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政治课的教学应紧贴学生,紧贴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职业需求,适当变通,这样政治课才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政治教学 十八届三中全会 教材 时政
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遵循青年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时代对青年学生应具备素质的要求。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从身边真实、具体的现实案例讲解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从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情感认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鉴于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年龄小,在校时间长,身心成长跨度大,可塑性强,处于未成年向成年人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培养目标则定位于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当调整教材理论的难度与深浅,不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基础性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并注意与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衔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使学生听得懂,好消化。
本教材共分九章,第一、二章讲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从第三章开始讲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三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明白,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简明扼要,学生比较容易听懂。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先讲第四章再讲第三章,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需求,体现应用性要求。
无论是内容的阐述、资料的选择,还是体例的编排、栏目的设计,都致力于提高学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在体验性学习中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我校设有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和文化艺术类等专业二十多个,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学内容上做不同要求的调整。譬如,针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日资企业从事工作或去日本留学,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第七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适应这一阶段学生认识发展的特殊性,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尽量丰富多样。
在教学各章内容之前,我都会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提示,简要告知本章内容和意义、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有时则在正文中按需设置多个栏目,或是启发思考,或是解疑答难,或是延伸拓展,每章结尾都安排思考练习或探究活动。譬如,在讲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二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我通过播放下载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的2012年和2013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晚会视频,对比发现,2013年比2012年更倡导从事新型产业结构生产的企业,说明我国在改革新时期大力提倡经济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这样更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四、紧贴时政结合书本内容联系当前实际。
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历史空前,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将再次激荡神州大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出改革新走向、发展的新思路、中华民族的新梦想、新蓝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是单一领域的单项改革,更不是普通层面的浅层次改革。从“6个紧紧围绕”到6大领域15个方面,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将全面铺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今天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的深化,凸显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信心和决心。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们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会议提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每一条都源于执政党对现实、对改革的清醒认识和执著探索。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并行推进。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以人为本到进一步强调促进公平正义,体现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我们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条条明确的措施,彰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彰显“顶层设计”的智慧。改革,从来都是克难攻坚。“深水区”、“攻坚战”、“矛盾凸显期”、“改革在闯关”……这些年来,改革的航船一直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危机意识中,在困难和矛盾的挑战中破浪前行。挑战来自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有人说過,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的复杂性超出想象。一年前,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凸显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的决心和关心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视频全程播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高职政治课的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和生活,列举生动具体的案例,论述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编写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文公告.
关键词: 高职政治教学 十八届三中全会 教材 时政
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遵循青年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时代对青年学生应具备素质的要求。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从身边真实、具体的现实案例讲解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从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情感认知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鉴于生源为初中毕业生,学生入学年龄小,在校时间长,身心成长跨度大,可塑性强,处于未成年向成年人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培养目标则定位于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当调整教材理论的难度与深浅,不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基础性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并注意与初中阶段相关知识的衔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使学生听得懂,好消化。
本教材共分九章,第一、二章讲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从第三章开始讲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三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明白,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简明扼要,学生比较容易听懂。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先讲第四章再讲第三章,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需求,体现应用性要求。
无论是内容的阐述、资料的选择,还是体例的编排、栏目的设计,都致力于提高学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在体验性学习中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我校设有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和文化艺术类等专业二十多个,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教学内容上做不同要求的调整。譬如,针对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日资企业从事工作或去日本留学,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第七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适应这一阶段学生认识发展的特殊性,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尽量丰富多样。
在教学各章内容之前,我都会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提示,简要告知本章内容和意义、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有时则在正文中按需设置多个栏目,或是启发思考,或是解疑答难,或是延伸拓展,每章结尾都安排思考练习或探究活动。譬如,在讲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二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我通过播放下载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的2012年和2013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晚会视频,对比发现,2013年比2012年更倡导从事新型产业结构生产的企业,说明我国在改革新时期大力提倡经济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这样更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四、紧贴时政结合书本内容联系当前实际。
2013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历史空前,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将再次激荡神州大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出改革新走向、发展的新思路、中华民族的新梦想、新蓝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是单一领域的单项改革,更不是普通层面的浅层次改革。从“6个紧紧围绕”到6大领域15个方面,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将全面铺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今天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的深化,凸显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信心和决心。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到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们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会议提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每一条都源于执政党对现实、对改革的清醒认识和执著探索。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并行推进。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以人为本到进一步强调促进公平正义,体现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我们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条条明确的措施,彰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彰显“顶层设计”的智慧。改革,从来都是克难攻坚。“深水区”、“攻坚战”、“矛盾凸显期”、“改革在闯关”……这些年来,改革的航船一直在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清醒的危机意识中,在困难和矛盾的挑战中破浪前行。挑战来自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有人说過,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的复杂性超出想象。一年前,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凸显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革的决心和关心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视频全程播放十八届三中全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高职政治课的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和生活,列举生动具体的案例,论述课程的理论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政治课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进一步强化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编写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