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岛由纪夫《忧国》中的生死观

来源 :文艺生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忧国》作为日本当代文坛富有争议性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生涯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深刻反映了其本人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对于其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作品创作的文化渊源,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学界各家评价,从日本和西方古典文化两方面,探讨其独特美学精神指导下的生死观,并围绕三岛由纪夫的“自我陶醉”论展开分析,对其建立在浪漫主义幻想上的美学观和生死观进行解读和批评。
其他文献
十七年时期文学多受到政治的影响,创作题材多以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为主,表现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革命道路和建设步伐。小说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较少,以杨沫的《青春之歌》和宗璞的《红豆》为代表。本文试从创作背景、叙事方法、人物塑造等不同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中国画史上“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是运用积墨法的集大成者,开创“浑厚华滋”的山水画艺术新面貌,将积墨法的运用推到了新高峰,这主要得益于他娴熟的笔墨运用。俞剑华曾言:“龚贤的本领是在只钩轮廓而不嫌空虚;皴擦浓重而不觉沉闷。尤妙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自明末清初,三百多年来,他的积墨山水艺术与绘画理论对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同时代的王概与之后的张崟,到近代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等多位大家皆是从其积墨艺术中汲取营养而各有面貌。本文主要分析龚贤积墨山水笔墨运用的独到之处,探讨其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寻觅其所蕴含
《红楼梦》小说中诗歌的创作是作者曹雪芹独树一帜的文学表现,其诗歌文脉贯穿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以草灰蛇线的艺术手法使小说达到古典小说的巅峰。尤为令人瞩目的是,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诗歌创作代表清代主流诗派——袁枚“性灵派”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观进行梳理,把几乎处于同时代的袁枚和曹雪芹两位大家进行联系,以窥一斑。
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对于空间表现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分别介绍了中西传统绘画中空间表现观念,分析了造成中西绘画空间表现差异的观念之源。
本文以唐岱的艺术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的段落展开研究,对唐岱的绘画理念、笔法与墨法、守旧与进行归纳。从这些艺术观来看,唐岱在绘画上专工山水,以宋人为宗,通过结合前人的理论基础,加以自身体悟,将笔法、用墨、山水的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写成了《绘事发微》,其中对守旧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在清初四王“复古”的号召下,别树一帜,但在创作中,唐岱仍未完全脱去古人窠臼,其理论探索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仍有启迪。
关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研究过它的学者往往专注于其画中的人物形象,忽视了对处于次要地位的山水背景的解读,并将其简单地看作山水画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萌芽状态的表现之一。当我们结合魏晋时期的背景、顾恺之的画论著作以及《洛神赋图》的主要内容、情感对其山水形象再做探究和解读时,就能发现这种山水形象特点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使该图达到“传神”的途径之一,不可被忽视和误读。
摄影作为现代一种常见的艺术媒介,在诞生之始就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纪实和记录的工具。但现代艺术下的摄影不再强调其目的——产出照片,更强调作为一种手段在进行创作。作为一种还原事物的工具在过渡成艺术工具时,摄影被赋予了审美上更深层次的价值。同时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现代摄影技术也使得其美学意义有着不一样的生命力,摄影有了对美的表达权、创造权、影响权和传递权等。本文从摄影艺术的发展入手,研究现代摄影艺术的特征和其表现,最后从三个具体的美学运用加深阐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的提高,商业插画逐渐进入到大众的视野。社会形态的改变,使商业插画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也随之凸显出来。一般来说,我们都是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商业插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表现形式,其艺术呈现有着鲜明的特点,除了形态,色彩的运用在商业插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通常还会通过色彩对作品的状态和情感做出判断,因此在商业插画中,更需要确定色彩的合理性,从而提升商业插画的情感表达。
工笔花鸟是我国传统绘画当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充分体现我国人们对于大自然当中的各种花卉、鸟类等实物的艺术表达以及充分认知的处理。重彩是基于矿物质颜料为基础,色彩鲜明厚重,通常运用在壁画或是山水国画创作当中,也时常用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工笔花鸟的素雅和重彩鲜明厚重充分的融合,能够构成更好的图画效果。文章将针对重彩在工笔花鸟画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远”和“近”作为极性反义义场中的一对反义词,总是成对出现,但两者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同,从而造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的产生。本文以“远”“近”为切入点,对反义词的不平衡性原因进行探究并针对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