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前奏曲响亮多彩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创新精神的体现,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主旋律,而课前准备就是这支优美旋律的前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多学少教,因此,“课前准备”环节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们更多注意的是课堂上的光环,对于课前准备,虽也被列入教学环节之一、但提得较多的是学生的预习,教师的备课,也不能体现课前准备的丰富性、生动性、可发展性、多元性。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教学是以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构建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课堂教学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新课程,传统教学观一时难以彻底扭转,课前准备虽被列入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关注,但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不足,课前充实、生动、活泼、有序的准备环节将改变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落后方式,唤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提高质疑解疑、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成为多彩的课堂前奏曲,使教师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课前准备与一般意义上预习的区别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注重课前预习,是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中共同遵循的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但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多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及疑难问题的发现上,为课堂上有效地获得知识做准备。
  课前准备则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了解掌握,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搜集处理信息、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等)、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的培养。雖说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但单凭每节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多彩的课前准备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学生能多渠道、多层面地获取知识,实现自主、开放、实践和探究性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丰富多彩的课前准备,意义和价值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课前准备重要得多。
  二、课前准备中教的准备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风格技巧;调查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学生学习的需求、疑问及兴趣点;教师应把课前准备纳入到备课中,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风格技巧;精心设计、筹划,考虑好准备的内容、目的、意义、形式,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体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感受,调查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学生学习的需求、疑问及兴趣点;确定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准备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辅助解决重点难点的图片、录音带、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在心理、材料搜集、实践等方面进行准备,为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做出科学指导和客观评价打好基础。
  2.对学生的准备进行指导
  课前准备应有计划、有目的、有序地进行,教师应帮学生确定目标,提出明确要求,给予合理的准备时间,为学生推荐方法,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使学生的课前准备真正科学而有效。
  三、学生课前准备的形式与内容
  (一)搜集信息,积累材料
  利用语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解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使他们获取广博的知识,适应大语文学习的需要。课前准备,以课堂学习为核心,又跳出课堂,由课内到课外,又由课外到课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1.了解名人或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
  知人论世,认识并学习名人伟人,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教育。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科普知识
  我们的教材中选入了很多优秀的科普文章,集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学生比较喜欢阅读。课前让学生通过报纸、网络及科普读物了解相关知识,搜集文字材料、图片光盘等,学生以兴奋愉悦的状态积极参与,会收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3.了解作家生平,熟悉文章创作背景
  作家作品往往打有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时代的烙印,学习文学作品前,了解作家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
  4.阅读中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
  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寄予了人类早期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力量,表现出征服自然的勇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这样的课文前,让学生课前阅读相关作品,从而更充分地认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积极意义,受到感染,培养丰富瑰丽的想象能力。
  (二)读书质疑,探讨解疑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质疑解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充分预习,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各种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问题有价值。事实证明,真正能提出问题的往往是那些认真读书和善于动脑的同学。这样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问,学生寻求答案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全面、敏锐、鲜明,把触角伸向课文的纵深之处,学生充分体会到质疑探究的乐趣。
  (三)排演课本剧
  教材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适合学生排演课本剧。学习课文前给学生适当的准备时间,保证表演的充分、准确、到位。这种方式学生参与积极,合作认真,兴趣十足,等到把表演搬上课堂时,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思想内容已经做了充分地研究体会,教师不厌其烦地理情节,品语言,挖掘形象大可因此省略。
  (四)准备实物
  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实物,可以使学生动手、动脑、激发想象联想,准确细致地把握课文情节。
  (五)为课文配制插图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在课前研读的基础上绘制出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会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想象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
  (六)为课文朗读配制背景音乐
  对于一些比较抒情,感情色彩比较鲜明的文章,让感兴趣的同学做好预习,再配制朗读背景音乐,不仅能烘托课堂气氛,也能反映出学生对文章感情色彩的理解,以及文学、音乐鉴赏能力。
  (七)录制朗读录音磁带
  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课前准备,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能经常在一种新鲜有趣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参与、获取知识的乐趣,它是自主学习的训练场,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首要环节,能为课堂教学拉开多彩的序幕,奏出响亮的前奏。
其他文献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
班主任处于班级管理的核心位置,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可以容纳无限智慧。我省教育家汪广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班主任虽是“主任级”最小的“官”,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却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深入的今天,当好这个“官”更要有艺术。我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五心
语文是我们的国语,也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语文教育被教育家汪广仁称之为“塑造灵魂的教育”。语文水平的高低往往代表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笔者从教二十余载,随着课程的改革,对语文课的教法探讨了二十余年,结果不是让人满意,作秀的成分多,而付于实践活动的成分少。这里想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愿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情感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识记的成分多,理解记忆的成分少。学生初受教育,
趴在妈妈温暖的背上,  闻得见妈妈头发的清香。  穿过潺潺流水的小桥,  听得见妈妈布鞋的轻响。  小船载走了记忆里的童年,  流水带走了背兜里的时光。  妈妈,我看见了,  幸福——  就停留在宁静的小村庄。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 今天上午,高考语文科目刚一结束,最受关注的作文题就被各媒体陆续披露出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看风景”成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一道“风景”。  今年高考作文流行“看风景”。其中,湖北卷的作文素材是“一群人上山看风景”;辽宁卷的作文素材是“祖孙两人坐在山上看风景”;而山东卷的作文素材是“透过窗口看风景”。虽然题面略有差异,但主旨殊途同归。。  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肖远骑认为,这样的作文
八月的天气真热啊,竹节虫躲在树枝上打瞌睡,蚂蚱藏在阴凉里嚼草叶子,只有蚂蚁小黑和伙伴们在忙碌着。  突然,一声嘹亮的鸣叫冲天而起,打破了院子里的寂静:“知了—知了—”  小黑被这个声音吓了一大跳。  “不用怕,是蝉。”老蚂蚁解释,“天气一热,它就开始叫啦。”  小黑爬上大树,找到了这个大嗓门的家伙,它正吼得起劲呢。  “嘿,你是从哪里来的?”小黑问。  “我从漆黑的地底下來。”蝉说,“今年,我都三
日前,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記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上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是爱的事业,更是相互尊重的事业,缺少了师生间的尊重、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尊重、同事间的尊重、家长与孩子间的尊重,教育只会走入死胡同,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尊重——教育的基本要义  师生之间的尊重首先源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尊重是教育基本关系的基石。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尤其要学习并接受和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教育的前沿,这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尊重——为人师表的
摘要: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必然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当务之急就是要从目前不科学、不理智、不健全的教育中把孩子解放出来。  关键词:基础教育;功利性;批判  作者简介:宋立虎,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开封 475004)。  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有多少? 症结何在? 出路何在? 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