缝合固定3~5针。疗效判定采用Eckardt评分标准:术后Eckardt评分≤3分即为治疗有效,否则为治疗无效。

结果

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7(33~71)岁。6例患者曾接受内科保守治疗。11例患者均顺利在双镜联合下完成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无中转开腹或死亡病例。手术时间85(78~137)min,术中出血量15(5~35)ml,术中未发生上消化道穿孔,全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7(6~9)d。患者术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较术前明显降低[(5.31 ± 6.23)mmHg比(35.72 ± 17.13)mmHg,P < 0.05],Eckardt评分亦明显下降(0.53 ± 0.56比6.17 ± 1.17,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2~23月,1例患者术后6月出现反酸症状,1例患者17月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分别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胃动力药物,以及球囊扩张治疗后缓解。

结论

双镜联合下Heller肌切开加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切除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及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这些因素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定义为内镜非治愈性切除:(1)水平和(或)垂直切缘阳性;(2)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3)脉管侵犯;(4)
期刊
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套利用人体的自然开口通过腔内途径直达目标器官进行操作的单孔内镜外科系统,其在结直肠外科的应用已超过30年。相对根治性手术而言,TEM具有手术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更少并发症的优势。完善的TEM手术系统是规范开展TEM的基础,其主要由特殊的手术用直肠镜、专用手术器械和显像系统三部分组成。准确的术前评估和分期是TEM技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除了直肠指
目的介绍一种自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拨肝装置,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4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为解决因肝叶的遮挡导致胃小弯侧和结肠肝曲术野暴露困难的问题,采用自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拨肝装置拨开肝脏。拨肝装置的制作:根据肝左叶大小,剪取两段合适长度的等长红橡胶导尿管;将带线荷包缝合针贯穿两段红橡胶导尿管,并
目的探讨尾侧中间入路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手术组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16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这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6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男性96例,女性70例;术前肠镜、增强CT等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右半结肠腺癌,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气囊双套管粪便导流装置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接受直肠前切除手术的16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放置自制气囊双套管粪便导流装置分为粪便导流组(71例)和未导流组(98例)。粪便导流装置放置方法:吻合完成后,由助手置入粪便导流装置,主管远端超过吻合口15 cm以上,给气囊充气,以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