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战术,打一场德育“持久战”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背景]
  
  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漫画。题为“如此浇花”。
  这幅漫画很直观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至于活动之后会如何,早已不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一些品德教学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又常常是只注重了课堂上的“上篇文章”,而忽视了“再培养”这一“下篇文章”,使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把着力点放在一时的效应上,缺乏对德育作用长效性的追求和对工作连续性的认识。
  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课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教育的长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长效呢?我们教师要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及时发现长效性缺失的“战况”。并制定出合适的“战术”。打一场漂亮的“持久战”。
  
  [战况一]
  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请学生设计了很多宣传保护植物的标语。于是,“小草微微笑,请你勿打扰”“别踩我,我怕疼”等出现在了课堂上。从一句句充满关爱的话语来看,学生此时保护植物的热情极其高涨,此环节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个小亮点。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们踩草坪的有了,摘花朵的有了,唯独往日那股子爱护植物的热情却没了。
  战术——巧妙复现
  这种战况的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遗忘。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得缓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当时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这样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记事就不深,忘得也就更快了。
  因此,我的战术是复现。当然,复现并不是一味地在孩子耳边重复,那只会让孩子厌烦。复现也要讲求技巧。同是《植物和我们》这一教学内容,同是“宣传口号”这一教学环节,有位老师就让学生将所写的宣传语贴在牌子上,带领孩子将它插在校园的草坪里。这既激起了孩子学习的成就感,又起到了及时复现的作用。每当孩子走过宣传牌时,一定能再次回忆起那堂课,再次激起曾经在课堂上高涨的爱护植物的热情。正如那个班的班主任所说:“好几星期了,孩子们对那些宣传牌格外爱惜,时时去留意,歪了扶正,破了修补。”对于宣传牌的爱护,正是因为那份对植物浓浓的爱还留在孩子们的心头。这样的教学才是长效的,也才有可能将它定格在孩子们的心头。这就是一场成功的持久战。
  [战况二]
  《多彩的课余生活》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即将迎来长长的暑假。为了引导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为暑假生活做好准备。老师们经常会安排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份时间安排表。我就曾让孩子们设计过这样的时间安排表,安排表上体现出的“学习为主,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无不正中教学目标。当时我还满心欢喜,觉得这一环节是成功的。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份时间安排表的下文如何,有多少孩子坚持去做了,坚持了多久?这些都不得而知。
  战术——持久关注
  这一现象根本的责任应该在老师。有人说:“孩子是老师、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师、父母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他们常常把老师和父母的话当成“圣旨”。同时,儿童的模仿性很强,他们有时会不假思索地模仿,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锐利的眼睛。而此时教师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向标。常常是教师的眼睛看到哪,他们的关注点就在哪。也就因此,当我完全将我的目光从那张时间安排表上移开时,孩子们也将其视为了一张废纸。
  此时最好的战术就是老师的关注。如果我当时能够对时间安排表持久关注,然后进行及时汇报交流,开展“爸爸妈妈来打分”“课余本领大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益处,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养成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习惯,或许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要求会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好地帮助孩子合理规划署假生活乃至今后的生活,真正打好这场持久战。
  
