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兼容性,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比,指出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中所蕴含的不平等。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兼容 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64-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任何一种语言都代表并反映了讲该语言的国家、社会、群体的文化。因此,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同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是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各个国家、民族、群体文化之间都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生活方式等等。由于价值观念、时间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众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就导致了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这种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平等。
一、英汉文化不平等的表现
所谓平等,本意是指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平等是人类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文化的影响力除了与该文化自身的特点有关外,主要由与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民族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等实力所决定。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差异必然会在文化的影响力上表现出来,因此有的文化就呈强势,有的文化就处于弱势。比如在比较中英两种文化时,每年从英语译入汉语和从汉语译成英语的文字及影视数量就足以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英语文化雄居强势,中国的文化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而这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平等主要来自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中西价值观差异:中国是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而西方国家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我们强调集体意识,团结就是力量;强调家庭,朋友的重要性。而在西方他们更在乎个人的利益,强调self-control,self-respect,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和 self-dependence。这大概也是他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的动力吧。对于时间的观念,有我们大家都了解的,西方人请吃饭时希望客人准时或晚到五至十分钟。而在中国一般都要提前到。还有中国是典型的过去观,喜欢回顾历史,对过去念念不望,重视传统。西方是现在观,将来观。现在观的文化是注重眼前的,及时行乐。对过去不留恋,对未来也不幻想。美国是将来观的代表,他们总是放眼于未来,寄希望于未来。
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最早是以图形的模式创造的,所以许多汉字都是根据实物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比如说“水,日”等。汉字注重意合,而英语作为一种音象文字更注重形合。
当然不同英汉语国家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等等,都给两种语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一般来讲,不平等主要不是在势均力敌的文化中存在,而是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并且是一般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输入,强势文化在弱势文化上留下明显的印记。而这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施加影响是世界历史上的普遍现象,但有的时候文化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滞后现象,即当一种文化处于强势时,其影响并未波及很远,直到这种文化由强变弱时,它的影响才会渐渐为其他民族所了解进而被大量的借鉴。但无论是在任何时候,这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贯穿整个文化社会的发展始末。
二、英汉语言对话的不平等
既然文化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语言的不平等也就随之而产生,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所体现的不同语言间的对话自然也就是不平等的。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对话通常会表现在翻译出和翻译入的量上,这在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上首先就产生了不对等,而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翻译者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同的特征。
在翻译数量上,每年由我国译者译入的英文文献数目极其庞大,仅以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为例,英文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有一种或多种汉译本,而且不仅仅是流行作品会被我国译者及时的翻译过来,就连一些不是很畅销的,或票房不是很好的作品也会被迅速的引进或是翻译出来。然而相反的是,每年由英语国家的译者(包括华裔译者)翻译的汉语文献数量却是非常的有限,汉语的很多优秀作品却不能及时的翻译为英文。这种数量上的巨大落差的背后其实就是两种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也是英汉语言对话的不平等。
语言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不仅会通过两种语言间翻译数量的差异明明白白的体现出来,而且还可以通过译者带有倾向性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而隐隐约约的折射出来,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表面看只是由译者个人主观决定的,但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主观的决定却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其中译者生存其中的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复杂的个人感情因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以中国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为例,就可以看出中英文化的不对等是如何影响这部文学名著的翻译的。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的英译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我国著名学者杨宪益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另一种是英国学者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对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翻译界有着很多不同声音的讨论,其中崔永禄教授的评论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他认为:“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在传达主题信息和艺术信息方面应该说是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艺术的再创造,远远超过了其他译本,但在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却出现了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倾向。”说这是一种倾向,崔永禄教授也认为一是在霍的译文中可以看到一种较为普遍,且有一定思想指导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二是不仅仅是霍克斯这一个人的做法,其他西方人在翻译中国作品或是其他处于弱势文化地位国家的作品也有类似的一种倾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霍克斯在对《红楼梦》中“红”字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热情和好运,而这个词在英语中则缺乏类似的象征意义,更多的会和暴力和流血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避免“红”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因联想意义不同而产生的麻烦,霍克斯将小说的名字改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但是在小说正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红色”在内的文化现象。霍克斯虽然对英译本中的前言里已经对包括“红色”在内的文化现象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对比,但避开了书名中红色,却仍然对书中的很多带有“红”色彩的文化进行了英式的强行灌输,比如将“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由此可见,霍克斯代表的这一类西方人在翻译和语言中所采取的策略或是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例,而是明显的带有一种倾向,这是强势文化翻译进入弱势文化国家作品的一种必然倾向,因此可以说,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对话绝对是不平等的。
三、英汉语言文化习惯的不平等
英汉语言对话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翻译方面,而在英汉语言使用的习惯中也有一些不平等存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凡涉及讲话人本人的总是要谦虚一些,对于对方却是要多加赞美,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之意。因此汉语中表示自谦的词语就非常多,如犬子、拙荆和贵客等词语。然而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传统习惯,在英语文化中推崇的是平等对话。而这样的平等,在一定的意义上,对于汉语的语言文化习惯来说也是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不平等。
文化的民族性是历史的长久以来的积淀但并不代表着可以一成不变。长期以来,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交往活动中,弱小的民族常常会主动的或被动的像其他强大的民族学习或是吸收借鉴一些新生的事物,从而引发自身的文化变异,也就是说弱势文化群体也会像强势文化群体吸收新的内容产生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存在,才使得各民族的语言文化能够互相交流,各民族语言文化的语用倾向才能够向着一个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恩科,李昕.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3]罗世平.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7.
