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cccc3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与公民意识的提高,政府一些负面行为的曝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本文以网络时代为背景,阐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从政府、公众、网络等角度,分析了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探讨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对策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平台,以微博、网络新闻、博客、社交APP、论坛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帮助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有效地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使政府公信力面临着考验。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急需面对的课题。
  一、政府公信力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面对社会差异和利益分配,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民主、负责等途径获得公众普遍性信任的能力”。[1]由此可知,政府公信力既是一种被公众所认可的能力。一般而言,政府的初始公信力往往来自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旦政府没有履行契约势必会失去公众的信任,从而导致公信力下降,甚至引发公共行政危机。可见,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即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公共政策来赢取公众的信任;公众则依靠自身的价值判断对政府行为进行评判,从而评价政府公信力水平的高低。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二、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
  (一)政府信息不公开
  信息的输出方与接受方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信息公开化程度,信息的不对称使信息的接受方对输出方产生质疑,从而产生了信任危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掌握信息的能力也日渐提高,政府依靠传统的的信息不对称优势日趋减弱。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提升信息素养、顺应时代趋势,反而固步自封、恪守陈旧的思想观念,刻意隐瞒、欺骗应当公开的信息,却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违规操作、谋取私利,忽视公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刻意隐瞒欺骗、甚至封锁消息,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极易引发社会恐慌,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
  (二)公众期望存在落差
  公众对政府较高的心理预期与政府实际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差距。[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并没达到相应的要求。如果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的期望难免会有落差,再加上政府没有及时疏导公众的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公众对政府的怀疑、抱怨和失望,甚至质疑政府行政行为。
  (三)网络渗透的影响
  网络利用微博、网络新闻、博客、社交APP、论坛等新兴媒介载体,全方位地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公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3]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当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时,公众便会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当公众发现政府存在失范行为或不公正事件时,很可能会在各网络媒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抨击不公。因此,政府应谨慎处理一些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否则,极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导致大范围的舆论围攻,从而给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带来了不便。
  三、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
  (一)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对信息的不了解。政府应当转变执政理念,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公开信息的内容、对象和范围,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倡导利用自身门户网站,及时公布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和监督方式等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外,政府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妥善运用公共话语权,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最后,政府要破除陈旧的执政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提高公众素质
  网络的普及给广大公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便利平台,但同时也给政府公信力的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如何提高参与网络公众的素质。首先培养公众辨析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公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要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运用,主动屏蔽和抵制一些负面信息和极端言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传播和接受信息,面对一些有关政府行政行为信息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理性地看待政府行政行为的得与失,适当调整对政府的期望。如果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与不足,公众要给予体谅,同时,也应鼓励政府不断改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升公众网络伦理道德修养。教育往往是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公众网络伦理的教育,来进一步提升公众的道德修养。另外,政府也应加大文明上网活动的宣传力度,有意识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主动屏蔽或删除一些虚假、偏激的网络言论,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行为规范。最后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网络。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当公众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对某些公共事件有着偏激的想法时,便会在网络中宣泄个人不满情绪或发表过激的言论。因此,政府应当对公众进行正确地引导,呼吁公众要理性地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
  (三)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
  网络不仅为政府发布信息提供了便捷,而且也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可见,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自身门户网站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为公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科学规范的政府门户网站,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良好的网络环境,也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因此,政府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显得刻不容缓。一是完善网络立法。制定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网络言行,强化公众遵纪守法的意识,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使得网络安全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二是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政府应通过提升网络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目的,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相关专业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走向,及时向公众公布信息,疏导公众的不满情绪。三是增强网络功能。政府应重视对自身门户网站的建设,从而搭建一个与公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增强网络功能。另外,也要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政务消息,以便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工作内容,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防止虚假信息或者谣言的传播与扩散。最后也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公众搭建相关平台,强化公众的责任意识,呼吁公众妥善使用网络话语权。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郝玲玲.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3
  [2] 郭蕊.网络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探究[J].管理观察,2013(13).
  [3] 刘明.网络时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路径选择[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其他文献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了有力推进各项民生工作落实到位,有所突破.10月17日,吉林省人社厅召开全省人社系统前三季度重点工作调度视频会议,总结前三季度重点工作的特点、成
期刊
本文对处理管辖权冲突的传统方法、效果理论及管辖权的合理规制、调整竞争法的各种尝试等国际竞争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竞争规制的国际协调是解决各国竞争法冲
毛泽东幼时曾有个名字叫“毛石山”,也叫石三伢子。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向毛泽东述职。谈话间,毛泽东问道:“德怀呀,你的字是石穿吧?”彭点头。毛泽东笑道:“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阐述了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主张,为两岸协商谈判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五年
以排比段的形式结构全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作文结构方式。但不少采用此结构方式的作文并没有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阅读上的美感,反而让人觉得呆板。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
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经常以未名湖边的两只小鸟自比,如今,有一只先飞走了。9月9日。著名哲学家、“《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汤一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无论为人还是治学,汤一介先生的一生都是严谨、真诚。他所创办的北大儒学研究院以及对《中国儒学史》的编辑整理,他对卷帙浩繁的《儒藏》的编撰与研究,乃至垂暮之年仍孜孜不倦呼吁中国学者走向世界、与西方建立“文明对话”的殷切之情
期刊
在信息社会的21世纪,建筑业信息化提上了日程.所谓建筑业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
蚕蛹威化饼干营养含量极高,风味别具一格,国内外市场少见,大有发展前景,是蚕副产品深加工、高增值的一个好项目.其加工方法如下:
“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一改以往“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与“推定的交换条件”理论  英美法中与大陆法系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相类似的是“推定的交换条件”理论。根据该理论,法院可以依当事人明显的意图和交易的实质推定:一个双诺合同的一方的履行以另一方的履行为条件,或双方的履行互为条件。当一方的履行以另一方的履行为条件时,后者的不履行可成为前者不履行的免责理由。该理论的运用使得没有履行己方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失去对另一方起诉和从该方获得赔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