  [战况三]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课是《我爱秋天》。其中一个教学版块是“果实长大不容易”,旨在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常见的教学设计是给孩子播放一段农民伯伯种植稻谷的录像,以此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在观看后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农民伯伯太辛苦了!”“大米来得真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已经达到了教育目的。那就错了。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表白并非发自孩子的内心,他们只是在迎合老师。你只有去看看这些孩子在就餐时的表现,才能说这样的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段时间刚好上完这个内容,我特地去二年级留意了学生的中餐情况,发现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战术——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道理,有待于落实到行为中去,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导之以行。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才能真正強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种植水稻的录像内容之所以没能取得长效,主要是因为里面流的不是学生的汗,出的不是学生的力,他们缺少实践,不能切身体会那种辛劳,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果实长大是多么不容易。于是有位老师在上完《我爱秋天》后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种植波斯菊的活动。当学生带来花盆栽种花种。为其松土浇水,从看着伙伴的花种发芽后的热切期盼,到后来发现自己的五颗花种只有三颗发芽,再到天天捉虫……学生经历了一次次困难,又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一一解决。当波斯菊盛开美丽的花朵时,学生发自内心地说:“这朵花来得真不容易呀!”相信这次养花的经历会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体会也就能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
  都说好品行受益一生,坏品行贻害终生。好品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品德教学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期。一个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却能让孩子受益无穷。让我们以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校长田征老师所说的“小学六年德育要为孩子今后的六十年负责”为最高理想,让德育发挥长效,为孩子们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持久战。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其他文献
初为人师时,我不懂幸福。  课堂上,我常常觉得学生不爱动脑筋,发言的太少,让人讲得没劲;下课后,我觉得学生太顽皮,不懂得谦让,吵架打架叫人心烦;作业时,小马虎太多,不停地让他们订正是家常便饭,搞得人常常感到筋疲力尽……  一个教师节,收到很多贺卡。刚拿到手时很兴奋,打开一看,笑容渐渐凝固了。你看这张贺卡,内容倒挺多,怎么字就不能端端正正地写呢?简直叫人难以辨认;再看看那张贺卡,字迹倒是挺工整的,怎
《我学会了》一课是首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中长大”主题下的第二课时。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懂得“学习有法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巧用两组漫画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进而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组漫画:引出“学习要有方法”的学习主题  [片段1]  上课伊始,为了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14家皇家园林景点公示语翻译现状进行调研,从拼音、拼寫、语法、统一、表达、过度、未译、欠缺、管理等九方面对其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公示语翻译质量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皇家园林;翻译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1.10-),山东滨州人,北京市园林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宫苑”“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实施高位引领策略,体现校本化    学校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针对区域实际和学
担当与践行:  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个案研究    摘 要: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自我,轻社会的行为选择;重功利,轻奉献的价值取向;重知识,轻道德的生活态度。加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启蒙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013-0002
小桥、流水,是江南的风景;大漠、孤烟是塞外的风景。风景就在我们眼前,而更多时候是在我们的心中。有多少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学生因熟悉而无睹,因熟悉而漠视。在一次品德教研活动中。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体验到只要激发孩子内心的生活体验,就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秋的校园里桂花树开得正
辩论作为一种以凸现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亮出观点,活跃思维,调动起积极性。从而明辨是非,实现道德内化。那么,该如何组织课堂辩论呢?    一、选择辩题    课堂辩论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辩题时就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要紧扣教学目标  无论什么辩题,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选择辩题时,老师首
[案例]    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化名),他头脑灵活,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最近我注意到他的成绩有所退步,上课无精打采。这时,班上学生干部及科任老师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特别是周末的作业。经常一个字都不写,星期一上课还总打瞌睡。我一听,急忙将此消息添油加醋地透露给王伟的爸爸,暗示他好好管教管教孩子。  第二天,我有意识地让王伟把家庭作业拿给我看,想检查一下家校配合教育的效果
10月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陪读妈妈金琼”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了全心陪伴孩子,她(金琼)放弃了高薪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白天在校学习什么,她就在家学习什么,孩子要做的题目,她都会提前做一遍。每到晚上和周末,母子俩就做起了‘同桌’,而这一做就是八年”  对于金琼“妈妈同桌”的教育方式,支持赞成者有之,认为金琼有责任心,不失为父母的好榜样;不以为然者有之,认为无所谓,有条件
身处乡野,立身田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中,我们的精神是绝对的自由和愉悦,正如庄子的感叹:山林者,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欣欣然而乐与”之时,山川景物,乡村野趣与人,都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我常常想,德育多么需要这种心境和胸怀,需要这种气象和格局,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轻松而自在的氛围,来修补伴着电视电脑长大的孩子与自身、与大自然、与社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