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农村初中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很大,本文从内、外因上分析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并结合实际提出建立积极的学困生评价机制,开展学困生的成因诊断,开展课前,课后有效的辅导及课堂上的“区别教学”等策略,从而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达到转化之目的,具有极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困生 认知准备 课后辅导 分层教学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因此使得学生之间差异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以往的优秀生当“主角”,普通生当“配角”或“观众”的教育课堂更使得部分学生变成了困难生。
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课题。作为数学教师而言,如何解决好数学学习困难生,提高数学困难生的数学成绩,是我们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
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速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认真完成,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困难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习困难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产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教师素质、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优劣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较低和情绪、情感的准备不足等。辩证地看有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且内因之间、外因之间、内外因之间也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一)就内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认知准备不足。这是指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思维及观念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有机联系和内部规律的有序系统。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即使最简单的学习,也必须以学生过去的学习或经验为基础,所以,认知准备完善,是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
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结构一般存在以下二个缺陷:1)结论性知识残缺不全或错误,2)尤其缺乏基本的方法思想观念。所以,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迁移,如学习代数,要领悟数的概念发展和表示形式的多样化,要领悟数学运算式、字母、代数式是数和式的基本观念,要领悟一系列代数方法如换元法的理论基础,但这类学生掌握不好这些内容,经常孤立分散呈平面的点状分布,不易于储存和提取應用。
2.情感准备欠佳。情感准备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动机,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复合体,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动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老师之间情感上有距离,在学习心理上常有以下几种:1)想学就是学不好;2)因为不懂或不会,就不爱学;3)因为老师看不起,所以不愿学;4)因为老师不太管,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学不好,无信心,因而投入较少,视学习为负担。
(二)就外因而言,由于初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家庭和班级、学校,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家长、教师、同学,所以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这类学生的家庭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1)不从自己子女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2)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到时怨天尤人,有的甚至连成绩单也不在乎,家长会也不参加;3)关心倍至,方法失当,或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尤其是单亲家庭;4)自身文化太低,子女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5)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产生数学学困生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2)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4)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5)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敬畏感。
产生学困生的外因除上述两条外,还有诸如班级、学校、环境等因素,这里不再赘述。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途径
(一)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
归因理论证明: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数具有习得性无能障碍,往往把失败归之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任务太难等,这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降低了他们在学习任务特别是困难面前的坚持性和自信心。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和愿望,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所以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具体有以下一些策略:
1.重视“学困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对在作业或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要大力表扬,而且还给予学习与德育考核方面的加分,并发“表扬信”给家长,要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状态。
2.每次测验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把后进生分组进行谈话鼓励,帮助树立目标,鼓励他们相互竞争。
3.制定帮教计划,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帮教对象,通过树立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学困生”的学习。
4.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把学困生转化对象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根据当天学习内容设计过关检测题,利用课余时间交换题目抽测竞赛,并把小测的成绩计入平时考查成绩,允许考得不好的学生有第二次补测的机会。对取得好分数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及大力表扬,促进他们重视每天的知识过关。
(二)注重“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使辅导有针对性、成效性
1.注重“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会碰到有的学生三番四次地来请教同一个问题,但最后还会在考试中出现相同问题依然出错的情况。于是我们往往认为该学生“笨”得无可救药,而没有从教师的教这方面找原因,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帮助学生一起去分析究竟错在哪一步,是哪一部分的知识出现了认知缺陷,没有对症下药进行补救而导致学生一错再错,造成辅导缺乏成效性。重视学生错题成因分析是提高辅导成效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把这些错误系统地加以整理,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可以分析出一些带有规律的问题。
2.加强辅导策略研究
