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品质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品质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教学品质的定义、语文教学品质的内涵及特征,期望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策略研究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教学品质正受到广大的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
  1教学品质的定义
  何谓“教学品质”?换句话问,何谓有品质的教学?有品质的教学一定是有内涵的教学,它能够让课堂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它能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将学科知识内化为知识素养;它能够令教学转化为“行为艺术”,它以饶有趣味的问题走进学生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活泼轻松的方式培养学生深层的能力素养;它能够将“人格”和“风格”融合起来,显现出独特的思想之美。有品质的教学必然是有个性、有风格、有境界的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个性、创新和审美的融合。
  2语文教学品质的内涵
  2.1品质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
  能从多个角度去解读教材文本,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能创造奇妙的解读方式,更是教师教学创新性的展现。一般说来,编入教材的文本都是具有一定思想价值性和文学审美性的作品。作为教师,可以先从小读者的角度走进文本,获得文本的思想内容、生活感受;从学生的角度进入文本,探究文本的思想意蕴、表现手法。从教者的角度深入文本,理顺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文字深处蕴涵的思想价值,找寻文本呈现的艺术风格,体验其中的审美情趣,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材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对话,进而能给文本构建新的意义。
  2.2品质教学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的教师,往往最受学生欢迎。因而,教师走进教室,就应带给学生慈爱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和亲切的语言。在教材中,许多文本内容蕴涵着许多生动的情境和美好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围绕这些内容,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用真情触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体验文本中的美好情感的同时,也能得到熏陶、感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高中语文教师应彻底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应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设置几个精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再由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轮流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时,教者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并能提供一些行而有效的建议,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语文教学品质的特征
  3.1教学设计的合理创新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路是否清晰、合理,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是否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首先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设计导入环节时,教者应关注导入是否富有现实性、吸引力、节奏感和意涵美等特点。再次,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者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用独特的思路引导学生,更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状态、人文精神等因素。
  3.2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教学的精妙之处不是指教师能预想到课堂上的所有的教学细节,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在教学环节上作出巧妙、灵活、机动的处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是教科书的三种呈现方式。教学中三中呈现方式各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对经典诗歌,我们不妨通过反复朗读,寻找其中的意象。即以读中品为主,以品中读为辅。对论辩类文本,教师应借助预先设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的能力。对审美类文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品味文本,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和审美水平。当然,教师面对这些既有侧重又有意义的教学,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这更是教学个性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审视教学内容,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文本的呈现特色去安排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更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3.3教学对象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在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参与的积极主动性。首先,在意识方面,学生应具有一股积极尝试的勇气,并在学习中能拥有高涨的学习激情和与愉快的心境,更能以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在行为方面,学生的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等感觉器官都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合作,更能带着富有个性的观点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再次,在情感方面,
  学生学生既应怀有丰富情感的学习状态,或与读者共鸣,或扬善褒丑,或伸张正义,或为主人公鸣不平,又能拥有自己的观点,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
  3.4课堂教学的生动有效性
  大凡照搬照抄教案的课堂教学一定毫无创意可言,这样的课堂必然会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中的“没劲”。因而,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创新,是课堂生动的源泉。正如于漪老师说:“变才能出新,变才能有生机,变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调整到兴奋高扬的状态。”所以,教学的生动性应表现为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性。
  教师应用独特的语言、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独创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用独到的教学理念主导教学。唯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生机。细观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种种令人感到无语的教学症结。有的教师教的内容竟与备的教案内容严重脱节,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标新立异,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本落实不了;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时,挖掘不到文本内涵;有的教师甚至偏离文本的思路,胡乱的贴上所谓的人文标签;有的教师迷信高科技,不重视教材内容,滥用多媒体。这些教学弊端正是语文课堂出现低效现象的渊源。
  其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高效最重要的是看你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获了什么。进而言之,学生在知识方面是否得到积累、在能力方面是否得到培养、在素养方面是否得到发展等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吕朝阳. 学科教学呼唤品质回归[J]. 辽宁教育,2014,05:30-32.
  [2]赵静红.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和研究生脉散汤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现将来我中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5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当中,所有患者来我中心治疗的时间区间是20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在数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在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92例食管炎患者均为本院2018年5月-2019年12月接收,依据双模拟法分组,对照组(46例)实施埃索美拉唑治
教书育人,“书”是文本,是载体。书,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育人”是目标,是“教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来实施德育。  一、课堂中师生要平等对话  课堂中,真诚的师生问好,老师提问时使用的礼貌用语,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忠恳的评价,采用鼓励性的话语。例如:“请你来说说” 、“谢谢、请坐” 、“期待下一次你会有更独特的见解
学困生,是指那些品行上有缺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否做好这一群体的转化工作,始终是衡量一个班主任综合素质及其工作成绩的重要方面,下面是自己多年来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摸清情况,分析原因  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一定有造成“变差”的原因。是否因为缺乏父母的爱,是否因为家庭教育不够,是否因为年龄小贪玩而致,等等。只有把情况摸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如我班学生甲:是从村小转入的,他活泼可爱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