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背景]
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漫画。题为“如此浇花”。
这幅漫画很直观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至于活动之后会如何,早已不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一些品德教学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又常常是只注重了课堂上的“上篇文章”,而忽视了“再培养”这一“下篇文章”,使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把着力点放在一时的效应上,缺乏对德育作用长效性的追求和对工作连续性的认识。
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课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教育的长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长效呢?我们教师要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及时发现长效性缺失的“战况”。并制定出合适的“战术”。打一场漂亮的“持久战”。
[战况一]
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请学生设计了很多宣传保护植物的标语。于是,“小草微微笑,请你勿打扰”“别踩我,我怕疼”等出现在了课堂上。从一句句充满关爱的话语来看,学生此时保护植物的热情极其高涨,此环节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个小亮点。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们踩草坪的有了,摘花朵的有了,唯独往日那股子爱护植物的热情却没了。
战术——巧妙复现
这种战况的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遗忘。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得缓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当时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这样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记事就不深,忘得也就更快了。
因此,我的战术是复现。当然,复现并不是一味地在孩子耳边重复,那只会让孩子厌烦。复现也要讲求技巧。同是《植物和我们》这一教学内容,同是“宣传口号”这一教学环节,有位老师就让学生将所写的宣传语贴在牌子上,带领孩子将它插在校园的草坪里。这既激起了孩子学习的成就感,又起到了及时复现的作用。每当孩子走过宣传牌时,一定能再次回忆起那堂课,再次激起曾经在课堂上高涨的爱护植物的热情。正如那个班的班主任所说:“好几星期了,孩子们对那些宣传牌格外爱惜,时时去留意,歪了扶正,破了修补。”对于宣传牌的爱护,正是因为那份对植物浓浓的爱还留在孩子们的心头。这样的教学才是长效的,也才有可能将它定格在孩子们的心头。这就是一场成功的持久战。
[战况二]
《多彩的课余生活》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即将迎来长长的暑假。为了引导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为暑假生活做好准备。老师们经常会安排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份时间安排表。我就曾让孩子们设计过这样的时间安排表,安排表上体现出的“学习为主,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无不正中教学目标。当时我还满心欢喜,觉得这一环节是成功的。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份时间安排表的下文如何,有多少孩子坚持去做了,坚持了多久?这些都不得而知。
战术——持久关注
这一现象根本的责任应该在老师。有人说:“孩子是老师、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师、父母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他们常常把老师和父母的话当成“圣旨”。同时,儿童的模仿性很强,他们有时会不假思索地模仿,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锐利的眼睛。而此时教师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向标。常常是教师的眼睛看到哪,他们的关注点就在哪。也就因此,当我完全将我的目光从那张时间安排表上移开时,孩子们也将其视为了一张废纸。
此时最好的战术就是老师的关注。如果我当时能够对时间安排表持久关注,然后进行及时汇报交流,开展“爸爸妈妈来打分”“课余本领大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益处,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养成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习惯,或许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要求会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好地帮助孩子合理规划署假生活乃至今后的生活,真正打好这场持久战。
[战况三]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课是《我爱秋天》。其中一个教学版块是“果实长大不容易”,旨在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常见的教学设计是给孩子播放一段农民伯伯种植稻谷的录像,以此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在观看后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农民伯伯太辛苦了!”“大米来得真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已经达到了教育目的。那就错了。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表白并非发自孩子的内心,他们只是在迎合老师。你只有去看看这些孩子在就餐时的表现,才能说这样的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段时间刚好上完这个内容,我特地去二年级留意了学生的中餐情况,发现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战术——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道理,有待于落实到行为中去,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导之以行。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才能真正強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种植水稻的录像内容之所以没能取得长效,主要是因为里面流的不是学生的汗,出的不是学生的力,他们缺少实践,不能切身体会那种辛劳,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果实长大是多么不容易。于是有位老师在上完《我爱秋天》后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种植波斯菊的活动。当学生带来花盆栽种花种。为其松土浇水,从看着伙伴的花种发芽后的热切期盼,到后来发现自己的五颗花种只有三颗发芽,再到天天捉虫……学生经历了一次次困难,又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一一解决。当波斯菊盛开美丽的花朵时,学生发自内心地说:“这朵花来得真不容易呀!”相信这次养花的经历会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体会也就能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
都说好品行受益一生,坏品行贻害终生。好品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品德教学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期。一个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却能让孩子受益无穷。让我们以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校长田征老师所说的“小学六年德育要为孩子今后的六十年负责”为最高理想,让德育发挥长效,为孩子们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持久战。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漫画。题为“如此浇花”。