1)加强课前铺垫辅导,使“学困生”具备新内容学习的必要的“认知前提”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带有大量认知特点的已有学习基础上的。用现代认知心理术语来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特别是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影响知识技能的迁移。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新知识前,对学生进行学前诊断,检查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学习新教材的认知准备,帮助“学困生”具备必要的认知前提,就有利于缩小他们和其他同学学习新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在初二(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学习之前,本人设计了一份摸底测验的试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如去括号、去分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等。通过测试反馈,掌握了每一个“学困生”存在的认知缺陷。对于测验的结果离起点目标过远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对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补课,对于基本达到起点水平,只有一些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缺漏的同学,则留待新单元开始后逐步解决。通过实验,发现绝大部分的学困生在该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
2)加强课后强化辅导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在现行的群体教学中辅以某些个别化的教学手段,确保一部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具体辅导策略:
a)在课后,根据学生对课上教学内容掌握得不那么清楚的地方,教师应对当天教学内容作及时辅导帮助。针对“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分类辅导;对“学困生”的辅导,不仅要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而且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使他们逐步学会学习。
b)小单元针对辅导。“学困生”由于记忆方面的缺陷,易于遗忘所学的知识,技能也不巩固,所以每个小单元(1~2周为一单元较适宜)要帮助他们将知识整理成体系,促进知识正迁移。同时要进行小单元测验,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设计成一些简单的问题,编印成小卷,用5~20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测。这样的分单元把关,对“学困生”后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c)开展“伙伴互助”,用中上生带动后进生,营造互帮互助班级氛围。教师一般要给每个学困生对象找2~3个学生老师,可以按月轮流辅导,这样不至于给学生老师增加太多负担。几个小老师间可以开展友谊竞赛,看谁帮助的效果更好。“伙伴互助”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与检查。帮助小老师确定辅导内容;明确辅导要实现的目标;设计辅导方法与过程;制订检查反馈方案等;对于如何检查辅导对象的学习效果,可参考以下简便做法:提出每天具体要求;设计每日成绩图表;绘制每日进步曲线等。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热心的导师的指导之下的小先生都会有相当的成绩,若小先生一无成绩,只是证明了导师冷血不努力。”学生小老师要做好辅导工作并不容易,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公开表扬他们,在黑板报或广播上宣传他们,争取家长支持,让被辅导学生的家长感谢他们,给他们授予光荣称号或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d)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学困生的座位编排得集中一些,上课时一次可以同时辅导2-3个学生,提高个别辅导成效性。
e)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中实施“区别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学中,一直不能转化“学困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态度的缘故。他主张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这也是保护学生自尊心很重要的一点。布卢姆等人重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诊断性评价,也是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所以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区别教学”策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具体的一些策略:
1.教学目标分层
现代认知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出发,提出了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主张教学必须严格顺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他认为,任何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必定失败。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目标分层次处理,分单元分课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节课学困生都有收获。如初一数学“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了解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原理,并能正确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把这个目标分三层处理,学困生在第一节课中要基本能体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合理性,并尝试计算1至2小题基础题(允许解法步骤不齐或计算出错);第二节课要初步掌握一般的解法步骤,并能正确计算1至3小题;第三节课要较熟练解法步骤,并能正确计算4至6小题。在这三节课中,学困生都能达到了这些要求。这样,他们对学习数学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压力,慢慢地,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作业分层
苏霍姆林斯基最让我感动的人格魅力之一,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困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如针对学困生的“算术应用题”差,他曾经给“学困生”们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从民间收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我们也可以为学困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学困生”的作业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教师在批改“学困生”的作业时不能只打“√”或“×”,而应多采用眉批法,即在错处写上“想一想”、“验算一下”或者“再读读题”等,在对处写上“要相信自己”、“你能行”、“你是好样的”、“写得真漂亮”、“我为你的进步高兴”等。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改错的难度,又可以帮助其增强信心。对于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学困生”的作业有时需要学生互改,如果“学困生”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学困生”的错误一般都是相近的,他们一旦发现了别人的错误,对自己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3.对一批完全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实行“学生自留地”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给出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练习和例题,自己模仿例题去学习并解题,不懂的再请教教师和同学,以自学为主。由于学生自已决定学多少、学什么,由易到难,很容易获得一百分,提高了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因此放弃学习的学生逐渐减少,成绩不断进步,有些同学还慢慢跟上大队伍。
4.练习分层、考试分层与评价分层
我在数学检测时采取不同试卷和不同题量、不同时段分别进行,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格。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每一次都是60分以下的感觉是很痛苦的,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对不及格的学生就不打分,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各自在老师处领试卷,否则考差的同学领了试卷就一把“毁”或“抓”了,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很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有利于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耐心的诱导、启发和感化、熏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相信“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实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学困生 认知准备 课后辅导 分层教学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因此使得学生之间差异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以往的优秀生当“主角”,普通生当“配角”或“观众”的教育课堂更使得部分学生变成了困难生。
