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豆,学名马铃薯,是全球排名小麦、玉米、水稻之后的第4大农作物。作为一种粮菜兼用型的蔬菜,土豆所含的营养素非常全面,是当之无愧的营养之王。营养分析发现,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其所含维生素是胡萝卜、大白菜、西红柿等常见蔬菜的数倍,维生素C含量更是蔬菜之最。土豆中所含的矿物质、优质淀粉和大量木质素,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由于它只含有0.1%的脂肪,让现代年轻女性不用担心吃土豆会发胖。因此,亦粮亦菜的土豆作为全世界公认的“十全十美”的营养食品,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虽然土豆的食用方法成千上万,作为美国饮食文化象征,风靡全球的美式炸薯条、炸薯片可能是最为出名的一种。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土豆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引发人类灾难的一个导火索。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就是由于土豆大面积持续性歉收所导致的。千百年来,爱尔兰是传统的农业区,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农民以饲养牲畜和种植谷物为生。随着人口逐渐增长,新的食物来源变得极为迫切。土豆传入爱尔兰后,经过人工培育,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是其产量高、营养价值好,深受大多数贫穷爱尔兰人的喜欢,因此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土豆不但取代畜牧业成为爱尔兰经济核心,土豆更是成为大多数下层爱尔兰人赖以生存的主食。据18世纪著名的旅行家兼经济学家杨格估计,在18世纪70年代的爱尔兰,土豆的平均产量约为每英亩6.5吨,而爱尔兰人均每日土豆消耗量大约是2.3千克,占底层人口数量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消耗量更是高达5千克。相比法国同期人均土豆消耗量的165克、挪威的540克、荷兰的800克,爱尔兰人对土豆的依赖性最高,而正是单一的食品来源为爱尔兰大饥荒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845年秋天,土豆黑霉病在爱尔兰大爆发,导致该年产量损失了三分之一。1846年则是全面绝收。虽然1847年受损程度有所减轻,但在接下来的1848年,黑霉病又使大部分收成化为泡影。黑霉病的反复袭击,再加上执政者错误的农业和救灾政策,最终在爱尔兰演化为一场严重的饥荒。1845-1851年大饥荒发生的短短5年时间,由于大量人口死于饑饿和疾病再加上大批移民国外,爱尔兰总人口从接近850万降至650多万,人口净减少200万,损失了该地区将近24%的人口。直到今天,爱尔兰人口也再没有恢复到大饥荒前的水平。
土豆黑霉病是植物病害的一种,它指的是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病理变化,阻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对植物病原缺乏了解,植物病害曾经在全球各地引发过数不胜数的类似爱尔兰大饥荒的灾难,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植物病害已经很难再引起爱尔兰大饥荒那样巨大的灾难,但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却对土豆的生产带来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
由于土豆的生长期需水少,更适宜于在干旱半干旱这些小麦、水稻等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的地区种植,特别是种植土豆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缓解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再加上土豆本身的高营养价值,以及西方饮食文化中全球的传播,都促使土豆在全球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但是,农业、生态和生物学家的共同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果仅从气候条件上看可能是有利于土豆的生长,但气候的改变同时也可能为包括土豆黑霉病在内的植物病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一些原来出现在土豆生长后期的疫病会提早出现,一些害虫(如蚜虫、线虫和科罗拉多甲壳虫等)影响区域扩大、出现周期增多等。由于染病后的土豆会导致产量大幅降低、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毒素无法食用。因此,为了防治病害,人们又不得不使用大量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
爱尔兰大饥荒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对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可能产生后果的科学研究,并制定应对方案,尽可能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冲击。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土豆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引发人类灾难的一个导火索。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就是由于土豆大面积持续性歉收所导致的。千百年来,爱尔兰是传统的农业区,畜牧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农民以饲养牲畜和种植谷物为生。随着人口逐渐增长,新的食物来源变得极为迫切。土豆传入爱尔兰后,经过人工培育,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特别是其产量高、营养价值好,深受大多数贫穷爱尔兰人的喜欢,因此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土豆不但取代畜牧业成为爱尔兰经济核心,土豆更是成为大多数下层爱尔兰人赖以生存的主食。据18世纪著名的旅行家兼经济学家杨格估计,在18世纪70年代的爱尔兰,土豆的平均产量约为每英亩6.5吨,而爱尔兰人均每日土豆消耗量大约是2.3千克,占底层人口数量三分之一的成年男子消耗量更是高达5千克。相比法国同期人均土豆消耗量的165克、挪威的540克、荷兰的800克,爱尔兰人对土豆的依赖性最高,而正是单一的食品来源为爱尔兰大饥荒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1845年秋天,土豆黑霉病在爱尔兰大爆发,导致该年产量损失了三分之一。1846年则是全面绝收。虽然1847年受损程度有所减轻,但在接下来的1848年,黑霉病又使大部分收成化为泡影。黑霉病的反复袭击,再加上执政者错误的农业和救灾政策,最终在爱尔兰演化为一场严重的饥荒。1845-1851年大饥荒发生的短短5年时间,由于大量人口死于饑饿和疾病再加上大批移民国外,爱尔兰总人口从接近850万降至650多万,人口净减少200万,损失了该地区将近24%的人口。直到今天,爱尔兰人口也再没有恢复到大饥荒前的水平。
土豆黑霉病是植物病害的一种,它指的是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病理变化,阻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在人类历史上,由于对植物病原缺乏了解,植物病害曾经在全球各地引发过数不胜数的类似爱尔兰大饥荒的灾难,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植物病害已经很难再引起爱尔兰大饥荒那样巨大的灾难,但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却对土豆的生产带来难以预测的巨大风险。
由于土豆的生长期需水少,更适宜于在干旱半干旱这些小麦、水稻等谷物类作物生长发育困难的地区种植,特别是种植土豆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缓解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再加上土豆本身的高营养价值,以及西方饮食文化中全球的传播,都促使土豆在全球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但是,农业、生态和生物学家的共同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如果仅从气候条件上看可能是有利于土豆的生长,但气候的改变同时也可能为包括土豆黑霉病在内的植物病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些负面影响包括一些原来出现在土豆生长后期的疫病会提早出现,一些害虫(如蚜虫、线虫和科罗拉多甲壳虫等)影响区域扩大、出现周期增多等。由于染病后的土豆会导致产量大幅降低、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毒素无法食用。因此,为了防治病害,人们又不得不使用大量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
爱尔兰大饥荒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对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可能产生后果的科学研究,并制定应对方案,尽可能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