这幅漫画很直观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至于活动之后会如何,早已不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一些品德教学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又常常是只注重了课堂上的“上篇文章”,而忽视了“再培养”这一“下篇文章”,使教育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把着力点放在一时的效应上,缺乏对德育作用长效性的追求和对工作连续性的认识。
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课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教育的长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长效呢?我们教师要像将军一样运筹帷幄。及时发现长效性缺失的“战况”。并制定出合适的“战术”。打一场漂亮的“持久战”。
[战况一]
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请学生设计了很多宣传保护植物的标语。于是,“小草微微笑,请你勿打扰”“别踩我,我怕疼”等出现在了课堂上。从一句句充满关爱的话语来看,学生此时保护植物的热情极其高涨,此环节也成为了课堂上的一个小亮点。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们踩草坪的有了,摘花朵的有了,唯独往日那股子爱护植物的热情却没了。
战术——巧妙复现
这种战况的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遗忘。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得缓慢。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当时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这样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本来记事就不深,忘得也就更快了。
因此,我的战术是复现。当然,复现并不是一味地在孩子耳边重复,那只会让孩子厌烦。复现也要讲求技巧。同是《植物和我们》这一教学内容,同是“宣传口号”这一教学环节,有位老师就让学生将所写的宣传语贴在牌子上,带领孩子将它插在校园的草坪里。这既激起了孩子学习的成就感,又起到了及时复现的作用。每当孩子走过宣传牌时,一定能再次回忆起那堂课,再次激起曾经在课堂上高涨的爱护植物的热情。正如那个班的班主任所说:“好几星期了,孩子们对那些宣传牌格外爱惜,时时去留意,歪了扶正,破了修补。”对于宣传牌的爱护,正是因为那份对植物浓浓的爱还留在孩子们的心头。这样的教学才是长效的,也才有可能将它定格在孩子们的心头。这就是一场成功的持久战。
[战况二]
《多彩的课余生活》是一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即将迎来长长的暑假。为了引导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为暑假生活做好准备。老师们经常会安排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份时间安排表。我就曾让孩子们设计过这样的时间安排表,安排表上体现出的“学习为主,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无不正中教学目标。当时我还满心欢喜,觉得这一环节是成功的。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份时间安排表的下文如何,有多少孩子坚持去做了,坚持了多久?这些都不得而知。
战术——持久关注
这一现象根本的责任应该在老师。有人说:“孩子是老师、父母的影子。”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师、父母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很有地位的,他们常常把老师和父母的话当成“圣旨”。同时,儿童的模仿性很强,他们有时会不假思索地模仿,老师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锐利的眼睛。而此时教师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向标。常常是教师的眼睛看到哪,他们的关注点就在哪。也就因此,当我完全将我的目光从那张时间安排表上移开时,孩子们也将其视为了一张废纸。
此时最好的战术就是老师的关注。如果我当时能够对时间安排表持久关注,然后进行及时汇报交流,开展“爸爸妈妈来打分”“课余本领大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益处,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养成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习惯,或许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要求会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好地帮助孩子合理规划署假生活乃至今后的生活,真正打好这场持久战。
[战况三]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课是《我爱秋天》。其中一个教学版块是“果实长大不容易”,旨在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果实的好习惯。常见的教学设计是给孩子播放一段农民伯伯种植稻谷的录像,以此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在观看后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农民伯伯太辛苦了!”“大米来得真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已经达到了教育目的。那就错了。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表白并非发自孩子的内心,他们只是在迎合老师。你只有去看看这些孩子在就餐时的表现,才能说这样的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段时间刚好上完这个内容,我特地去二年级留意了学生的中餐情况,发现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战术——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道理,有待于落实到行为中去,这就需要联系实际。导之以行。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才能真正強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
种植水稻的录像内容之所以没能取得长效,主要是因为里面流的不是学生的汗,出的不是学生的力,他们缺少实践,不能切身体会那种辛劳,也就不能真正认识到果实长大是多么不容易。于是有位老师在上完《我爱秋天》后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种植波斯菊的活动。当学生带来花盆栽种花种。为其松土浇水,从看着伙伴的花种发芽后的热切期盼,到后来发现自己的五颗花种只有三颗发芽,再到天天捉虫……学生经历了一次次困难,又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一一解决。当波斯菊盛开美丽的花朵时,学生发自内心地说:“这朵花来得真不容易呀!”相信这次养花的经历会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中,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体会也就能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
都说好品行受益一生,坏品行贻害终生。好品行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长期的品德教学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期。一个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却能让孩子受益无穷。让我们以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校长田征老师所说的“小学六年德育要为孩子今后的六十年负责”为最高理想,让德育发挥长效,为孩子们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持久战。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