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课题。作为数学教师而言,如何解决好数学学习困难生,提高数学困难生的数学成绩,是我们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初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2.学生自学能力差
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速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认真完成,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
总之,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困难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习困难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产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教师素质、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优劣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较低和情绪、情感的准备不足等。辩证地看有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而且内因之间、外因之间、内外因之间也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一)就内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认知准备不足。这是指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原认知结构存在缺陷。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结论性知识、方法、思维及观念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有机联系和内部规律的有序系统。布鲁姆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即使最简单的学习,也必须以学生过去的学习或经验为基础,所以,认知准备完善,是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
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结构一般存在以下二个缺陷:1)结论性知识残缺不全或错误,2)尤其缺乏基本的方法思想观念。所以,这类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迁移,如学习代数,要领悟数的概念发展和表示形式的多样化,要领悟数学运算式、字母、代数式是数和式的基本观念,要领悟一系列代数方法如换元法的理论基础,但这类学生掌握不好这些内容,经常孤立分散呈平面的点状分布,不易于储存和提取應用。
2.情感准备欠佳。情感准备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动机,是一种兴趣,态度和自我评价的复合体,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动力。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老师之间情感上有距离,在学习心理上常有以下几种:1)想学就是学不好;2)因为不懂或不会,就不爱学;3)因为老师看不起,所以不愿学;4)因为老师不太管,放任自流。这类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学不好,无信心,因而投入较少,视学习为负担。
(二)就外因而言,由于初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家庭和班级、学校,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家长、教师、同学,所以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子女。这类学生的家庭常会是以下几种情况:1)不从自己子女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2)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平时放任自流,到时怨天尤人,有的甚至连成绩单也不在乎,家长会也不参加;3)关心倍至,方法失当,或过于严苛,或过于娇宠,尤其是单亲家庭;4)自身文化太低,子女的学习行为无法监控;5)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加班加点学习,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数学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数学素质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数学教师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心理状态等。产生数学学困生从数学教师的因素来分析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2)教学水平低下,上课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4)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来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满情绪带进课堂,甚至迁怒于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对立情绪;5)教师过分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或者过度宣扬学习数学的困难,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敬畏感。
产生学困生的外因除上述两条外,还有诸如班级、学校、环境等因素,这里不再赘述。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途径
(一)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
归因理论证明: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数具有习得性无能障碍,往往把失败归之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任务太难等,这容易使他们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降低了他们在学习任务特别是困难面前的坚持性和自信心。而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和愿望,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所以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具体有以下一些策略:
1.重视“学困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对在作业或考试中取得进步的同学要大力表扬,而且还给予学习与德育考核方面的加分,并发“表扬信”给家长,要想办法让他们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状态。
2.每次测验或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把后进生分组进行谈话鼓励,帮助树立目标,鼓励他们相互竞争。
3.制定帮教计划,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帮教对象,通过树立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班“学困生”的学习。
4.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把学困生转化对象分成几个小组,每天根据当天学习内容设计过关检测题,利用课余时间交换题目抽测竞赛,并把小测的成绩计入平时考查成绩,允许考得不好的学生有第二次补测的机会。对取得好分数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及大力表扬,促进他们重视每天的知识过关。
(二)注重“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使辅导有针对性、成效性
1.注重“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会碰到有的学生三番四次地来请教同一个问题,但最后还会在考试中出现相同问题依然出错的情况。于是我们往往认为该学生“笨”得无可救药,而没有从教师的教这方面找原因,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帮助学生一起去分析究竟错在哪一步,是哪一部分的知识出现了认知缺陷,没有对症下药进行补救而导致学生一错再错,造成辅导缺乏成效性。重视学生错题成因分析是提高辅导成效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提取数学“学困生”的作业,练习或测验中出现的错误,把这些错误系统地加以整理,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入手进行诊断,可以分析出一些带有规律的问题。
2.加强辅导策略研究