[4]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兼容 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64-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任何一种语言都代表并反映了讲该语言的国家、社会、群体的文化。因此,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同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是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各个国家、民族、群体文化之间都会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生活方式等等。由于价值观念、时间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众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就导致了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这种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平等。
一、英汉文化不平等的表现
所谓平等,本意是指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平等是人类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文化的影响力除了与该文化自身的特点有关外,主要由与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民族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等实力所决定。经济、科技、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差异必然会在文化的影响力上表现出来,因此有的文化就呈强势,有的文化就处于弱势。比如在比较中英两种文化时,每年从英语译入汉语和从汉语译成英语的文字及影视数量就足以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英语文化雄居强势,中国的文化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而这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平等主要来自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中西价值观差异:中国是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而西方国家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我们强调集体意识,团结就是力量;强调家庭,朋友的重要性。而在西方他们更在乎个人的利益,强调self-control,self-respect,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和 self-dependence。这大概也是他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的动力吧。对于时间的观念,有我们大家都了解的,西方人请吃饭时希望客人准时或晚到五至十分钟。而在中国一般都要提前到。还有中国是典型的过去观,喜欢回顾历史,对过去念念不望,重视传统。西方是现在观,将来观。现在观的文化是注重眼前的,及时行乐。对过去不留恋,对未来也不幻想。美国是将来观的代表,他们总是放眼于未来,寄希望于未来。
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最早是以图形的模式创造的,所以许多汉字都是根据实物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比如说“水,日”等。汉字注重意合,而英语作为一种音象文字更注重形合。
当然不同英汉语国家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等等,都给两种语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一般来讲,不平等主要不是在势均力敌的文化中存在,而是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并且是一般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输入,强势文化在弱势文化上留下明显的印记。而这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施加影响是世界历史上的普遍现象,但有的时候文化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滞后现象,即当一种文化处于强势时,其影响并未波及很远,直到这种文化由强变弱时,它的影响才会渐渐为其他民族所了解进而被大量的借鉴。但无论是在任何时候,这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并且贯穿整个文化社会的发展始末。
二、英汉语言对话的不平等
既然文化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语言的不平等也就随之而产生,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所体现的不同语言间的对话自然也就是不平等的。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对话通常会表现在翻译出和翻译入的量上,这在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上首先就产生了不对等,而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翻译者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同的特征。
在翻译数量上,每年由我国译者译入的英文文献数目极其庞大,仅以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为例,英文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有一种或多种汉译本,而且不仅仅是流行作品会被我国译者及时的翻译过来,就连一些不是很畅销的,或票房不是很好的作品也会被迅速的引进或是翻译出来。然而相反的是,每年由英语国家的译者(包括华裔译者)翻译的汉语文献数量却是非常的有限,汉语的很多优秀作品却不能及时的翻译为英文。这种数量上的巨大落差的背后其实就是两种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也是英汉语言对话的不平等。
语言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不仅会通过两种语言间翻译数量的差异明明白白的体现出来,而且还可以通过译者带有倾向性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而隐隐约约的折射出来,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表面看只是由译者个人主观决定的,但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主观的决定却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其中译者生存其中的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复杂的个人感情因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以中国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为例,就可以看出中英文化的不对等是如何影响这部文学名著的翻译的。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的英译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我国著名学者杨宪益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另一种是英国学者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对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翻译界有着很多不同声音的讨论,其中崔永禄教授的评论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他认为:“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在传达主题信息和艺术信息方面应该说是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艺术的再创造,远远超过了其他译本,但在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却出现了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倾向。”说这是一种倾向,崔永禄教授也认为一是在霍的译文中可以看到一种较为普遍,且有一定思想指导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二是不仅仅是霍克斯这一个人的做法,其他西方人在翻译中国作品或是其他处于弱势文化地位国家的作品也有类似的一种倾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霍克斯在对《红楼梦》中“红”字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热情和好运,而这个词在英语中则缺乏类似的象征意义,更多的会和暴力和流血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了避免“红”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因联想意义不同而产生的麻烦,霍克斯将小说的名字改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但是在小说正文中出现了大量的“红色”在内的文化现象。霍克斯虽然对英译本中的前言里已经对包括“红色”在内的文化现象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对比,但避开了书名中红色,却仍然对书中的很多带有“红”色彩的文化进行了英式的强行灌输,比如将“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由此可见,霍克斯代表的这一类西方人在翻译和语言中所采取的策略或是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例,而是明显的带有一种倾向,这是强势文化翻译进入弱势文化国家作品的一种必然倾向,因此可以说,英汉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对话绝对是不平等的。
三、英汉语言文化习惯的不平等
英汉语言对话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翻译方面,而在英汉语言使用的习惯中也有一些不平等存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凡涉及讲话人本人的总是要谦虚一些,对于对方却是要多加赞美,以示对对方的尊敬之意。因此汉语中表示自谦的词语就非常多,如犬子、拙荆和贵客等词语。然而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传统习惯,在英语文化中推崇的是平等对话。而这样的平等,在一定的意义上,对于汉语的语言文化习惯来说也是代表了一定范围内的不平等。
文化的民族性是历史的长久以来的积淀但并不代表着可以一成不变。长期以来,在与其他民族频繁的交往活动中,弱小的民族常常会主动的或被动的像其他强大的民族学习或是吸收借鉴一些新生的事物,从而引发自身的文化变异,也就是说弱势文化群体也会像强势文化群体吸收新的内容产生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存在,才使得各民族的语言文化能够互相交流,各民族语言文化的语用倾向才能够向着一个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恩科,李昕.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崔永禄.霍克斯译《红楼梦》中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3]罗世平.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7.
[4]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3.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