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ctr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就有了死亡的问题,生是可知可见的,而死却是个未知。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哲学对生与死都进行过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异同。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
  
  一、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共同点
  
  1、尊重生命
  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儒家首先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万物之灵。《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所“贵”在何处?《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但如水火这些物质,只有气而无生机,草木则有气也有生机,禽兽既有生命又有知觉,但它没有道德意识。人不仅有生命又有知觉,并具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在万物中最为高贵。除了道德意识之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人虽出于自然,属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所以《中庸》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由此出发,儒家学者都十分珍重人的生命存在。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便足以表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敬重。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未知生,焉知死?”。
  与儒家相比,道家学者也有明确的重生贵生意识。老子从“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生思想出发,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致虚极,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庄子更是认为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夫夫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反对“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庄子•秋水》),而主张“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所有这些都说明道家诸子极为重生、贵生。
  2、生死必然
  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由生到死的必然过程,这既是自然之理,又是必然之路,不可违抗。孔子认为生由“命”定,死亦由“命”定。在他看来,“命”为必然性,故不可抗“天”为自然性,故不可违。因此,生死是自然的,亦是必然的,是无法违背的。儒家以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强调生命意识的自觉,以生界定死;同时又直面死亡,借死反观生。在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上,儒学克服了二元对立的局限性,从而把二者统一起来。面对死亡,必须有这一解脱精神。
  道家同样深刻认识到生死必然这一现象。老子用天地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来观照人生死的必然性:“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庄子更是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庄子•达生》)。在他看来,个人的生死现象乃由“命”所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庄子所说的“命”,既有命令必须服从之意,又有命运、命中注定之意。于是,对于庄子来说,正因为这样,个体生命是无法改变它的,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不可改变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安于现实,听任命运安排,随顺事物变化。
  