1)加强课前铺垫辅导,使“学困生”具备新内容学习的必要的“认知前提”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带有大量认知特点的已有学习基础上的。用现代认知心理术语来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特别是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影响知识技能的迁移。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新知识前,对学生进行学前诊断,检查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学习新教材的认知准备,帮助“学困生”具备必要的认知前提,就有利于缩小他们和其他同学学习新知识的差距,提高“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在初二(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学习之前,本人设计了一份摸底测验的试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如去括号、去分母、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等。通过测试反馈,掌握了每一个“学困生”存在的认知缺陷。对于测验的结果离起点目标过远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对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补课,对于基本达到起点水平,只有一些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缺漏的同学,则留待新单元开始后逐步解决。通过实验,发现绝大部分的学困生在该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好。
2)加强课后强化辅导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在现行的群体教学中辅以某些个别化的教学手段,确保一部分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得到适当的矫正教学或辅导,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数学。具体辅导策略:
a)在课后,根据学生对课上教学内容掌握得不那么清楚的地方,教师应对当天教学内容作及时辅导帮助。针对“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分类辅导;对“学困生”的辅导,不仅要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而且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使他们逐步学会学习。
b)小单元针对辅导。“学困生”由于记忆方面的缺陷,易于遗忘所学的知识,技能也不巩固,所以每个小单元(1~2周为一单元较适宜)要帮助他们将知识整理成体系,促进知识正迁移。同时要进行小单元测验,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设计成一些简单的问题,编印成小卷,用5~20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测。这样的分单元把关,对“学困生”后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c)开展“伙伴互助”,用中上生带动后进生,营造互帮互助班级氛围。教师一般要给每个学困生对象找2~3个学生老师,可以按月轮流辅导,这样不至于给学生老师增加太多负担。几个小老师间可以开展友谊竞赛,看谁帮助的效果更好。“伙伴互助”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与检查。帮助小老师确定辅导内容;明确辅导要实现的目标;设计辅导方法与过程;制订检查反馈方案等;对于如何检查辅导对象的学习效果,可参考以下简便做法:提出每天具体要求;设计每日成绩图表;绘制每日进步曲线等。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在热心的导师的指导之下的小先生都会有相当的成绩,若小先生一无成绩,只是证明了导师冷血不努力。”学生小老师要做好辅导工作并不容易,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公开表扬他们,在黑板报或广播上宣传他们,争取家长支持,让被辅导学生的家长感谢他们,给他们授予光荣称号或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d)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学困生的座位编排得集中一些,上课时一次可以同时辅导2-3个学生,提高个别辅导成效性。
e)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中实施“区别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学中,一直不能转化“学困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态度的缘故。他主张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这也是保护学生自尊心很重要的一点。布卢姆等人重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诊断性评价,也是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所以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区别教学”策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具体的一些策略:
1.教学目标分层
现代认知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出发,提出了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主张教学必须严格顺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他认为,任何超越儿童认知水平的教学必定失败。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目标分层次处理,分单元分课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节课学困生都有收获。如初一数学“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了解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原理,并能正确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把这个目标分三层处理,学困生在第一节课中要基本能体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合理性,并尝试计算1至2小题基础题(允许解法步骤不齐或计算出错);第二节课要初步掌握一般的解法步骤,并能正确计算1至3小题;第三节课要较熟练解法步骤,并能正确计算4至6小题。在这三节课中,学困生都能达到了这些要求。这样,他们对学习数学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压力,慢慢地,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作业分层
苏霍姆林斯基最让我感动的人格魅力之一,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困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如针对学困生的“算术应用题”差,他曾经给“学困生”们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从民间收集来的。其中每一道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我们也可以为学困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学困生”的作业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教师在批改“学困生”的作业时不能只打“√”或“×”,而应多采用眉批法,即在错处写上“想一想”、“验算一下”或者“再读读题”等,在对处写上“要相信自己”、“你能行”、“你是好样的”、“写得真漂亮”、“我为你的进步高兴”等。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改错的难度,又可以帮助其增强信心。对于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学困生”的作业有时需要学生互改,如果“学困生”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学困生”的错误一般都是相近的,他们一旦发现了别人的错误,对自己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3.对一批完全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实行“学生自留地”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给出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练习和例题,自己模仿例题去学习并解题,不懂的再请教教师和同学,以自学为主。由于学生自已决定学多少、学什么,由易到难,很容易获得一百分,提高了信心,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因此放弃学习的学生逐渐减少,成绩不断进步,有些同学还慢慢跟上大队伍。
4.练习分层、考试分层与评价分层
我在数学检测时采取不同试卷和不同题量、不同时段分别进行,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格。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每一次都是60分以下的感觉是很痛苦的,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对不及格的学生就不打分,让学生自己反思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各自在老师处领试卷,否则考差的同学领了试卷就一把“毁”或“抓”了,我们可以想象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很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这有利于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多方面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耐心的诱导、启发和感化、熏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相信“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实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