  二、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异同点
  
  1、儒家乐生,道家长生
  儒家认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活着本身,而在于人生的使命,主张积极入世,对现实的人生抱着极大的乐观态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认为“道”与“义”是超于“富贵”的更高的层次。《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孔子、孟子,他们都是重视人生,都是“乐生”的。他们追求的不是富贵名利,而是高于富贵名利的东西。什么是高于富贵名利的呢?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乐道安贫”。乐生的目的就是“弘道”。“弘道”的基点在“修己”,其目的则在“安人”,“安天下”,使天下人民、整个社会安乐幸福,这就是儒家“乐生”、“修己安人”、“修己利人”。“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其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而道家认为通过修炼成仙,就可以长生不死。道教“长生、养生”是很明显的。不过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生死没有那样执着。道家崇尚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而然的。《庄子》说:“死生终始,将为昼夜。”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主张人该努力活够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时限,说明生死是自然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道家对人生是顺应的既然是自然的必然规律,道家的“长生”,其真义乃在于极尽可能顺生命之自然,无以外物害其生,求尽其天年。
  2、儒家注重道德,道家追求自然
  儒家重礼仪、讲道德,强调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自然就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讨论生与死,用道德规范来衡量生与死的意义、价值。儒家认为生命固然珍贵,但还有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仁义或道义,儒家的生死观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孔子明确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也宣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把个体生命与伦理道德完全融为一体,让人们从出生到老死,都要以儒家道德为指导。生时为道义努力奋斗,死时为道义献出生命。人固然有选择生死的意志自由,但这一抉择务必以符合群体利益、符合道义为取向。人应该向往道德的生命,道德的生命比肉体的生命更为重要。
  道家崇尚自然,是从人和自然的联系中来探讨生死问题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地、天、道的规范。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构成人的自然物质是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庄子把生与死铸入了无限的天地整体之中,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顺也”。生与死的变化是自然之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非人力所能左右和改变,人们应当以顺乎自然的态度去处理生死问题,反对人为的追生避死。
  综上,生死问题是一个与人的一生相始终的现实问题,儒、道从不同的角度来完成对生死的界定。儒家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促使人们努力进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参悟提供了可贵的帮助,让后人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陈兵《生与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3]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沈铭贤《生死俱善,人道毕矣》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
  [5]郑小江《中国传统死亡智慧的现代意义》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
其他文献
摘 要:《立体几何》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有关夹角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有关距离的问题。而向量作为工具的引入,它具有自由平移现时保持不变的特性,使得立体几何应用代数方法来进行研究,用代数方法进行运算,从而对空间想象能力降低了。而向量的引入,仅仅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昌有关垂直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有关平行的问题,本人就立体几何用向量方法来求解有以下几点心得。  关键词:向量;法向量    一、
期刊
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大致可以容纳10至20多条新闻,如何对这些新闻稿件进行整理加工,,有序排列组合,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把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深刻地印入脑海中呢?  传统的做法是分类串线,先重后轻,依次安排政治、经济、文体、社会、最后是国际新闻,头条新闻选择具有最大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后依次递减。这种编排法对头条新闻的选择非常重要,政治价值是选择头条新闻的一条重要原则。编辑在看稿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选择
期刊
2009年2月12日随着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的正式下达,全国乳业三巨头之一,有着50年辉煌历史的三鹿乳业集团这座乳业帝国大厦瞬间轰然倒塌,正式宣布破产。这无疑给我国商界和企业界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憾。  人们感到困惑:一个赫赫有名,有着年销售额100亿元的利税大户,拥有“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的知名企业怎么会和“三聚氰胺”毒奶粉挂起钩来?几十万儿童受到伤害,有的孩子还被剥夺了生命,正象法庭
期刊
摘 要:本文探讨了逆向思维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通过选择题、黑盒子题、论述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个例分析,启发和指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法简捷地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題能力。  关键词:逆向思维;正向思维;创新思维    顾名思义,“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与传统的、习惯的、正面的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模式,即与通常的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不是从
期刊
摘 要:集体归属感是指人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渴望将自己归属到某个集体中去,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感到光荣和自豪。集体归属感在发挥集体的效用和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体归属感也就成为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必备素质。如今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缺失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多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集体归属感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
期刊
摘 要:电视频道专业化历经了数十年发展与探索。但当前电视频道专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主要问题有频道专业特色不明显、频道风格简单化、盈利模式单一等。解决的策略有付费系统的建设、准确定位受众以及培养受众参与的意识。在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电视频道专业化亟待真正意义上实现。  关键词:文化产业;频道专业化    电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文明、构建意识形态、服务大众、提供娱乐等方面
期刊
摘 要:钱大昕对于史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廿二史考异》更是冠绝古今。研究大昕的治学方法特别是治史方法无疑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大昕的著作,从而从根本山认识大昕的治史之法,认为大昕治史在于“实事求是”。  关键词:钱大昕;史学;实事求是    钱大昕字小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是十八世纪即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先生在史学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绩。这其中反映在《廿二十
期刊
摘 要:《边城》的人,演绎了一段美丽而伤感的爱情故事,沈从文以此揭示了故事中浓呛的悲剧味,深刻表达了对湘西边城人的人文观照和真挚爱意。在《边城》以及湘西系列作品之中,忧愁无处不见,这恰是沈从文悲天悯人情怀的映照。对那些湘西水山世界里的人,沈从文倾注了无尽的感动和欣赏。以水来知人,以人来知愁,以愁更来知人,走近湘西人,走近沈从文。  关键词:边城;那人;忧愁;沈从文    沈从文眼中的人类世界到底是
期刊
摘 要:教学文化是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背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而构建的一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的价值观念、价值意识与精神。本文从领导体制、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西南联大的教学文化进行探析,以了解它辉煌成就背后的隐形因素。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学文化    西南联大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火,保持大学的发展,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先南迁至长沙,再迁至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在短
期刊
摘 要:传统课堂文化存在专断、单调、失语现象,缺乏有效的对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构建对话型课堂文化。本文拟从让课堂成为倾听学生的场域;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构建知识丰富的对话型课堂文化四方面来构建对话型课堂文化。  关键词:对话型;课堂文化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文”的本义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的本意则为变易、生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